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2015首都科技盛典举行

  • 发布时间:2015-06-25 01:30:44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编者按 首都科技盛典是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北京科技协作中心、北京电视台承办,旨在大力弘扬勇于创新、默默奉献的科学精神,提升公众科技理念和科学认知,扩大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惠及民生的社会影响力的科技盛会。活动得到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北京市经信委、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妇联、北京市海外学人中心、亦庄园区及海淀园区管委会、科技日报、中国科技网的大力支持。

  从2010年至今,首都科技盛典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多次得到中宣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几年来,首都科技盛典共推选出了70位推动“北京创造”的科技人物及科技人物(提名),其中不乏白春礼、贺福初等知名学者,柳传志、雷军等著名企业家,更多的则是默默无闻战斗在科研一线的普通科技工作者。例如,从事“高性能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和“特种耐磨涂层激光表面工程”研究的王华明,“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等就是这些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科技工作者代表。正是拥有了这样一批的优秀科技人才,“北京创造”才实至名归,才能让我们共同拥有一个创新的北京,一个有着年轻生命力的、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北京。

  2015首都科技盛典以宣传在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构建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破解首都“城市病”、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为重点,全面展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2015首都科技盛典受到在京科研院所、高校、高新技术企业的广泛关注,人物征集涵盖电子装备、新材料、临床医学、生物医药、农业、节能环保、综合设计7大领域。经过初审、复审、网络票选、终审等环节,评选出本届推动“北京创造”的科技人物。

  当前,北京正着力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越来越多的想法、创意正在转化成为产品、整合成为产业,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向那些为国家创新发展,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致敬!

  推动“北京创造”的10大科技人物

  ■ 陈香美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肾科主任、肾脏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慢性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全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如何预防肾脏疾病的发生、延缓慢性肾病进展、减少尿毒症发生、提高救治率及社会回归率研究工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3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

  ■ 王小川

  北京搜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CEO、工信部通信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互联网协会常务理事、首都互联网协会首席技术顾问、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委员会副主席。近五年来主要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基于网络智能的搜狗拼音中文输入平台”;海淀重大产业专项“P2P超大流量可控流媒体视频播发技术”。获得“一种更新提醒的方法及系统”发明专利1项。2013年获得年度创业家等荣誉。

  ■ 历 军

  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协会高性能计算标准工作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科技研发,近五年承担国家或省部级项目7项,发表的主要著作和论文12篇。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 赵春江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工程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农机协会副理事长、农业部国家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专家组组长。主要从事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数据挖掘、网络中间件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先后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等项目2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 陈冬亮

  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主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理事长、中国设计红星奖执行主席、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北京设计之都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期从事科技研发、设计管理、设计实践工作,坚持探索科技文化融合创新和设计国际化,积极致力于促进和推动工业设计和设计产业发展的社会活动和公共服务,多次荣获国家科技奖和设计奖,为中国设计领域的先行开拓者之一。

  ■ 李 松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军队特需药品保密专项总体专家组副总技术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专家组成员、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药物创新研究,在新药研发领域取得系列创新性突破和成果,产生了重要社会、经济和军事效益。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 彭练矛

  北京大学教授、电子学系主任、教育部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纳米研究”专项项目“碳基无掺杂纳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首席科学家、北京市科委“碳基集成电路用碳纳米管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研究”重大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电子材料结构、物性和器件研究工作。研究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我国在这一领域占领制高点奠定了坚实基础。

  ■ 石维新

  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北京水利学会水工结构与施工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调水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水利学会常务理事。作为南水北调工程北京段的总设计师,主持完成了南水北调北京段工程规划设计和科研工作,带领团队攻克了超大型输水工程一系列技术难题,为南水北调北京段工程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还主持了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密怀顺地下水库调蓄及水质保障研究”。

  ■ 张大伟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环保部“清洁空气研究计划”总体专家组成员;环保部、中科院、工程院“全国重点地区城市大气污染物来源研究”工作小组成员;“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致力于北京市大气环境天地一体化监测、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和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技术等研究工作。科学解析北京地区PM2.5污染来源,开创了北京地区空气质量天地一体化监测新局面。

  ■ 孙 皓

  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北京市蛋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禽蛋品质改良与安全技术北京市工程实验室主任、首都籽种产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副会长执行会长。长期从事创新蛋鸡育种技术工作,成功培育出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生产性能国际领先的蛋鸡品种;对北京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开辟了京郊农民致富的新途径。

  推动“北京创造”的10大科技人物(提名)

  ■ 马 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院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副总编辑、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主编。作为北京精神卫生领域的领衔专家,牵头制定了精神卫生领域的发展规划,在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预防方面做出重大贡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

  ■ 周少雄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总工程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磁性材料及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亚洲磁学与磁性材料学会联盟主席。长期从事铁基非晶/纳米晶合金软磁材料、稀土永磁材料及制造技术研发工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奖金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获发明专利60余项。

  ■ 王锡娟

  北京康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科技开发部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基金会药学发展基金会副主任委员。1999年创办了康辰医药,带领研发团队承担并完成了国家、部、市级科研项目余项。获得第八届“发明创业奖 人物奖”当代发明家特等奖1项、全国工商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国专利奖优秀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北京市劳动模范。

  ■ 何 亮

  北京环境卫生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市城镇生活固废综合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技术负责人、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理事长。一直从事垃圾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的技术研发、管理工作,承担国家、市级科研多项。获得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3项、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第十五届优秀工程设计奖三等奖1项。

  ■ 黄晓庆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长期从事科研管理方面的工作,以开放平等、求真务实、协作创新的研发理念和“互联网”基因引入到中国移动,建设起一整套全面的、现代化的研发制度和工具链,为把中国移动研究院建设成为全球一流的研发机构和中国的“贝尔实验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移动研究院已成为产业界引领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

  ■ 包亦望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副总工、全国工业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功能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标准组织ISO TC 206/WG8精细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陶瓷粘结工作组组长、中国硅酸盐协会测试技术分会秘书长。长期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工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科学技术创新奖一等奖1项。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二等奖1项。

  ■ 季加孚

  北京肿瘤医院院长、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坚持工作在临床一线,精于胃肠道肿瘤规范化手术及综合治疗,开拓了国内新辅助治疗领域,以个体化治疗为宗旨、积极推广规范化手术。在胃癌治疗上处国内领先水平,同步于国际领先水平。获得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1项、华夏医学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中国发明专利1项。

  ■ 廖小军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非热加工分会理事长、食品非热加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美国食品学会食品非热加工分会执委委员、农业部蔬菜加工专业委员会兼蔬菜加工标准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食品非热加工的理论及应用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1项、北京发明专利奖三等奖1项、发明专利10余项。

  ■ 王万金

  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材料所所长、工程中心主任,中国外加剂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外加剂协会副会长、中国建筑学会建材分会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土木建筑学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建筑材料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863、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北京建工集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中施企协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 蒲忠杰

  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技术总监,《中国医疗器械杂志》理事会副理事长。乐普公司克服了成立初期的种种困难,完成了多项介入治疗用核心技术产品、麻醉护理产品的研制和生产,其中2001年的“冠状动脉支架输送系统”和2006年的“同心药物洗脱支架”产品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乐普公司也因此成为国产介入医疗器械产品的开拓者和领先者。

  29位优秀入围科技人物

  (以姓氏拼音为序)

  ■ 陈继涛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导、北大先行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青海泰丰先行锂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助理。自1996年以来一直致力于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工作, 先后开展了锂离子电池碳负极、磷酸铁锂、三元素材料、钛酸锂及锂硫电池等多种锂离子电池新材料和新体系的研究。他主持承担了国家863课题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一项。

  ■ 葛家琪

  英国皇家特许结构工程师、中国钢结构协会房屋建筑分会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预应力结构分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体系及文物防震保护等穿心研究与工程时间工作,积极吸收国内外前沿科技成果,进行技术集成与创新;于设计、产品、施工一体化,开展项目攻关与实践;探索技术集成商与用户直通的创新服务模式,大力推进行业产业化发展。

  ■ 高 亮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轨道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轨道交通线路安全与防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成功指导了北京、天津、广州等多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以及京津城际、郑西、武广、京沪高铁等重大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解决了轨道结构设计、铺设及养护的大量核心技术难题,为我国轨道交通的大力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技术支撑。

  ■ 黄 强

  北京理工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所所长、国际先进机器人计划组织(IARP)委员、国际机构学与机器科学联合会(IFToMM)机器人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机器人研究和开发工作,在机器人前沿基础理论方面有重大创新,攻克了以仿人机器人、微纳操作机器人代表的智能机器人的规划、控制、系统集成等核心关键技术,应用于航天921重大工程和公共安全领域。

  ■ 李 东

  北京市系统营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针对我国特别是北京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发的态势,组织营养源研究所的科研团队,从“营养干预健康”的角度寻求部分解决方案,已开展了食物生成血糖指数、食品营养素度量法、植物化学素、功能糖类、藻油类等的评价研究,正在开展食品营养成分和功能成分的评价研究。

  ■ 李 锋

  ABO联盟国际代言人、中国蛋白药物质量联盟常务理事、北京生物工程学会理事,指导公司建立了动物细胞抗体高表达系统,将抗体表达量提高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陆续开发一系列抗体仿制药和新分子,并有针对性地引进了岩藻糖敲除和抗体—小分子偶联药物的新一代抗体药物技术,为自主创新药物的开发打下了基础,产品一旦问世将大大提高国内抗体的市场竞争力。

  ■ 李金惠

  以李金惠教授等为代表的清华大学循环经济与城市矿产研究团队,通过跨学科、多领域合作解决循环经济和资源循环利用管理政策以及废物资源化、过程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实现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产品类废物、生活废弃物重要领域理论和共性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重大突破。李金惠教授兼任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执行主任等职务。发表科技论文272篇,其中SCI收录84篇,申请专利27项,出版30余本专著。

  ■ 刘建勋

  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理事、中国动物学会中医药动物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中药协会医院与企业药事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中药药理学研究36年,坚持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将中医临床与中医药基础研究相结合,在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中药复方功效评价、中药新药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

  ■ 刘 洋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副教授,他带领华新意创从单一的工业设计服务企业,转变成以工业设计为核心,多种技术手段融合,提供产品全产业链设计咨询服务的设计机构。与奥迪中国、宝马中国、微软MSN、德国电信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华为、方正、汉王、中国石油、北京地铁等国内知名企业展开深入合作。

  ■ 龙 腾

  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雷达技术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空天对地探测实时信息处理、一维高分辨率成像雷达、二维合成孔径成像雷达等方向研究,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担任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技术首席、国家863项目首席专家以及某武器系统副总设计师,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 罗永章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药物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发明了重组蛋白质高浓度复性的共性核心技术,首创千克级重组蛋白质复性技术平台;研发出国家I类新药“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首次证明血浆Hsp90α是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并研发出该标志物的定量检测试剂盒;攻克重组人胰岛素的制备技术难题。

  ■ 秦升益

  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材料研究协会会员、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采油采气专业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主持发明的系列砂产品是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发明技术产品,其“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不仅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要,而且满足建设生态文明要求,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奥运工程、上海世博会、北京园博会以及机械、建材、能源等领域。

  ■ 单忠德

  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韩国浦项工科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期从事数字化绿色制造技术与装备领域的应用研究,围绕绿色制造中的关键技术开展理论、实验研究和装备研发,针对绿色生产制造工艺与装备发展急需,创新研发出清洁化、无模化、轻量化的数字化绿色制造工艺方法及装备。

  ■ 田 真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设施农业装备分会会长、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参与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北京市“十五”“十一五”工厂化农业示范工程攻关及“十二五”科技部863及科技支撑项目、北京市科技重大项目,其中“植物检疫隔离负压温室技术”“屋顶全开启型文洛式连栋温室”和“植物工厂”填补了国内空白。

  ■ 吴 晨

  曾就职于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单位,有着丰富的担任高级技术领导职务的经验和经历,参与及主持的项目类型十分广泛,近年归国服务。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设计、城镇化研究、理论研究等领域有着诸多建树,特别是在超高层建筑、大型交通枢纽建筑、文化建筑、旧城保护与复兴、工业遗产、空间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方面的实践与研究,具有广泛影响。

  ■ 吴道洪

  中国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金属协会理事会理事、中国能源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开发了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节能减排及源头治理大气雾霾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经过不懈努力,八项颠覆性节能减排与大气雾霾治理技术的示范工程已经在全国各地陆续落地,从源头上大幅度减少或消除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 吴汉明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技术研发副总裁、SemiChina技术委员会委员、ISTC 国际半导体技术大会2008—2009大会副主席,突破了我国IC芯片制造长期来受到的工艺制约,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从五代以上缩小到一代半。发展建立的实用型非平衡低温等离子体混合模型/整体模型成为工艺研发的理论依据。指导参与了我国首台刻蚀机研发并成功用于大生产,使美国放弃禁运的相关条款。

  ■ 王继军

  铁科院铁建所研究员、国际铁路联盟(UIC)轨道专家组成员、中国铁道工程学会线路委员会轨道组副组长,长期从事轨道工程尤其是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技术的创新性研究,主持完成我国首条无砟轨道综合试验段——遂渝线无砟轨道结构的试验研究工作,该成果填补了我国路基上铺设无砟轨道与轨道电路适应性等多项技术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的规模应用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

  ■ 王 莉

  首钢京唐钢铁公司制造部高级工程师,带领制造部工艺技术管理团队,针对困扰京唐公司全流程生产和产品质量的难点与重点,从管理上积极发挥职能作用,通过对标优选,分层管理,科学实现在基于同一平台各工序指标的量化评价,有效强化并优化全流程工艺管理,促进产品质量提高,从技术上努力攻克工艺“瓶颈”,实现京唐公司整体生产效益最大化、质量最优化、环境清洁化。

  ■ 王震坡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长期致力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非线性参数辨识与管理、多物理场能量协同控制、充电设施规划理论与系统匹配方法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工程应用工作。相关的理论和工程研究成果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电动客车应用工程中成功应用,现阶段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多个城市的电动客车、电动专用车、电动轿车中推广应用。

  ■ 解江冰

  美国生物材料学会会员、美国化学学会会员,致力于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代表民族品牌的眼科医疗产品,用于治疗白内障、青光眼、青少年近视、视网膜病变等眼科重大疾病。先后研发了多款具有创新意义的高性能眼科材料,包括具有防紫外线功能的高折射率软性疏水性丙烯酸酯材料,具有防蓝光辐射功能的黄色疏水性丙烯酸酯材料,具有肝素改性的疏水性丙烯酸酯材料。

  ■ 徐樑华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学会特种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全国纤维增强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高性能聚丙烯腈(PAN)碳纤维的科学技术研究,自主创新出二甲基亚砜体系制备具有规整表截面结构碳纤维制备技术,重新确立了该工艺路线在碳纤维国产化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奠定了发展我国高性能碳纤维的技术基础。

  ■ 夏曙东

  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关村智能交通产业联盟技术专家组长,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交通信息化建设和交通信息服务领域的新技术研发、技术成果产业转化、产学研合作。在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进程中,带领研发团队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相关技术不仅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还成功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应用和推广,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和创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应用效果。

  ■ 薛志峰

  九三学社中央人口环境资源委员会委员、中关村智慧环境产业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委员,是国内首个根据大量实测数据提出“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方法和策略”的研究者。自1996年起即开始对北京市和国内其他城市的各类公共建筑进行现场测试诊断,期间完成了大量的节能方案,指导并实施一批改造项目,形成了的研究成果已被行业广泛应用。

  ■ 庾石山

  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针对微量活性成分“难识别、难获取、难评价”等技术瓶颈,集成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经过反复探索和深入研究,首次建立了中草药“常量成分的剔除与微量成分的富集”“微量活性成分识别、锁定与获取”等系列关键技术,创建了中草药微量活性物质的高效识别、快速锁定和定向获取的新技术体系,建立了中药新药发现与评价技术平台。

  ■ 祝连庆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光电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光电信息与仪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致力于生物医学检测技术、传感器与光电器件、光电测试技术及仪器的原理方法、关键技术及仪器集成的创新研究。研究成果在北京赛科希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在生物医学仪器领域创新性地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和共性问题。

  ■ 赵晋荣

  国际半导体与材料协会中国技术委员会委员、北京电子设备工业协会顾问、北京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中国真空学会副理事长,在关键技术受到国外严格禁运和限制情况下,坚持自主创新,成功实现了由承接科研项目向建立产业基地、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发展,对国家、国防科技实力的整体提高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实现我国集成电路装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 赵 耀

  “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围绕数字媒体信息处的关键技术,针对数字媒体压缩编码、数字媒体的版权保护以及图像视频内容的分析与理解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解决了如何高效压缩和存储海量数据、保护其知识产权和内容真实性、如何在海量的数字媒体数据中分析和获取所需要的媒体内容是当前数字媒体研究和应用领域的重要问题。

  ■ 赵宇亮

  美国休士顿医学中心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执行院长,针对我国大规模生产的碳纳米材料、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等十多种/类典型纳米材料,开展了毒理学性质及其健康效应的系统研究、建立了系统的分析方法、为阐明纳米尺度下物质的毒理学性质、其化学与分子机制、探索其安全应用途径以及创立该新兴知识体系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