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航班正常平台
- 发布时间:2015-06-24 14:33:02 来源:中国民航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接1版
由于受到了航空公司欢迎,上海机场这份报告的抽样统计数量,已从最初的每季度600个航班增加到750个航班,以便更准确地反映问题。
资源导向管理转型渐露端倪
“过去,一抓人员、设备的管理,航班正常工作马上见成效;如今,这种见效越来越没那么显著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上海机场集团安全运行总监胡稚鸿说。
的确,2014年上海两场旅客吞吐量已达到近9000万人次,其中上海浦东机场旅客吞吐量首度突破5000万人次。用胡稚鸿的话来说,两场的时刻可说是“只要开放,就一定会被申请”。一方面,市场需求如此旺盛;另一方面,民航空域总量有限却成为一个相对刚性的约束。
在空域压力不大的时代,工作人员到港是否准时、地面设备配备是否充足、工作流程有没有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等环节曾经“抓了就灵”;而在各航空公司已相当重视航班正常工作的今天,这些领域能“挤”出的航班正常率已经极为有限。
制约因素不同,随之而来的应对办法也必须改变,这成为上海机场近期推动航班正常工作日益显现的转型思路:资源总量的增加有难度,但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却有空间。
现在,上海虹桥机场在每天清晨开始运营时,每小时航班数量为35架次。而按照规定,其允许的标准是每小时43架次。主动减量,源于上海机场对资源情况的精细化计算。
由于上海虹桥机场拥有一组近距离跑道,两条跑道不能用于同时起飞或降落。因此,要达到43架次的容量标准,需要机场同步起飞或降落航班。而清晨,机场几乎不会有进港航班,如果还按照43架次安排时刻,必然全部都是出港航班,一定会发生航班无法按时起飞,导致延误的情况。与其如此,不如与华东管理局等主管部门、与航空公司进行沟通,适量减少清晨的出港航班;同时,选择起降数较为均衡的时段,在不影响安全的前提下,对这些时段容量总数略作上调,将减少的航班数量转到这些时段。如此一来,全天每小时的平均航班数量依然不变,但资源限制带来的结构性延误问题却得以解决。
ACDM(机场航班协调系统),是上海机场以资源为导向、实现航班正常工作转型的又一创新。
上海是全国出入境旅客数量最多的民航口岸,上海浦东机场的数量尤其巨大。许多国际航线的旅客从上海浦东飞往目的地,是为了进一步转机前往其他外国的航点。这样的航班一旦延误,比起普通航班来,会给旅客带来更大的影响。如何筛选出此类航班、如何在正常工作中予以重点保障,成为ACDM的一大使命。一旦发现会带来连锁后续问题、给大量旅客造成多重不便的航班有可能延误,ACDM将发出提示,机场的相应预案就会同步启动——为所涉航班旅客优先安检、协调边检部门增加通道、在滑行和机位安排上为机组设置最合理便捷的位置,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延误,保障旅客行程。
资源激励机制有望年内建立
在资源有限的瓶颈面前,机场怎样体现出平台价值,进一步激发入驻航空公司高效利用空域、时刻的动力,也是上海机场正在探索的新方向。
航空公司的营销与运行部门因为角色不同,在时刻安排、航班正常工作中存在不同的观点,这在业内并不鲜见。对于营销部门而言,通常概念里的“黄金时段”是兵家必争之地,一定要努力挤进这些时刻;可如果扎堆儿于这些“黄金时段”,很容易导致若干时段的空域异常拥挤。在这些时段内,不论空管、机场和航空公司运行保障部门如何努力,都难以保证航班正常。就旅客来说,更意味着自己看似买了能早早出发的机票,实则航班延误。
为了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上海机场2015年已着手开展每季度最不准点的航班统计。对于这些始终无法准点的航班,机场将与管理部门协调,取消其时刻。而对于旗下航班一直居于末位的航空公司,上海机场未来新时刻推出后的航班申请,也将考虑暂停其资格,用这一“高压线”推动航空公司在资源利用上有所作为。
除资源增量之外,上海机场也已计划研究,如何使资源存量的使用更加合理,从而保障航班正常。机场现有的容量标准主要体现在每小时允许起降的总架次上,但在具体航班编排上,有时会出现连续多个航班都在同一方向出港或进港、空域实际无法满足需求而导致排队的现象。机场方面计划对此类情况进行调研,与主管部门和航空公司共商改进,调整编排,化解拥堵。
随着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深化,上海迪士尼乐园建成并投入运行,未来几年上海的航空客运市场利好不断。上海虹桥机场东片区改造工程、上海浦东机场南卫星厅建设也已经或将要展开,枢纽设施规模将得到进一步扩大。未来,上海两场的年旅客吞吐量有望排名全球城市的前3。面对“井喷”式的成长,上海机场集团在航班正常工作中搭建平台、不断创新、积极转型,积极配合局方领导的工作,配合航空公司,由传统管理向资源导向管理转变,将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旅客体验方面创造独特的价值。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