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小贩变身亿元产值企业老板
- 发布时间:2015-06-18 10:32:39 来源:福州晚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福州晚报记者 谢充灵/文 叶诚/摄
核心提示:一说到“80后”创业,很多人可能都会想到高新技术、互联网、IT等新兴行业,但俞武却完全不同,其创业过程和曹德旺等老企业家一样,从摆地摊、骑三轮车拉货开始,一步一步发展,如今他已是年产值过亿元的建筑玻璃企业的老板。昨天在接受福州晚报记者采访时,俞武感慨地说,好几次企业都遭遇“生死劫”,但他发现,只要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每次都能逢凶化吉。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虽然他的生意受到了一些影响,但他仍在进一步买地设厂扩产能,为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的商机作准备。
摆摊拉货 童年和老一辈企业家类似
谈到自己的童年,俞武觉得不太好意思开口。堂弟解释说,俞武小学二年级都还没读完,一直觉得自己没文化,所以很多时候在公众场合都不敢多说话,怕说错了被人取笑。“没读书遇到了不少尴尬事,当时还有很多字不会写,发票都开不完整,后来生意做多了,因为要用到,所以才慢慢补上去了。”俞武惭愧地说。
俞武是福清人,小时候家庭条件不是很好,辍学后就和父母去各地摆摊,12岁前后去了龙岩,在当地一个较有名的小商品市场里卖袜子等小商品,一两年后又和父母去了沙县,也是摆摊摆了一两年。“当时完全是迫于生计,但摆摊也赚不了多少钱,16岁时就和父母回到了福州。”俞武说。
当很多同龄人都还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俞武已开始干上了苦力活。十七八岁正是年轻力壮的年龄,他在福州六一环岛的玻璃店一条街找了份搬运工的活。他说,那时玻璃店的生意很好,吸引了很多人去做搬运工,他也和其他人一样,拉着板车帮店里运货搬货。
“那都是建筑玻璃,一块就有五六平方米,一车上百公斤重。”俞武说,除了运货,最累的是搬货,很多时候都得把沉重的玻璃小心翼翼地搬到七楼或八楼上去,而且每天一干就是12个小时,一回到家倒头就睡。现在他身上的很多伤痕就是那时候留下的,成了永久的印记。不过,那时一个月能赚两三千元对他来说已很满足。此后为了能接更多的活,他又花了2300多元买了辆三轮车,这样又拉了一年多的玻璃。
几年下来,每天都做同样的事情,俞武觉得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俞武说,到目前为止,做搬运工的那几年对他来说是最苦最累的日子,但如果没有这段经历,此后的创业路他觉得恐怕坚持不下来。
“红海”中开玻璃店赚取第一桶金
一直搬运玻璃不是长久之计,在家乡浓厚创业氛围的影响下,2000年前后,俞武和父亲商量着自己开一家店。这一想法得到了父亲的大力支持,但开店需要资金,家里没钱,只好向别人借,好在一个亲戚借给他2万元,最终他筹集了2.6万元在象园头找了一家面积仅有18平方米的店面,开启了自己的创业路。
在商界,人们把现存的市场形象地比喻成为“红海”和“蓝海”两大类市场,在“红海”市场中,每个产业的界限和竞争规则均为人们所熟知,而且随着竞争的加剧,这一市场越来越拥挤,利润和增长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当时福州的玻璃销售正是这样一个“红海”市场。俞武回忆说,那时在福州和他一样的玻璃店已有几百家,大家都在抢生意。“他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却是最快的,可以说是后来居上,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俞武的供货商严春奎这么评价说。
虽然店开得晚,但俞武的生意却很不错。他的客源主要有两类,一是靠亲朋好友介绍,二是自己以前在搬运玻璃时积累的客户,其中后者占了一半左右。当时店里尽管请了三四个工人帮忙,但很多时候还是忙不过来,自己还得亲自去搬运货。
“我真正的第一桶金就是从开店起积累的。”俞武说,自己开店一年忙下来,少的时候可赚七八万元,多的时候有十几万元。那时候一套房子也就20万元左右,有这个收入还算是不错了。开店两三年后,他就在福州买了房子和车。随后两年他又开了一家分店,但因为忙不过来无心顾及,第二家店开了一年多就关闭了。
俞武告诉福州晚报记者,虽然总体看,开店六七年来还是比较顺利,但小磕小碰也有不少。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刚开店时,一个外地的年轻人在他店门口讨要2元吃饭钱,他就随手给了年轻小伙5元,小伙吃完饭回到他店里说自己没工作,问他店里是否需要招工人。因为当时刚好要用人,他就把小伙留下了,让他欣慰的是,这小伙学得很快,成为他的得力助手,深得他的信任。有一天俞武要去还别人的货款,但因为实在走不开,他就把3000多元的货款交给小伙,并把自己新买的自行车借给他,让他帮忙把货款送去。结果3个小时过去了,还没接到对方收到货款的回复,他赶紧打电话过去,结果对方说没收到,俞武这才意识到,那个小伙带着他的钱和自行车跑了。他说,损失3000多元,他就需要再接七八单生意才能赚回来。
转做玻璃深加工几次遭遇“生死劫”
福州晚报记者了解到,虽然到目前为止,俞武的玻璃店仍在经营,不过他自己已基本退出,转由亲戚打理。现在他自己做的是上游行业,也就是建筑玻璃的深加工。他说,办厂做建筑玻璃深加工纯属偶然。
2006年,俞武的朋友郭先生说,俄罗斯对“灰色清关”的打击越来越严,在俄罗斯的皮革生意越来越难做,想着回福州做点什么。在交流中,俞武谈到,钢化玻璃的运用逐渐变广,市场需求量大,但生产商却很少,玻璃店里经常缺货。他这么一说完,两人一拍即合,当即决定投资开厂生产钢化玻璃。当年底,他们就开始展开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不过,因从未涉及加工业,两人只能到处考察,摸着石头过河。
第二年,他们在永泰买了一块地计划办厂,但突如其来的政策变化让他们的那块地无法真正建厂,这么一折腾,前期的准备和努力都化为乌有,俞武倍感失落,甚至已准备放弃该计划。但过了两三个月,郭先生又找到他并说服,办厂的激情再次燃起。经过另一朋友介绍,他们租下了仓山科技园1万多平方米的地,投资1000多万元办起了目前的玻璃加工企业。俞武说,开办公司自己自然还是缺钱,最终向亲戚借了300多万元才办起来。
生产的是建筑玻璃,生意自然是与房地产市场息息相关。2007年俞武的生意还算可以,但2008年正是金融危机爆发之际,房地产市场也遭遇重挫。俞武说,当年7月到10月间,很多房地产项目都减缓建设步伐甚至停工,他们工厂的货就发不出去,积压越来越多,最后200多万元的货全部堆在工厂内,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不得不缩减开支,将原来的120多个工人精简到60多个。当时他们想,可能再拖一两个月,工厂就得关门歇业。正当他们一筹莫展时,中国政府出台了4万亿元救市计划,此政策一出,福州房地产市场很快复苏,他们的库存积压也很快消化一空,工厂的工人又恢复到了120多人,危机终于化解。
又过了两年,有消息说工厂所在的地块在拆迁范围内,俞武慌了,工厂生意才做没几年,如果拆迁关闭,损失就大了。“每天都是在不安中度过,后来真正拆迁不涉及我们厂,这才松了一口气。”俞武高兴地说。经历了这些磨难,他的生意越来越好,现在客户已遍及福州各个房产商。
严春奎说,其实从全省看,俞武进入玻璃深加工业算比较迟的,当时福州从事这个行业的已有4家企业,俞武又是行业中最年轻的一个,但他吃苦耐劳,总是能超越其他同行。
股市暴涨不眼红买地扩厂专注实业
“现在身边的朋友三个中就有两个在炒股,一起吃饭时他们都在谈自己买了什么股,赚了多少钱,很多人几个月就赚了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但我从不眼红。”俞武说,自己对股市一窍不通,从来不关注,他觉得投资股市很不可靠,所以虽然股市暴涨,但从来没想过入市赚快钱,更不会把投资办厂的钱投到股市冒风险。俞武说,其实现在回想起来,自己以前很大胆,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很多事情都没考虑清楚,好在运气好,每次都能逢凶化吉。“但现在不能这样了,万事都得考虑齐全,为事业作长远打算。”
2009年,俞武和朋友在连江买下了一块30亩的地,随后租给别人办家具厂。“虽然每年租金有100多万元,但考虑到自己的企业也需要有稳定的工厂,所以今年就把那块地给拿了回来。”他说,目前的工厂租约很快就要到期,连江那块地今年收回后就在加紧建厂,现生产设备都已到位,下个月就可以投产,到时企业的年产值可扩大一倍,超过一亿元。
“虽然目前房地产市场也不太景气,但总体影响远不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过从长远看,单靠本地市场,发展潜力还是有限,因此新厂投产后,计划开拓海外市场。”俞武说,多方拓展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建筑玻璃这个市场,俞武仍是看好,他认为以后城镇化建设还会进一步带动房地产、商业地产等的发展,所以他计划再买一块地来建厂,进一步扩大产能,按他的规划,3年后,新的工厂将更加先进,完全是智能化生产。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