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里的“白工”
- 发布时间:2015-06-18 01:29:57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认识白志勇两年,总奇怪他为何有一张白脸。白志勇是个测量工,一年三百天在野外风吹日晒,完全是个中学老师模样。
端午临近,太阳正高,记者在甘肃定西一条在建的高铁隧道里见到白志勇,才知道他为什么白——长年在“山洞”里闷着。里面不见阳光,一团昏暗。
中铁一局宝鸡测绘公司工人,37岁的白志勇,凭借精湛的测量功夫,今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还位列“中国十大最美青工”。白志勇最熟的营生之一是高铁轨道测量。全国已建的高速铁路,每十公里轨道,就有一公里是他参与测量的。
高速列车要平稳,轨道精度误差不能超过一毫米,误差范围是一般铁路要求的五分之一。让几千公里的铁轨跟图纸上的几何线精确吻合,里面学问大了,不像农村盖房,可以绷一根线去量。
常说摄影是“用光的艺术”,测量也是“用光的艺术”。测量工是用一道道光尺,搭建起一套不可动摇的直线框架,使网格里每一个端点都有精确的坐标。
100米的轨道,高速列车一秒钟就碾过去,白志勇得测量整一天。记者来到中铁一局五公司负责的宝兰客专高铁马营隧道里,白志勇正在此工作。他和同事先在隧道壁上已测好坐标的点上安装棱镜。棱镜可将入射光线原路反射回去。再操作支架好的全站仪——它旋转着发射激光,寻找棱镜反射光,从而算出自己的坐标。
接下来,工程师在需要检测的铁轨上滚动一辆四轮小车。上面也安了棱镜,好让全站仪算出小车的位置。由此得知轨道的平直是否符合预期。
原理不算复杂,现场麻烦大了。像科学实验一样,白志勇他们要反复测量。数据往往偏离,却搞不清问题出在哪里——棱镜安装不够精准?空气湿度温度变化导致光线折射?某环节操作不合规程?或者,就是铁轨安装误差,那样就可调整铁轨两旁的螺栓,把轨道移动到正确位置了。
为了满足精度要求,白志勇要凭着经验和理解做出判断。测量小车一步步移动,直到数据完美无缺。
高质量测量有两大要素,一是精贵的仪器。高铁轨道的测量成本是普通轨道的十倍。固定棱镜用的螺钉,每个价值几百上千,以确保精度。测量队员手持的POS机模样的电脑得三万多元。一台全站仪上百万元。一辆轨道测量小车至少也要几百万人民币。
另一大要素就是专业的测量人:耐心、懂理论,有“感觉”。白志勇兼具一身。他在铁路学校并不是测量专业的。工作后才偶然到测量队,从“扶尺子”开始,自学成才,没两年就靠即时编软件的妙招,在中铁一局的测量比赛中脱颖而出。
如今白志勇练就一手绝活,在昏黑的隧道里能凭手感操作仪器。他还喜欢使用各种小软件,发明一些小工具,业余时间研究编程,让机器代替人力。单位成立了白志勇技能大师工作室;他还申请了几项专利。
“测量工作辛苦、枯燥,待遇不高。年轻人大多待不住。”中铁一局宝鸡测绘公司的技术带头人,教授级高工谯生有说,从没听过白志勇抱怨过。白志勇工作起来总是投入,不会累似的。谯生有说,跟“小白”搭伴,总是比别的组测得更快,更有劲头。
隧道里常抢工期,测量队员习惯了跟铁路工人“争地盘”,因为工人来来去去会影响光线和站位。动不动两拨人就互相吼喊上了。彪悍的人群中,白志勇是个“温良恭俭让”的异类,他不习惯高声说话,总是客客气气的。
高铁测量,没日没夜加班是常态,别人下班了累得躺倒就打呼噜,白志勇居然还有精力看书学习。几年下来,他比大多数科班出身的大学生更懂测量。
同事们公认,白志勇这人除了测量外没爱好,不抽烟、不喝酒、不打游戏、不看电视也不上网(除了下载测量用的软件)。其实白志勇有一个爱好,在家的日子,他喜欢下围棋,儿子是对手。他擅长的始终是安静的游戏,线与线交叉间的计算。
(科技日报北京6月17日电)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