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电”亮王屋千重景

  • 发布时间:2015-06-11 07:54:09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夏日的王屋山物象万千。群峰环绕中,巍然高擎的杆塔,纵横交织的银线,装点着万家灯火的多彩与祥和。在愚公移山精神激励下,电网人用艰辛付出和执着追求,诠释着输送光明的责任担当。

  “电杆、导线、金具,所有物资主要靠肩扛人抬,然后在山坡上凿石挖坑,立杆放线。条件苦,但大家精气神足。”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深山办电的场景,78岁的济源供电公司退休干部李德瑚印象深刻:“那时候,靠的是‘愚公精神办大电’的豪气,凭的是‘迎着困难上,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闯劲、拼劲和韧劲。”

  从无电用到用好电,从稀稀疏疏的城乡电路到功能完备的坚强电网,梳理济源电网变迁历程,诚如李德瑚所言,是一部承载着愚公移山精神的发展史,是一部坚韧不拔、敢为人先的创业史。

  愚公精神办大电

  济源因济水发源地得名,是传说中愚公移山的地方。愚公精神作为宝贵财富,千百年来已深深根植这片土地。

  “当时靠人海战术,硬是在陡坡上竖起了一根根电杆。”35年前,曾参与35千伏济王线“会战”的老职工张济生爱站在山下守望穿梭的银线,那里有他忘不了的记忆。1957年,第一台1500千瓦发电机组投入使用。13年后,首条110千伏线路——后济线投入运行,沟通了大电网。但受地理环境、技术条件、建设资金等制约,山区乡镇用电受限的难题,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硬骨头”。

  千难万难,干就不难。400多人的施工队伍,分布在数十公里的施工现场,平车推,牲口拉,肩膀扛,人工抬,电力线路在深山险滩一点点延伸。1981年,连接济源市区至王屋山区的35千伏输电线路投运,山区乡镇纳入济源电网供电格局。随后,大规模农网改造铺开。1994年,济源率先在河南省山区县市实现“村村通电”,为城乡经济注入了源源动力,也为济源五小工业蓬勃发展提供了保证。

  “电”亮王屋千重景

  走进承留镇玉皇庙自然村,村民老陈正在养殖小区摆弄通风降温设备,他说这里具备绿色养殖的先天优势,近几年靠养殖有了积蓄,还在市区给儿子交了新房首付。

  其实养殖致富很早以前就是老陈的“梦想”,但因受困于“电”被迫搁浅。济源山区丘陵面积占88%,受施工环境和维护条件限制,1298个零散居住在崇山峻岭中的深山居民长期没有用上电。

  为此,2006年11月22日,济源市“户户通电”攻坚战全面打响。誓师会上,济源供电公司负责人要求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攻坚克难,务期必成。“尽管前期做足了准备,但难度还是超出了预想。”时至今天,“工程之难”依然萦绕在施工负责人赵成军的脑海。无电户居住零散,电路大都穿越高山密林,地质以岩石为主,杂草枯枝遍布,不能使用爆破装置,挖基坑凭人力,一镐子下去,“当”的一声,溅起一点浮尘,地上却只见一个白点,震得手臂酸痛。半天下来,只刨个“小窝窝”。大家用镐锻、锹铲、錾子凿、锤子砸,挖出一个个杆坑……

  2007年7月12日,随着深山独居户刘振雷老人家的煤油灯“下岗”,济源市提前4个月完成户户通电任务,明亮的灯火照亮了王屋山,开启了深山群众新生活。

  精织强网惠民生

  电力是基础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济源供电公司领导层认为,没有坚强电网作保证,服务社会民生就无从谈起。近年来他们加大资金投入,强力推进电网建设,500千伏济源变、220千伏轵都、110千伏泉兴变等一大批输变电工程先后投运。同时,持续推进配电网改造升级,推动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促进了坚强电网格局加快形成。

  “服务产业发展,电力总先行一步。”虎岭产业集聚区负责人说,现在规划区内不仅实现电网全覆盖,服务也很到位。为保证重点项目落地,供电公司提前两个月投运了110千伏清源变,并根据项目投产需求,将12个工作日的线路改造任务压缩至48小时。集聚区的发展,有着电力部门的一份功劳。目前虎园区已创造就业岗位5万多个,促进了当地劳动力回流,还吸引了周边县(市)大批人员务工。

  惟有挖“山”不止,方能履职尽责、服务群众。随着城乡一体化提速,农村用电需求攀升,部分区域低电压问题突出,逐渐成为制约“三农”发展的又一座“山”。当前济源供电公司241个项目正加紧实施,将惠及居民1.5万多户。

  科学发展大潮涌动,经济发展电力先行。济源供电公司将继续弘扬愚公精神,以更坚强的电网、更优质的服务,守护城乡盏盏灯光,“电”亮王屋千重景象。(李建国)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