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解码“10+N”全覆盖

  • 发布时间:2015-06-10 07:37:11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上接第1版与红山口村不同,清水河县一间房新村是按照“小村并大村,集中就地建设新农村”的模式,将附近乌兰不浪、一间房旧村、前壕赖、后壕赖4个自然村218户698人,整体搬迁集中到这里,并对本村100户老住民的老旧平房从结构和整体面貌上进行升级改造和美化。

  平坦的柏油路,一栋栋窑洞风格、灰白相间的小别墅,让人难以与记忆里自然条件恶劣、土窑破旧的一间房村联系起来。综合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幼儿园和休闲娱乐广场等一应俱全,互助幸福院让村里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不再为吃住费心,而完善的社保让村民们更加安心。

  “十个全覆盖”工程,让祖祖辈辈住在土窑洞里的农民有了住别墅的幸福感受。

  “一间房新村属于‘十个全覆盖’中的生态转移型,这个类型目标为人口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严重滞后的400个行政村。主要走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路子,鼓励农民向城市、城镇、乡镇所在地、中心村转移,20户以下的村庄要率先搬迁。”呼和浩特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建航介绍。

  而农业发展条件较好的约500个行政村,被归为城镇带动型,主要将城关镇、小集镇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来打造工业集中区、农业产业园,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通过划分,呼和浩特“十个全覆盖”工程不仅覆盖了所有村落,实施思路也随之变得更加明晰。

  2014年呼和浩特实施的350个村“十个全覆盖”工程已全部完工,28万人受益,占农村常住人口的33%。危房改造工程、安全饮水工程、街巷硬化工程分别完成16838户、244个村、375公里,是自治区任务的383%、956%、110%。

  从这些耀眼的数字中,足以看出呼和浩特推行“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努力与决心。

  而今年,呼和浩特高速路、国道、省道、部分县道等37条交通干线两侧500米范围内的509个行政村,将以各自的模式发生巨变。

  以人为本的“10+N”

  “十个全覆盖”的范围如此广泛,体现的是对每一个村民共享改革成果的公平性。

  但呼和浩特决策层显然考虑得更远:在946个行政村,基础条件不尽相同,“十个全覆盖”的大面积铺开,能否适应个体村落的发展需求?

  “在建设中,我们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缺什么补什么、不搞重复建设等原则,而对有确实需要的村庄,甚至可以突破“十个全覆盖”的界定,变成‘10+N’。”康存耀说。

  据当地政府提供的一份规划显示,呼和浩特今年将按照提标扩面的要求,把沿路较大的148个村庄列为“十个全覆盖”示范村,按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标准,达到“四通、五化、六有”。即通路、通电、通水、通信;硬化、美化、亮化、绿化、净化;有保障、有阵地、有学校、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便民超市。

  49岁的贾志军是新城区水磨村人。由于本村土地稀少贫瘠,靠种地养家难以为继,开山卖石成了当地村民的生存之道。

  “当时乡镇府开了3座山卖石头,后来山不让开,村民就把河槽里的石头卖光了。”贾志军的家史,某种程度也是大青山村落近半个世纪变迁的缩影,然而现在他的生活已经翻天覆地。

  由于“十个全覆盖”工程,村里沿山坡在路边新盖了204栋徽派风格的二层小楼。白墙蓝瓦的庭院,楼上楼下,水、电、燃气等一应俱全。

  看着自家320平方米的新房,贾志军激动地一连用了3个“不敢想”。

  “改造过程中,我们同时对排水管网、道路、路灯、环卫、饮水、硬化、电力、电视、燃气等十几项工程进行了统一建设,实现十几个覆盖,让村民在农村也能享受到完善的公共服务。”水磨村党支书记魏兰锁说。

  水磨村只是呼和浩特创新推行“10+N”覆盖的一个最典型的注脚。

  回民区按照此模式推进新农村建设,也基本实现了楼房、门脸房、就业、农村养老、农家乐等覆盖,多数村都有了金融、通信网点和公交。

  而清水河县则将N变成2,将农村金融服务自动取款网点覆盖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进行配套实施。

  与此同时,按照规划,呼和浩特将较小的361个村庄列为“十个全覆盖”达标村,按照“十个全覆盖”要求,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原则,主要实施危房改造、街巷硬化、安全饮水工程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这样有的放矢,就能向基础条件弱的村庄进行倾斜,同时更能提升‘十个全覆盖’的整体质量水平。”呼和浩特市农口部门的干部认为。

  一增一补之间,体现的是执政者审时度势的思维方式,以人为本的执政思路:该省的省,不搞重复建设;该花的花,“十个全覆盖” 计划投资110亿元,光今年投入近57亿元。

  这样的力度走在了全区的前列。

  农民非农化和农业工业化的变迁

  土左旗什报气村,民房红顶白墙、干净整洁,以往脏乱差的农村印象在这里完全找不到现实依据。

  “全村人每家院里都给做了一个下水井,倒脏水不用再走出去了,也保持了村里的卫生。”王素英对此感受很深,她还在卫生间里装了洗衣机、坐便器,“现在生活习惯变了,以前哪用过坐便啊?搁在过去,那真是白日做梦。”

  “十个全覆盖”改变的,决不不仅仅是王素英一个人的生活。

  更多的村落,更多的村民告别了煤炉,用上了燃气、沼气;告别了土路,走上了水泥、柏油马路;告别了土方窑洞,住上了楼房、别墅……

  毫无疑问,“十个全覆盖” 改变了农村的生活环境。但今后该怎么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这是呼市政府最在乎的事儿。

  无论是街头巷尾的老百姓,还是政府各级领导,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

  康存耀坦言:“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要让拐点更快来临,必然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城乡一体化。”

  在呼和浩特《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施意见》中可以看出,政府试图通过增强都市核心区辐射带动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施园区带动战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等经济发展着力点,从根儿上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

  当贾志军还在盘算着依靠优美的自然风光开农家乐时,回民区东乌素图村海红树果园的主人陈庆鹏,已经尝到了转变经营方式的甜头。

  “去年村里崭新的柏油路修通后,水果不出村就让游客采摘完了,靠采摘和农家乐就收入了40多万元。”陈庆鹏特别满足。他忘不了,前两年村里只有一条不足5米宽的崎岖山石路,水果出不去,游客进不来,越丰收越糟心。

  然而,发展庭院经济只是转变农村生产方式的一部分。立足实际,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增长极,已成为呼和浩特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普遍共识。

  在武川县圪顶盖村的食用菌菇生产大棚里,香菇、杏鲍菇、金针菇等各种菌菇长势喜人。离此不远,圪顶盖新村100多户农民的统一住房已经建成。“以前种旱坡地靠天吃饭,收入没保障。现在到食用菌种植基地打工,一年收入2万多元,年底还有分红。”村民徐文峰只是该县的受益者之一。

  武川县还整体规划了食用菌、优质牧草、马铃薯种植和山林虫草鸡、肉羊(牛)养殖五大特色产业,而这些产业村民都将参与其中。

  托克托县试图抓住旅游业迅速发展带来的机遇,规划建设沿黄特色农业产业带,精心打造托县黄河鱼、设施休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3张名片。

  和林县着力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休闲观光度假基地、林草基地,发展现代农业。

  城乡统筹的产业发展,加快了农民非农化和农业工业化进程,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稳定就业的产业工人。

  “新常态下,新的农业生产发展方式应当成为发展的动力来源,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这样农民的新生活才有持久性。” 自治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一位专家认为。

  从和林县、武川县到清水河县,从什报气村、一间房村到水磨村,呼和浩特更多的村落、更多的农民,不用再为种什么、种多少、能不能卖出去而发愁,只要每天按时去产业化龙头企业上班,按时领工资就能幸福地过日子。

  而这种改变不管对于李宏伟、贾志军、王素英、陈庆鹏,还是其他生活在这片土地的85万常住村民来说,都是亲历者。

  为了让这种改变更彻底,更稳定,呼和浩特决心用3至5年的努力,率先在全区实现城乡一体化。

  对于即将来临的新生活,农民们充满期待:“现在已经很知足了,将来还会好成啥样,真的想不出,盼着那天快点来!”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