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国“千里眼”看世界生态
- 发布时间:2015-06-06 05:59:48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在6月5日第四十四个世界环境日之际,中国献出了一份特别大礼。科技部最新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4年度报告》,依靠上百名科研人员10余年积累,实现了多个世界之“最”:为非洲建立了目前最新的土地覆盖数据库;最先针对中国—东盟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开展遥感监测;最先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分析大型国际重要湿地……在这双中国遥感“千里眼”中,世界生态究竟是怎样的面孔?
“把非洲土地覆盖数据做到30m分辨率的只有中国”
非洲的生态环境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热点。相比传统土地资源调查手段,卫星遥感技术覆盖范围广、监测频次高,是调查非洲土地资源最先进的手段。美国和欧洲曾在2010年前后研制了包含非洲的百米级分辨率的全球土地覆盖图,但此后受人力成本等因素影响,一直未对非洲土地覆盖做专门调查。我国在2000年和2010年的全球土地监测基础上,2013年发起了专门针对非洲的遥感监测。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工作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郭华东院士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这次报告基于多种卫星遥感数据,建立了目前现势性最强的非洲土地覆盖数据库,并针对重点土地覆盖类型和重点区域的变化开展了监测,对促进中非合作、增进对非洲的进一步了解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总工程师李加洪介绍说,监测结果显示,非洲土地覆盖中面积占比最大的是裸地、灌丛、草地和森林4种土地覆盖类型;尼日利亚的农田面积最大,但人均农田面积低于非洲平均水平……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工作专家组专家宫鹏教授说,看了该报告后,一位来自欧盟的学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能把非洲土地覆盖数据做到30m分辨率的只有中国。“这次报告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的遥感能力。”宫鹏说。
中国—东盟区域生态资源人均占有量差异大
此次报告中,对于中国—东盟区域生态环境的监测成为一大亮点。李加洪说,“研究人员对中国—东盟区域、大湄公河次区域等典型区域的光、温、水条件与自然植被生长状况,以及森林、农田等典型植被生态系统特征进行了大尺度监测分析。该研究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报告显示,中国—东盟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空间分异显著,东盟国家生态环境状况良好,光、温、水条件优越,光温生产潜力很高;该区域内生态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差异大,文莱和马来西亚属于人均生态资源丰富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经济发展水平低,但人均生态资源丰富。
李加洪透露,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下一步还将继续就“一带一路”区域的生态环境做专门监测,形成系统报告。
全球100处大型国际重要湿地面积减少不足1%
郭华东介绍说,“大型国际重要湿地”专题是新增的监测内容,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对2001年至2013年全球100处大型国际重要湿地,以及中国20处国际重要湿地的状况及变化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是国际上首次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对大型国际重要湿地进行监测分析,得到了湿地国际组织高度评价。
遥感监测发现,2001年至2013年,全球100处大型国际重要湿地面积保持稳定,减少不足1%,但欧洲罗马尼亚多瑙河三角洲、南美洲阿根廷奇基塔湖泊等部分湿地的干扰和退化现象较为严重;受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重要湿地内的各种湿地类型呈现了明显的年际间转化特征,比如,有的湿地从永久性草本沼泽转化为水体。
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在湿地保护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但是受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中国的国际重要湿地面临更大的压力和威胁。监测结果显示,2001年至2013年,我国有一些保护区内湿地面积减少约5%。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