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苹果 大产业——由果农杨振仁一本账引发的思考
- 发布时间:2015-06-04 15:30:00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如何把苹果产业做大做强,让陕西苹果成为果农永续致富的来源,是我一直关心和思考的问题。前年秋天,我到铜川市耀州区水峪村调研,无意中看到苹果种植大户杨振仁记录22年的账本子:他家8亩果园,2001年收入14900元,2010年68080元,2012年91360元,12年时间翻了6倍多。老杨告诉我,村里132户528人1325亩地,种植苹果1050亩,产值550万元,靠苹果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苹果已成为农民的“金蛋蛋”。的确,小小的苹果,承载着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的淳朴梦想,浓缩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艰辛历程。正如2010年一位中央领导同志考察我省苹果产业时曾指出的,“一个小苹果,可以读出中国的经济学。”那么,把小苹果做成大产业,其经济学的依据何在?
(一)
陕西成为世界苹果集中连片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追本溯源,其优势有四个方面。
一是拥有苹果种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陕西渭北地区和黄土高原,海拔较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低,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富含钾、钙、镁、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完全符合优质苹果生产的7项气象指标,是世界公认的苹果最佳优生区。与美国华盛顿、日本青森等世界著名苹果产区相比,这里远离工业区、污染少,生产的苹果色彩艳丽、质脆肉细、酸甜适口、风味浓郁、营养丰富。
二是拥有苹果种植深厚久远的历史传统。陕西苹果种植历史悠久,早在汉唐时期宫廷园林已有栽培。19世纪中叶,西洋苹果传入我国,1928年我省开始零星引入,1934年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引进了元帅、国光等现代苹果品种,1947年洛川人李新安在家乡建起了六亩七分地的第一块苹果园。新中国成立后,陕西苹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持续提高,1949年3500亩、860吨,1978年79.5万亩、9.9万吨,到2014年已发展到1022.7万亩、988万吨,均居全国第一,总产约占全国1/4、世界1/7。
三是拥有苹果种植管理国内最强的科技力量。陕西有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引领的涉果农业院校6所,果业科研机构20个,苹果试验站8个,杨凌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区,汇聚了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和1/3的功能研究室岗位专家。陕西创造了“大改型、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优果生产四项技术,初步建立了苹果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四是拥有苹果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基础。陕西苹果是国家确定的11个优势农产品之一,目前全省107个县(区)中苹果生产基地县有43个、数量名列全国第1,以苹果经营为主的企业3500家、合作社7000个,苹果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各大中城市,批量出口21个国家和地区。陕西也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浓缩苹果汁加工基地,2014年出口20.77万吨,占全国近1/2和世界近1/3。
(二)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不断深化对苹果产业的认识,坚持不懈推进以苹果为主的果业产业化战略,全省苹果产业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态势。
一是抓住机遇做大规模。规模是形成产业的前提,做大农产品规模必须顺时应势。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全球苹果生产和加工的重心转向亚洲、亚洲转向中国,我国传统苹果主产区——渤海湾地区的果树正处新老品种换代之际,旺盛的外部市场需求为陕西发展苹果产业提供了良机。也在这一时期,国家开始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苹果产业是其应有之义,加之苹果对粮食的比较优势日益显现,群众种植苹果的积极性高涨。在此背景下,陕西优化苹果产业布局,围绕建设苹果园区推进连片种植,形成了陕北山地苹果、渭北北部苹果、渭北南部苹果三个产业带,用了不到20年时间使种植规模达到了1000多万亩,并形成了从7月到11月每月都有主打苹果上市的品种结构。
二是打造品牌占有市场。市场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品牌是占有市场的杀手锏。苹果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场,从一家一户的散果到形成市场叫响的品牌,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一个是抓质量,大面积引进日本红富士并本土化,大力发展秦冠等适生品种,积极改造元帅、国光等传统品种,推广实施“沃土工程”“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等工程,加强果畜结合、套袋采光等技术应用,提高了陕西苹果品质。一个是抓安全,积极推进绿色果品基地、生态果园建设,大力建设认证绿色苹果基地300万亩,建成有机苹果基地20万亩、出口注册果园86万亩,优果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陕西苹果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自主创新品牌,成为中国与欧盟“双10”互认产品。一个是抓营销,强化陕西苹果的宣传和促销,苹果物流和苹果绿色通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业部三个国家级水果批发市场两个就落户陕西。这些都为打造陕西苹果品牌、争取市场话语权提供了保证。
三是强化加工延伸链条。产业链是产业成熟的标志,对苹果这样的初级农产品,要形成产业,搞好精深加工尤为重要。
为此,一方面省里强化资金扶持,引导企业、合作社、果农建设冷库和气调库,目前已达6372个、总贮量200多万吨,占苹果总产近30%,有效保证了果品错季上市和销售质量。另一方面运用市场机制,强化企业运作推进果汁、果醋、果酱生产,2000年以来吸纳投资20多亿元,全省浓缩苹果汁年加工能力增长5倍。特别是围绕苹果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如渭南市白水县发展苹果货运信息部260余家、专业运输户2000余家、农资经营户上百家、从业人员6万余人,以苹果采摘、旅游观光为主的“农家乐”年接待游客20万余人次。
四是上下联动形成合力。产业要发展壮大,必须发挥政府和农户两个积极性。苹果产业兼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符合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省委、省政府一直把果业作为六大优势产业之一,明确了陕西苹果“争中国第一,创世界名牌,出一流效益”的目标,先后出台关于苹果产业化、优质苹果产区建设、绿色果品基地建设等政策,特别是去年3月以地方立法形式制定《陕西省果业条例》,对生态保护、产业安全、投入保障、人才培训、机制创新等苹果发展的各个环节作出了具体规定。苹果产业让农民增收致富了,也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积极响应,目前苹果产业已成为我省农业领域覆盖面最广、从业人数最多、收入增长贡献最大的朝阳产业。比如延安市洛川县,2014年苹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5%以上,经营苹果的农户占总农户数的94.9%。
(三)
当前,陕西苹果产业发展正在过大关、迈大坎,面临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具体来讲,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全省苹果树的换代问题。陕西苹果产业之所以得到蓬勃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抓住了我国传统产区果树换代的机遇,今天陕西自身也遇到了这个问题。据测算,全省未来10年有400万亩乔化老果园需要更新改造,未来20年全部果园需要更新改造。因此作为苹果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培育优质苗木尤为重要。当前,尽管各级财政对果业科研投入的力度逐年加大、资金有所增加,但仍低于发达国家产区水平,果业基础研究和创新研究比较薄弱,优质苗木研发和繁育严重滞后于产业需求。同时,由于多年高密度种植和透支式经营,我省果园土壤有机质不断减少,国外优质苹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为4-8,而我省普遍在0.8-1.2之间,苹果单产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3。
二是关于产业转型升级问题。苹果产业是由生产、加工、流通、科研、品牌五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世界发达国家已基本实现加工品种专用化、原料基地化、质量体系标准化、经营公司化。而我省果品加工结构单一,产品以果汁为主,粗加工产品多,果品加工增值能力不足。据统计,我省苹果加工产值与采收产值的比例仅为1.56∶1,远低于美国3.7∶1、日本2.2∶1的水平。另外,冷链建设还比较滞后,发达国家果品冷藏能力达到总产量的80%,我省仅为30%,高标准气调库仅占总冷藏能力的20%左右、苹果总产的6%左右;国外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率近100%,我省不足10%;欧美国家农产品冷运率高达90%、腐损率不超过5%,我国分别约为10%和35%,而我省这两项指标尚不及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关于经营体制问题。我省果业普遍以小农户经营为主,“大产业、小果园”“大市场、小果农”的现象比较普遍。涉果企业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上规模、有影响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较少,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2.6%。另外,苹果品牌较多、各自为战,果业品牌影响力与果业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特别是现代营销体系亟须建立,比如,日本青森县年产苹果90%以上在批发市场拍卖销售,美国一半以上的鲜活农产品通过批发市场进入零售领域,荷兰出口花卉大多通过阿司米尔拍卖市场销售出去。而我省苹果销售普遍通过区域性市场和田间地头完成,60%-70%的苹果靠经纪人、合作社、专业大户等传统手段营销,网上销售、电子交易、物流配送等现代化手段的运用比较滞后。
(四)
在陕西苹果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的新节点,我们要强化忧患意识,攒足二次创业的劲头,大力实施苹果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工程,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陕西苹果的绝对优势。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拓展苹果发展空间。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实施苹果栽植上山下滩、北扩西进,在宝鸡、咸阳和渭南适合早、中熟苹果尤其是加工果的优生区,大力推广矮砧苹果栽培的“千阳模式”,在延安南部县、咸阳与渭南北部县大力实施老园改造,同步推进矮砧栽培试点,每个县建设千亩示范园,走提高单产、节约耕地、优质高效的内涵式发展路子。抓住国家实施“吕梁山片区百万亩山地有机苹果产业化项目”机遇,充分利用延安北部县、榆林南部县200万亩宜果退耕荒坡荒地,大力发展山地苹果,实现果业发展既富民又生态。扎实推进果园流转,继续扩大连片种植,进一步提高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
二是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现代果业水平。要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全面推广“畜—沼—果”循环绿色生产技术,大力建设国家级、省级示范园,大幅度提高有机苹果认证率、优果率和果园机械使用率。要用好杨凌示范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两个平台,加快中国苹果气象服务中心建设,加强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设立省级果业科研推广大奖。要推广礼泉县“一乡一支果农骨干队伍、一村十名果农骨干、十户一名技术教员、一户一名技术明白人”经验,切实解决果业科技到村到户“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是完善营销体制,扩大市场占有率。要发挥企业销售的主渠道作用,推广华圣果业“公司+基地+会员果农”、海升集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职业农民”等模式,实现企业管两头、农民管中间。要进一步加强营销服务,搭建高端果业信息平台,构建基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可追溯的质量检测体系,完善国家级洛川苹果批发市场功能。要抓住和用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机遇,围绕冷链物流优化调整“百库建设”布局,畅通陕西苹果向西出口通道,大力拓展国际市场份额。
四是整合品牌资源,提升产业软实力。品牌是能够带来溢价和增值的无形资产。要规范苹果的品牌和包装,由主管部门牵头对较大区域内的苹果注册统一商标,形成对外统一的品牌形象。要突出陕西苹果无公害特点,依托欧亚经济论坛、丝博会、杨凌农高会等平台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陕西苹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要加大品牌推介力度,通过举办国际苹果文化节、全国主流媒体黄金时段广告投放、建立陕西苹果形象店、签约形象代言人等途径,放大陕西苹果品牌效应,提高苹果产品附加值。要围绕现代果业园区建设,开发生态休闲功能,使果乡成为生态旅游的首选地、现代农业的展示区、农业科普教育的实践基地。
五是强化政策引导,建立全程服务体系。要扭住发展苹果产业不动摇,贯彻落实《陕西省果业条例》,规范和保护苹果产业发展,着力建设“产、学、研,管、企、农”一体化全程服务机制。要有引领世界苹果产业发展的气魄,紧扣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抓紧编制我省现代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苹果产业专项规划,加强果业基地县目标责任考核,落实发展苹果产业各项扶持措施,真正实现“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 (作者系:陕西省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