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长剑截云孤
- 发布时间:2015-06-04 06:27:41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刘松柏
说起防空导弹,许多人都能津津乐道;而对将一生奉献给防空导弹事业的于本水院士,知者就不多了。
5月26日,记者见到了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幕后英雄”,平和、安详、可亲,很难想象他从事的事业让敌人闻风丧胆。
牢记身上的重托
一聊起导弹,于本水就格外来劲,“我从事防空导弹研制有56个年头了,一刻也没离开过。这么多年,我有两个体会:一是防空导弹技术复杂,攻击高速高机动目标,要看得见、打得着、打得准很不容易;二是团队作战,导弹研制牵涉到各个方面,离开各单位互相协作,绝对是不可能成功的。”
说起导弹研制的艰苦,于本水至今记忆犹新。我国第一代防空导弹从对“543”导弹的仿制开始。仿制之初,苏联撤走专家,又遇上3年自然灾害,当时“吃不饱,有的人受不了饿,回家去了”。不仅生活上食不果腹,工作上也困难重重,单位只有1台电子计算机,弹道组只能用手摇计算器计算弹道……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于本水和同事们废寝忘食、挑灯夜战,经过无数次的演算、试验、分析,“红旗三号”终于在上世纪70年代末定型,成为我国第一型具有拦截SR-71高空侦察机能力的防空导弹。
“工作和生活条件这么艰苦,您是怎么挺过来的?”
于本水回答说,“我们这一代人是理想的一代、奉献的一代,防空武器系统研制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没有理想,没有事业心和献身精神,是完不成的。”
说起理想,于本水仿佛又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1957年11月17日,包括于本水在内的数千名中国留苏学生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听着主席的教诲,台下的于本水热血沸腾。
于本水坦言,“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句话,他铭记一生,也影响了他一生。
1960年,于本水回到了祖国,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如今的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从事防空导弹研制,一干就是56年。这期间,于本水以“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纪律,以“生在永定路,死在八宝山”的誓言,自力更生、刻苦攻坚、脚踏实地、默默奉献,在中国导弹研制的艰辛历程中一点点地铭刻下属于自己的烙印。
56年来,我国的防空武器系统也从仿制到自主设计,从中高空到低空超低空,从“陆”到“海”,一步一个脚印,如今已发展到第三代,筑起了我国国家安全的“空天神盾”。倚天长剑截云孤,报国纵横见丈夫!这一把倚天长剑,亮出了锋芒,可以报国纵横了。
“我只是个带班的”
尽管几十年不为人所知,但在专业范围内,于本水的名字可是响当当的,一有重大任务、紧急任务或者疑难杂症,总是第一个想到他。
上世纪80年代末,某导弹靶场试验不太顺利,用户要求二院尽快落实解决方案。院长刘从军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于本水,“老兄,请你出山,这个型号需要加强导弹总体!”二部主任陈定昌也想到了于本水,“导弹的问题,到于总那儿就到头了,不要再问了。”
因为一个“小插曲”,让基地总师吴克对于本水刮目相看。
在某型导弹定型试验期间,导弹舵面“咣”地一下振动起来。现场有人给于本水打来电话,“于总,你的导弹不行了,振了。”打电话的人正是某试验基地的总师吴克。接到吴克的电话后,于本水火速赶往现场。因为定型试验期间,一旦导弹有不合格情况,定型结论中就算一发导弹失败。
到了现场,吴克着急地追问,“于总,你看怎么办,导弹一测试,整个弹都‘振’起来了。”于本水查看产品后,断定问题很可能出在已经变形的筒盖上,因为筒盖一旦变形后,动力学平衡被打破,在测试时产生了共振。他对吴克说,“吴总,这样吧,你把这个‘帽子’拿掉,换个新的‘帽子’装上。”
吴克的眼神非常疑惑,但还是说,“听你的!”果然,装了新的筒盖后,再重新测试导弹,一切正常,不“振”了!吴克坐在那儿半天没说话,最后由衷地感叹道,“于总,您真行!我算服了。你们二院还真有两下子!”
有人问于本水,“你主持的两型导弹研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于本水给出的答复是,“注重团队作风,发挥团队的力量,我顶多是一个带班的。”在谈到队伍的协同工作时,于本水总结道,“大家共同研制一个导弹系统,必须做到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在型号研制的几十年间,总体和各分系统逐渐形成了可贵的信任和默契。”
2002年,68岁的于本水退居二线,将总设计师一职交给了比他小10岁的陈国新,他担任该型号顾问,但他的心却从未离开这个凝结着他多年心血的型号。
靶场飞行试验,他亲临现场,帮助把关分析问题。
飞行试验故障,他花了大量的心血,帮助型号队伍进行故障分析和归零……,最终,该型号成功交付,并得到相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如今,于本水院士已过耄耋之年,他殷切希望我国能够借鉴国外“弹族化+智能化”的思路,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防御武器技术的发展道路。
先做人后做事
防空导弹事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带来整个系统的失衡,最终导致失败,无论其他环节多么出色都于事无补。因此,要想取得大的成就,就必须团结、调动方方面面的人,共同完成事业。于本水也经常教育自己的学生:要想做好事,先把人做好。
也许正因为如此,在许多人的眼里,于本水是一个修养非常好的人。他豁达、宽容、乐观、谦逊、严谨……,正像他的名字一样,本色自然,静若止水。
这并不是说他待人处世只一味地宽和。他对待事业、对待工作,绝对是一丝不苟的。从基础课,到毕业论文,到工程实践,他对学生们的要求都非常严格。
而当学生成长起来,振翅从他的身边飞走后,于本水又像是他们的良友。每当学生在技术上遇到棘手的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去请教他。而他也一定会从朋友的角度坦诚地为他们出主意,帮助解决疑难问题。
说起于老师,学生们充满感情,用3个词来形容他——严师、慈父、良友。
正因为如此,于本水的历届学生对他都非常尊敬,因为他传授给他们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有他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谦虚正直、豁达宽容的胸襟,这些不仅以言传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以身教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植根于他们的脑海之中。
如今,于本水桃李满天下,他带出的许多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正工作在科研生产第一线,其中包括多位总师和学术带头人。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