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郝堂,真好!

  • 发布时间:2015-06-01 09:46:33  来源:中国财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依水的小桥,百年的古树,轻掩的柴扉,狗头门楼、清水墙、小布瓦构筑的一座座青砖灰瓦的古朴民宅,连同小学校、文化广场、养老中心等新式建筑,错落有致地掩映在荷塘绿树之间,显得那么和谐与静谧……让人仿佛一下回到梦中的家园。这座美丽的乡村,就是2013年被住建部列入全国第一批12个“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同年又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村的郝堂村。

  郝堂村地处豫南大别山区,现归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管辖,全村有人口2295人,总面积20平方公里,耕地1900亩,是一个普通的小山村。

  几年前,和当地大多数农村一样,郝堂村的青壮劳力大多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妇孺老弱,房屋年久失修,耕地撂了荒,山上的果树、茶园也没人看管,村庄一派衰败景象。

  2011年初,全国农村改革的春风再一次唤醒这个小山村。信阳作为河南省的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山区农村经济如何发展?新农村建设怎么搞?城镇化之路怎么走?成为该市各级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此,平桥区委、区政府组成多个工作组,深入辖区各乡镇,访民情、问民意,并邀请“三农”专家对农村改革发展进行“会诊”,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不同的发展规划。由于郝堂村地处城市近郊,具备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旅游的前景,如以旅游服务业为龙头,带动生态休闲农业、养殖业等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吸引青壮劳力返乡,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实现城乡双向流动,发展前景将十分可观。

  2011年4月,平桥区以被批复为“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契机,把郝堂村作为可持续发展实验村试点,以实施“郝堂·茶人家”项目为载体,开始了郝堂新村建设,探索“三农”发展新路子。

  政府引导 村民自愿 就地改造

  “在郝堂新村建设当中,我们没有采取政府或开发商主导的大拆大建方式,而是按照政府规划、扶持、引导,村民自愿,就地改造的原则进行。”平桥区区委书记王继军说。根据郝堂村的实际情况和村民的愿望,政府免费提供图纸,群众自行筹资改造。图纸由新农村建设的专家团队和户主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根据每户具体情况量身设计,一户一图,建筑样式是豫南传统民居风格。对按图、按时施工的农户,区财政给予补贴部分建筑工费、以房产抵押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其中旧房改造的部分每平方米补贴130元,新建的部分给予贷款贴息,贷款额度为每户10万元、贴息期限为两年。两年多时间以来,仅郝堂村红星组,区财政就已为70户进行房屋改造的农户落实补贴工费和贴息资金160万元。

  城乡差别,差就差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对此,当地政府采取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打捆集中使用的办法,大力开展郝堂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两年来,修建村内外路网23公里,打通了郝堂至震雷山风景区的旅游循环路,拓展了该村发展空间。并修桥9座,建拦水坝13座,清理整治河道7000米,建起了自来水厂、污水集中处理系统,还建起了村幼儿园、小学、卫生室、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起了村镇银行、图书馆、村民礼堂、村庄大戏台……

  现在的郝堂村,村幼儿园和小学的师资按城区学校标准配置,村里的孩子就近入学享受到优质教育;村卫生室功能齐全,与区、乡医院联网,村医经统一培训,实现职业化,村民看病凭卡就医。村居家养老中心服务形式多样,配有专业护理员,村里老人可以很低的价格进内吃住、休闲娱乐、免费定期体检、接受义诊,在本村本土得到很好照顾……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已接近城区水平。

  环境整治 补齐乡村环保短板

  “我们的理想就是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大家在一起和睦相处,快乐健康地生活。”郝堂村的村主任胡静对记者说。生态、环保、美丽、和谐,可持续发展,是郝堂村人的理念,也是其发展的目标。

  农村最普遍、最突出的问题是卫生问题,主要表现在垃圾和旱厕两个方面。郝堂新村建设就从这两方面入手,全村动员,展开环境卫生整治活动,集中治理卫生死角。建起了垃圾处理中心,推广垃圾分类,每家每户配备了垃圾桶,并落实了专职保洁员,全天候轮班保洁,并经常组织卫生评比,积极引导村民增强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建起水厂,通上自来水后,大力推广卫生改厕、家用沼气技术,家家户户都建起了水冲式三格化粪池卫生厕所和家用型沼气池,村里建起了卫生公厕3座,村小学建起了尿粪分离式卫生厕所1座。又引进生态除污技术,建起了村庄集中无动力湿地污水处理系统1座、家庭湿地污水处理系统5座,还在集中污水处理湿地旁建起了茶室、书吧,实现了变废为宝,创意生活。

  卫生搞好还不够,还要把环境整治好,生态景观打造好。在政府的推动支持下,郝堂村疏浚河道,拦水筑坝,治理坑塘。房前屋后种上蔬菜瓜果,村旁路边播撒乡土花草,村庄入口开建百亩荷花塘。环村还规划建设了30多公里长的生态绿道。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郝堂新村发展的金字招牌。

  变索取为给予 发展生态农业

  郝堂村有上万亩的生态茶园。过去因劳动力缺乏,售价低,无人管理、无人采收,大面积荒芜。现在,郝堂村由原料供应者变成了品牌经营者,过去几十元、百十元的茶叶卖出了几百元、上千元的好价钱,茶园又变成了宝贝。

  郝堂村的水稻也改成了有机种植,不光卖精加工稻米,还重点推销糙米,价钱也翻了几番。大学生村官姜佳佳对记者说,现在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把村民的稻田承包下来改种荷花,组织专人采摘莲蓬,以每个8角钱的价格卖给村民,村民们又以每个2元钱的价格卖给游人,成为当地一个产业。每年,合作社都按照水稻市场价格返还收益给他们,作为土地流转补偿。如此一来,农民的稻田能保证收入,卖莲蓬又能得到实惠,一个夏天挣到的钱,比过去纯种粮一年挣得都多!

  这两年,村里改变了向土地一味索取,开始恢复地力,发展生态农业,逐渐发展了2000亩紫云英生态稻田——每年稻谷收获之后,当地农民就在田里撒下大把的紫云英种子,来年变成最好的有机肥料——这本是千百年沿袭的绿肥种植方式,但随着化肥农药的兴起,一时间传统种植被淡忘了。郝堂村却通过这种方式为土地解毒,修复土壤,为进入有机农业做准备。此外,他们还将荷塘作为全村水系改造的重要一环,用于生活污水最终分解消化——这本是中国乡村污水循环最传统的方式,在许多乡村被忽视了,但郝堂人却把它用活了,用美了。乡风和美体现社会进步

  经过几年努力,郝堂村的养老互助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村办的“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社”,资本金由开业时的34万元发展到目前的340万元;入社老人由当初的15人发展到目前的210人,占全村老人的80%;入社老人收益分配由2009年的300元增长到2012年的800元;资金互助社的积累超过40万元。

  村庄的民主治理机制也越来越完善。从村庄规划、房屋改造到公共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凡是牵扯村民共同利益的事务,都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征求群众意见,由基层组织和村民说了算,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正逐步实现,村民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不断增强。

  “在我们村当干部很轻松,村里的大事小情都由村民委员会商量来决定。”郝堂村村主任胡静介绍说,在新村建设的过程当中,村民是主体。村民房屋改造资金主要是自筹的,改不改,是自愿的,改成什么样,是协商的。政府没有大包大揽大投入,也没有强制命令赶进度。政府发挥的是规划、扶持、引导的作用,群众发挥的是主体作用,政府干了该干的事,群众干了愿干的事。

  像郝堂村这样的发展,不牺牲生态环境,不牺牲农业,不牺牲农民利益,却能使农村价值得到体现,农民生活更有尊严、更舒心、更幸福。(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余波摄)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