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理想的状态
- 发布时间:2015-05-25 17:11:30 来源:中国财经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四年大学生活,有太多的没想到:没想到我会从会计系转入国际新闻系,没想到在学业之外给我最多机会最大挑战的是做慈善公益社的社长……最没想到的还是在大学的最后一年,我和朋友们做的两件事情:我们做了本纸质杂志《叁》;我第一次参演话剧,而且演的是台湾导演赖声川的经典之作《暗恋桃花源》的女主角云之凡。当然是我们的校园版,是UIC版,但这正是难得和激动人心之处,因为在赖声川的经典原剧中融入了我们的理解和风格。
最初,导演找到我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我在剧院看这出戏的时候,感觉云之凡就是你,你就是云之凡。”生平第一次演戏剧,能够出演一个与自己相似,又带有理想主义升华的角色,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在演出之前,学校老师让我联系文化名人为这出话剧写寄语。我立马想到了香港著名时评人梁文道老师,便发去邮件告诉梁老师这是我们学生在经典原剧基础上自导自演的话剧。梁老师是这么回复我的邮件的:
“曾经我也是一个热心的剧场人,在那介乎明暗之间的边缘地域徘徊……如今的我,活在这个把一切物质、生物、以及人,转化成数字与屏幕的‘过度真实’之中。于是发现,《暗恋桃花源》原来也可以是则隐喻:剧场的真实,在于演员无法逆光看见台下观众的脸孔,却具体感到他们每一个人的存在;观众不能和演员做微信上的那种亲密朋友,却可在距离中收到演员投射出來的能量。如斯神秘的‘真实’,在现在这个世代,无异于一个可寻而不可得的桃花源,飘渺、悠远,恍似先人留下的传说。”
我似乎看到了梁老师那一拨曾经的文艺青年,在香港那片地方,曾经的徘徊,曾经的向往。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现实,它们如此相似,又是那么不同。
在没有声光电、没有电影电视的时候,舞台剧是最普及的艺术表达形式。它赋予生活以诗意哲学,它的即时性、现场性,使得每一场演出都是独一无二的表达。而今天,当电影电视视频成为日常,舞台剧反倒变得稀少,因而也成为更加高雅的艺术形式了。
《暗恋桃花源》则又是华人话剧中不可多得的惊喜。演员们在舞台上演演员,暗恋和桃花源两个剧组的故事一悲一喜,当我演完最后一幕流着泪走下台,在舞台的旁边听着台上江滨柳的哭声和台下观众的抽泣声相交合,我才明白,台上和台下之间的明暗界限,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界限。所谓的艺术,就是生活之审美化哲学化抽象化。话剧艺术,就是将美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又以高度凝练的形式展现给观众。有了舞台,有了艺术,生活就变得文艺了。
不知道从哪年开始,“文艺青年”这个称呼,开始变得不知褒贬。是无病呻吟?是酸腐软弱、故作清高?是推卸责任、逃离现实?看到有人去几次音乐节看几本书几部电影就标榜自己文艺,就不屑与大家为伍,我害怕这样的文艺。但是,无法否认,音乐诗歌戏剧电影,一次次让我们骄傲痴迷流泪狂喜;让我们蠢蠢欲动跃跃欲试。多少次看别人演出,跟着哭跟着笑跟着叫喊跟着吐槽,但也就此止步于台下。脑海中,零碎而不成形的想法,在走出剧场的慌乱中一一散去。直到前不久,我走到舞台中央,聚光灯汇聚的刹那,我才明白,这就是戏剧,这就是文艺。
曾经,我也是像在台下看戏一样看着别人写的书办的杂志,有一个做出版的妈妈让我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书籍和写书的人。我看着一叠叠书稿从作者手里到编辑手中,经过一遍遍编辑校对和装帧设计送至印刷厂,再到最后呈现在读者手中散发着的书香,觉得这是一个无比神圣的过程。我拿在手中的是智慧,是生命,是世界!当我自己写的文字被刊登在报刊上的时候,我欣喜若狂,那份报纸不厚,也很便宜,但却弥足珍贵。
当我在大学学了新闻传媒,接触也学会运用更多的传播方式,我发现,人们对新媒体的接纳速度快得惊人。我很羞愧,但也不得不承认,我丢掉了许多曾经的习惯——中学时常常放了学就跑去王府井书店,看书或者买书。如今我很少买书,即使买也是通过亚马逊网站这样的电商,而上一次逛书店已是数月前的事。过去我喜欢写文写诗,上数学课时会偷偷拿出本子记录自己对某件小事的感触,如今电脑里都是论文报告,已经不记得上一次提笔记录生活是何时了。
如今的我太浮躁了,日子过得粗糙又急躁,我需要沉下心来。
正巧,有人和我想的一样。我很幸运地拥有两个朋友,他们写散文写诗歌,和我谈人生谈理想。我们不约而同地说到了同一个理想——静下心来,做一本杂志。我始终觉得,捧在手里的铜版纸和铅字印刷,毕竟比看似坚硬却易碎的玻璃屏幕来得更有温度。《叁》就这么诞生了!小时候在妈妈办公室看到的神圣的过程,如今我正和身边的朋友们一起经历着。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我会向作者催稿催到自己脸红,我会跑去印刷厂选纸张谈合作讲价钱,我们因杂志设计的灵感而欣喜若狂,也因资金问题而一筹莫展。一本本杂志是给朋友们的分享,也是给自己的警醒——生活节奏再快,也不能乱了阵脚;安安静静地读书写字,都是最重要的事。
当我忙于学业忙于长大时,文学和艺术是我生活中不可多得的附加品。当我意识到自己不愿止步于做文学艺术的旁观者,我需要的是行动而不是观摩,是创造而不是模仿。如今梦想一点点变成现实,一本杂志做得我们热血沸腾,一部话剧演得我们热泪盈眶。我发现,我比我想象的更自由,这是我最理想的状态。
(叶莺,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国际新闻专业大四学生。)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