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花果香
- 发布时间:2015-05-16 08:31:36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李杰
“原来山上多是荒草,俺们种上果树后,就变成了花果山。”日前,在太行山脉的河北省灵寿、邢台、内丘三县,记者看到这里条条荒山沟都种上了果树,农民们正忙着浇水整地。内丘县北赛村农民闫振国说:“在俺们心里,这满坡果树就是‘摇钱树’,它让山绿了、民富了、村美了,现在城里人都来俺这山沟沟看风景哩!”
灵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志强介绍说,近年来,在各级部门大力支持引导下,昔日的岗坡次地正在崛起“沟域经济”,当地农民争相栽下致富树、绿了荒山沟。
荒沟栽满“摇钱树”
来到北赛村,记者看到整条沟坡上新栽了核桃、苹果、板栗树,顺坡而上的微喷管直接将水喷到每一棵果树,满沟满坡绿树成荫,再也找不见过去“山上和尚头,下雨遍地流,有雨就成灾,无雨渴死牛”的景象。
“山坡归属还是村民的,合作社负责整治管理,只收取挂果后10%的收益,政府帮助规划、免费提供树苗和微喷设施。”内丘县林业局局长蔡风海说,北赛生态经济林区涉及周边村700余户农民,这里的沟域经济由于采取旅游、扶贫、生态和农民增收相结合的模式,统一整地、植树、浇水、施肥和分户管理,农民的积极性很高。
位于太行深山区的邢台县前南峪村,曾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所在地,1300多口人人均7亩山场。村支部委员王小堂介绍说,在荒山治理过程中,他们始终坚持“先坡后沟、沟坡兼治”,“乔灌草结合”、“川道杨柳青结合、沟坡干鲜果结合、山顶松橡槐结合”,探索出了“以小流域为单位的沟域综合治理模式”。
如今,前南峪村32座山头、10条大沟、72条支沟的8000多亩山场,全部种了林木,植被覆盖率达94.6%,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村民致富迈大步
“林材头、干果腰、水果脚、米粮川、林果山。”王小堂说,这民谣也是一条条山沟变成绿色银行,群众腰包鼓起来、生活好起来的真实写照。
多年来,前南峪村突出抓好资金投入、科技支撑、品种优化、设施配套等方面,帮助村民走上了快速致富的道路。
“村里还请来100多位果树专家,指导俺们嫁接、管理果树。”前南峪村村民吕二梅说,村里对原有品种进行了大力度改造,换种高品质、高收益经济林,栽植各类干鲜果树12万株。在山脚沟谷发展西洋参、红小豆等高效作物1400多亩。目前,全村共有果树30万株,人均210株,仅果品一项就人均年收入6800元。
在灵寿县曹庄村张军合的核桃林里,张军合指着刚刚进入盛果期的核桃树说:“俺家7口人,这片才4亩的挂果核桃树,去年就收入了2万块钱。今年我又新种了20多亩,挂果后收入能达到10万块。”
目前,灵寿县已建成1万亩以上核桃林片区5个,1000亩以上核桃林地52个,核桃林面积达25.3万亩。进入盛果期的6.5万亩,年产量达6000多吨,年产值收入达2亿元。
山花烂漫蝶飞舞
“花儿香、蝶儿舞,山上林果摇,山下汽车跑。”走进前南峪村李爱英家庭旅馆,她一边洗床单,一边自豪地说:“五一后,来山村游玩的人多了,农家乐也进入旺季,俺家7间客房已经订出去了3间。等学生放假了,来俺家住要提前打电话,不然就订不到房间了!”
为守护好山绿村美的生态环境,前南峪村不仅砍掉了村办污染企业,还依托经济沟绿色果品和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推进绿色观光与红色文化相结合,投资500多万元改造升级了经济沟内基础设施,引植30种国内外新品经济树种,建成了美国树莓、欧洲榛子等7大精品园区,修建了玫瑰园、栗树山庄等观光园,每年吸引游客近4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356万元。
“大力实施生态林业建设,有效改善荒坡的水土流失,让大山深处的农村受到游客青睐。”闫振国说,按照“绿起来、富起来、美起来”要求,北赛生态林区下一步要建成“旅游、采摘、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示范区,把生态经济沟建设推向市场。
河北省委副书记赵勇在太行山区调研时指出,要促进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养老服务业三产融合发展,把沟域经济综合开发和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统筹推进,推进连片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
让山区的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既是一项利在当代的民生工程,也是福泽子孙的生态工程。太行山的“沟域经济”正在写出圆满的答卷。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