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贾康:地方债置换不涉及量化宽松

  • 发布时间:2015-05-15 06:38: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最近一段时间,所谓“中国版QE”成了境外一些人热议的话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将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计划当作“中国版QE”,认为是宽松货币政策的体现,是一种误解。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的过程,并不增加年度的赤字规模,也无涉所谓通过中央银行定向购买债券的“量化宽松政策”。

  记者:最近“中国版QE”的话题热度明显提升,是否和正在推进的地方债置换有关?

  贾康:对于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计划,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解读,其中一个显然落入认识误区的看法,是将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计划作为中国版的“QE”,认为是宽松货币政策的体现,即认为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计划的执行将会导致中央银行直接或间接买入这些置换之后的债务工具,从而增加基础货币供给,于中国再现美国和欧洲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操作。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是地方政府隐性负债阳光化与融资期限和成本的优化,在这个过程中,并不增加年度的赤字规模,也无涉所谓通过中央银行定向购买债券的“量化宽松政策”。

  记者:为什么说地方债置换不涉及量化宽松?

  贾康: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地方政府债务重组,不涉及对债务的注销或缩减,只是将地方政府债务的形式由平台债、银行贷款、城投债、信托计划等转变为公开发行的债券,主要目的:一是增强债权人信心;二是要通过公开发行债券的形式降低融资成本,据测算可降低融资成本4%-5%(如以此对应十余万亿元为基数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解决过程,至少可以节省融资成本4000亿元-5000亿元);三是当大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都可以通过公开发行债券的方式置换之后,地方政府就不会为了还款接受更高的融资成本,从而有利于降低市场实际利率水平。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实质上还是一种地方政府债务信用的增级方式,作为原有债权人的银行利益仍有基本保障,在将相对短期的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成可在债券市场买入的较高信用等级、期限较长的地方政府债券后,也不会对市场资金带来很大影响,不需要通过货币政策为市场再度注入大量流动性以消化新发债券。换言之,在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过程中,中央银行总体而言并不需要针对形式上“新发”的债券进行货币政策操作,也就不需要实施所谓量化宽松政策。

  记者:置换过程中是否会出现资金问题?

  贾康: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过程中也会出现资金的漏损,部分债权人拿回资金后会离开地方政府债务市场,因此,还是有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资金不足。如果央行在通盘的调控政策把握中认为有必要,是可以在某些时候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适当增加流通中货币量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央行货币政策并不需要“大水漫灌”,而是要根据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适度调整货币政策的流动性供给水平,这完全可以结合近年已有若干次操作动作的降息、降准和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等来把握,同时这并不等同于所谓“中国版QE”,比如,5月10日央行宣布的再次降息,主要还是意在“微刺激”式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使名义利率下降以支持实体经济,没有“大水漫灌”的QE性质。

  记者:央行已开始使用降息降准等政策工具,财政政策也更加强调“加力增效”,您如何理解当前的宏观政策走向?

  贾康:当下中国宏观经济仍在可接受的区间内运行,宏观政策的基调仍然是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搭配,但已明确强调了“微刺激”概念的财政政策“加力增效”和货币政策“松紧适度”,以及适当增加重点项目的投资,这些都属于宏观调控中“相机抉择”的范畴,而不是货币政策量宽(QE)性质。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政策,我国在实施市场化改革之后一直在探讨其相互间的协调配合,配合机制已经取得了明显进步,这次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计划也是一个典型案例。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增强与优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推进财政治理现代化和金融现代化,不断提高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水平。(经济日报记者 张 忱)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