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山样本:老乡致富用巧劲
- 发布时间:2015-05-14 08:34:22 来源:海南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上接A01版
而该镇周边的广大农村,直至1980年代的黎族苗族老百姓都还在“刀耕火种”,靠种山兰米和打猎维持生活。“2000年时离镇墟20多公里的溪仔,当地农民多数还没见过小轿车。”邓运海说。
近年来,琼海市新型城镇化道路越走越宽,自博鳌迈步,潭门、中原、万泉、大路等一批“明星小镇”风生水起,“会山农民也得变个活法,不能再‘沉默’下去!”会山镇委书记周坛说。
怎样找准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的契合点精准发力?“会山苗族人口占总数8成以上,是海南最大的苗族聚居区。”在周坛看来,民族特色,就是会山的最大特色,就是区别于其他小镇的“有且唯一”。抓住这一亮点,会山镇委提出了以深挖黎族苗族特点、集中改造镇墟、推动特色村落为发力点的规划设计,而最终的落脚点是促农增收。
会山把镇墟改造汇集的500万元建设资金笔笔用在刀刃上,1100米排水管道、800米人行道、30余间临街建筑物立面改造,大到建筑物,小到路灯,无处不体现色彩斑斓的黎苗元素。会山镇农民纷纷说,镇墟人居环境的改善,大大地激活了人气,聚起财气。
智慧改造
离会山镇墟不到2公里,美丽苗村——沐塘村委会的加脑村沿崭新乡路的伸展呈现在眼前。一座座白色为底的苗屋外壁,被勾画出一张张惟妙惟肖的巨幅画卷。鹅卵石铺就的小道一直伸向“朋莱湾”(苗语“约会”),万泉河水就从冠盖亭亭的河滨休闲园林中流淌而过,村中竹园曲径通幽,射弩场不时传出游客的笑声……
房屋、道路、排水、竹园小景、茶舍、连廊、弩场、农家乐、文化室、旅游服务中心……改造处处“需要钱”,而加脑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却“四两拨千斤”,全部建设仅用了195万元。
怎么做到的?沐塘村支书王家泽说:“改造房檐的茅草是农民自己从山上背回来的,文化室里所有精品是农民捐的,咖啡屋是用村里富余的竹排搭建的,一点点改出苗寨的味道来!”
加脑村农民的热劲头不是一开始就有。1年多前,听说会山镇要改造乡村,加脑农民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好好的村子折腾啥!“黎苗乡亲过惯了封闭日子。”村民蒋永金说,“但当镇政府帮百姓把村边河滩上堆了几十年的垃圾用50大车拉走时,苗村重现数十年前的美丽河滩,村民们的心跟着亮堂起来,对改造,大家空前一致地投了赞成票。”
科学的规划得以快速推进。村道拓宽,农民二话不说让出自家的槟榔地;文化展室要精品,农民就翻出铝制的手镯、黄猄皮的鼓、祖辈用过的猎枪;村里要建立文明乡村,大家就自发定下村规民约保护环境。
独特的苗族风情,便利的旅游设施,温暖的服务,令加脑村在网络上一传十、十传百,火了起了。村支书王家泽农闲时当“导游”。“现在不光游客来,不久前村里举办‘长桌宴’,媒体也被吸引来,村里好多乡亲都上了电视!”
促农增收
“今年春节,我们这个只有120户人家的苗寨迎来1000多名自驾骑行游客。而‘五一’小长假,‘哖嗦’(农家乐)开办了起来,现在是一桌难求。”加脑农民李运坚说。
俨然,这个有着苗家乐、客栈、露营基地等新概念的村子,逐步开启了致富的新密码。
规划的力量远不仅此,按照“五色苗乡,天然氧吧”的设计,会山镇提出构建“一环两带三区”,打造一条从镇墟出发,途经中酒、大火、东平水库、牛路岭、加略、溪仔、东太农场的景观带,将沿途特色村落一一串联起来,实现镇村联动,发展旅游。
旅游是会山农民在家门口就可实现持续增收的基础。在此之上,会山镇帮助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去年以来相继启动油茶、山兰、珍珠柚、黑山羊等种养,以万泉河两大支流打造两条经济风光带,帮助农民吹鼓“钱袋子”:东部油茶经济风景区、中部苗族风情峡谷秘境区、西部热作高效农林风光区,一个个特色区域让“会山样本”越发响亮。
随着会山黎苗风情镇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以黎苗特色实现增收的农民越来越多。在加脑村,远近闻名的苗绣手陈秀兰最近成立了个人工作室,尝到了靠手艺赚钱的甜头。“一块头巾300元,一件腰带100元,还不够卖!改造前,我一年卖苗绣只有2000元收入,现在——”陈秀兰乐着伸出4根指头,“4万元嘞!”
为了让越来越多“陈秀兰”们崭露笑脸,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会山镇苗绣园村开辟了30亩苗绣文化产业园,以“政府+公司+农户”模式操作,拓展绣手工艺、苗味特色小吃、苗医苗药等项目,并通过“三月三”等节庆塑造新的黎苗旅游文化产品群。
美景映着笑容,心中唤着“咪哽”,散发黎苗风情和魅力的会山,此时,等你来!
(本报嘉积5月13日电)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