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 发布时间:2015-05-14 07:31:07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肖克刘久锋

  “以前动员群众搞发展,都在说村干部‘放空炮’,现在搞‘三变’,有了本钱,带着群众做什么他们都支持,和以前比是天壤之别呢!”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新华乡田坝村支书陈兴昌对现在村里的变化发出这样的感慨。

  陈兴昌口中的“三变”指的是“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2014年开展以来,六盘水市结合实际,以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同步小康为核心,提出农村发展的“三变”战略,推动有效地促进了六盘水市“三农”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深化农村改革、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积累了实践经验。

  去年,该市15.6万农民通过“三变”受益,人均增收3936元,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23.5%下降为17.9%。

  紧扣“三农”求破题——

  改革开放以来,六盘水市的工业快速发展,而农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在经济发展中农村资源限制和发展资源短缺并存。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在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功夫,在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上下功夫

  地处贵州西部乌蒙山脉深处的六盘水市,是一座“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煤炭工业城市,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近年来,该市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但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经济发展中农村资源限制和发展资源短缺并存。当地组织部门统计,2013年全市“空壳村”占一半以上,村级集体经济空心化,发展无力,想创业的农民缺门路、缺技术、缺平台,涉农企业缺劳动力、缺土地,缺资金。如何“唤醒”农村大量“沉睡资产”,已经成为六盘水“三农”发展的一大挑战。

  作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六盘水市每年都投入大量的扶贫资金,但财政资金整合难、使用效益偏低的问题长期无法得到解决,村级组织、企业、农民三者缺乏共同利益纽带,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愈发不协调。

  “要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形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需要更深入的体制机制的突破,需要更为深入的农村改革措施。”六盘水市副市长付昭祥说。

  既要“普适性”,又要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如何让农村封闭式经济向开放型经济提升,让农村这个源头活水真正活起来?

  2014年以来,六盘水市将“三农”改革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创新集体资产管理方式,财政资金投入方式上来,从土地流转、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基础出发,探索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实现农民脱贫致富。

  资源变股权,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转换为企业、合作社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的股权,推动农村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盘活各种资源要素,形成资源叠加效应。这样一来,仅仅一年的时间,六盘水市就有15.5万亩集体土地,7.4万亩四荒地和6.3万平方米水面转变为村集体持有的股权。

  资金变股金,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六盘水市将财政投入到村的发展类资金,原则上转变为村集体和农民持有的资本金,投入到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形成村集体和农户持有的股金,村集体和农民按股比分享收益,从而实现资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推动农村加快发展。

  农民变股民,让农民群众富起来。把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让资金在市场中流动起来,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等入股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按照股份获得收益。同时将财政定向投放到贫困户的帮扶资金,转变为贫困户持股,投入到村集体领办和创办的经济组织获益。去年,全市56682名贫困人口受益于扶贫资金变作资本金入股,30789人因此脱贫。

  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的六枝特区的大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里,3万亩的凉都红樱桃长势喜人。园区负责人介绍,荒山荒坡的流转费交给农民后,很多人都拿这部分钱入股园区的企业或者合作社,每年能拿到一笔不菲的股金分红

  激活效应——

  “三变”将市场机制和资本运作模式引入农村,促使各种资源要素流动起来,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

  “参与土地流转的2.86万户、10.1万农民实现户均增收4434元、人均增收1128元;8万农民通过入股分红,人均增收1020元以上;20余万农民通过创业就业,人均工资收入达5000元以上。”

  这是2014年六盘水实施“三变”后带来的变化,也是当地农村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

  “三变”将市场机制和资本运作模式引入农村,促使农村各种资源要素流动起来,把财政扶贫资金整合起来,将农民从传统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制度创新的激活效应集中凸显。如今,伴随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六盘水市基本消除了农村资源闲置浪费,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破解了农业产业发展融资难和资金短缺的问题,推动着农民的收入稳步增长。

  盘县普古乡舍烹村是一个典型贫困村,自2012年起,当地在农民企业家陶正学的带领下,从成立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通过土地入股、流转倒包、合作入股、资金整合等形式,规模发展猕猴桃、蓝莓、刺梨等产业和现代高效农业,把穷山村变成了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每亩耕地产值从过去300元提高到5万余元,2014年,当地农民人均收入从上年的7760元提高到11260元。

  集体资产变股权,为村级组织、农民创业兴业提供了“第一桶金”。去年,六盘水市通过土地资源转股权,建成万亩以上农产品生产基地42个,千亩以上优质原料生产基地58个,消除“空壳村”157个,村级集体积累比上年增长22.6%;培育种养大户2107户、致富能手3530人,8000多农民成功创业。

  采取入股市场主体、贴息撬动金融资金等方式,让直接到户的财政资金成为能够生财的经营资本,给贫困户带来了一条持续生财之道,也为精准扶贫找到了一条新路子,解决了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分散、“一次性”使用效益低的问题。

  贫困群众“洗脚上岸”,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的问题交给了企业,农民依靠土地又不完全依赖土地,直接成为产业链上的投资者、受益人,滚动发展的能力大为提高。钟山区整合财政资金4300万元,在市中心成为为辖区每个村购置100平方米商铺,划给村委会作为集体资产经营,所得收益分配给村集体和贫困户。仅此一项,每村每年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2100名贫困群众每人每年增收2000元。

  连锁反应——

  农户让渡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企业与农户联结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各参与主体间公平分配利益,从而使企业与农户实现互利共赢,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日益强化

  “三变”以资本为纽带将集体、村民和企业利益紧密链接,三者“各把一把号,同吹一个调”,形成了工农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生态;基层组织在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过程中引领群众增收致富,实现群众的愿望,群众亦更加信服。

  长期以来,企业与农民“分灶吃饭”这种传统的社会经济模式,在农村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往往造成双方之间的矛盾。如今六盘水市的村级组织在积极参股的同时,还与企业、专业合作社组建联合党组织,双方共享资源、共谋发展,企业用地、用工由村里统一协调解决,发展环境越来越好。钟山区大河镇裕民村以集体土地110亩入股安凯达公司,公司以价值1000万元的原始股作为回报,双方建立联合党工委,形成紧密的利益链条。

  “企业是我们发家致富的‘摇钱树’,亲哥奶弟也不见得长期分红给我们,因此我们要像自家娃娃一样爱护企业。”村民说。

  “现在村里入股企业,老百姓都把我们当成一家人,再也没有出现过去以高出10倍的补偿标准迁一座坟的情况了!”公司负责人说。

  在“三变”的推进过程中,基层党组织走到了领路带富的前沿。六盘水规定,村里可按照当年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新增部分的5%提取村干部奖励资金,极大地调动了村干部的积极性,一批经济能人加入党组织,在全市1017个村级党组织书记中,417人是致富能手。

  村级组织在不断为村集体创造“红利”的同时,组织发动群众参与入股企业,打工就业,监督保障群众利益,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可和支持。田坝村村“两委”组织群众将土地、闲散资金入股合作社种植茶叶,前三年村民每亩可收入劳务费400元以上,三年后村集体、农户、合作社按照1∶3∶6比例分成,从茶青到初加工,除去项目生产成本,利润的10%归村集体、30%归入股农户、60%归合作社所有,户均增收5300多元。

  “农民以土地作为资本入股,一部分稍富裕的农民也可以拿出资金入股,同时还可以通过在家门口务工获得报酬。”六盘水市农委主任梁建认为,通过合作入股和资金整合方式,规模利用土地,规模发展山地高效农业,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才能与市场有更好的对接,才能使同等面积下的土地产生更大收益。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