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把致富路修进大山深处

  • 发布时间:2015-05-14 05:58:35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每隔几天,二合塬村79岁的王文西老汉就会坐上班车,去十公里外的木钵镇上吃碗羊肉,转转亲戚,下午的时候坐车回村。一年前,“这么美的生活”王老汉“想都没想过”。

  盘绕在山梁沟壑间的小路曾是甘肃庆阳市环县二合塬人心里的痛。3年前,这个小山村的好支书黄继龙开着自家的农用三轮车帮群众送化肥的时候,从山路上滑进沟里,再也没有醒来。

  “山大沟深路不好,以前每年都发生交通事故。更头疼的是村里种了啥也运不出去,怎么脱贫?”让人欣慰的是,去年县上新修的公路通到了村里,站在村口那座为了纪念黄继龙而命名的“继龙桥”前,二合塬村的新支书王志祥如今不用为这事头疼了,“路修好了,村里成立了种草合作社,满山遍野的苜蓿草除了村里发展养殖业,还能卖给镇上的养殖场。”

  用王文西老汉的话说,“路通了,这一片山都盘活了,日子就有奔头了!”弯弯曲曲的羊肠路,像绳索一样把环县人与贫穷、落后、闭塞捆绑在一起。在木钵镇的另一片山里,高楼塬村的郭汉成对二合塬的新变化满心羡慕,“现在通到村里的是土路,弯子多,刚能过去一辆三轮车。”所幸的是,通往高楼塬的柏油路今年也开工了。

  庆阳是以南梁为中心的原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片区,2012年底全市贫困人口74.8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2.6%,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贫困原因,用群众的话说,就是穷在‘天’、困在‘路’、贫在‘人’、弱在‘带’。”庆阳市委书记栾克军分析说,在“天”,就是自然环境差,靠天吃饭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困在“路”,就是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全市1261个行政村中有429个不通油(水泥)路;9107个村组中有5462个不通砂石路。贫在“人”,就是基本技能差,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弱在“带”,就是资源开发对地方发展和群众增收的带动能力弱。

  栾克军说,庆阳紧扣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总目标,确定了每年减贫10万人以上,2017年贫困面下降到8%以内,全市基本消除贫困的扶贫攻坚行动目标,制定了干部帮联、绩效考核、脱贫摘帽等工作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奠定庆阳老区脱贫致富的基础支撑,而交通建设则是这个支撑点首当其冲的突破口。根据规划,今年,庆阳全市将建成通村油路(水泥路)3173公里,农村公路通畅率达到91.3%,华池、西峰、正宁、合水、庆城5县区将实现100%建制村通畅目标。作为甘肃省通村道路建设任务最重的县,环县今年将新建农村公路1054公里。

  “为了确保完成建设任务,县交通局所有干部职工按照项目片区,都下沉到了农村公路建设一线,我们还从全县范围内抽调了20名公路建设相关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在高楼塬村的施工现场,环县交通局纪检组长王明岗告诉记者,在农村道路建设进度上,庆阳市要求今年4月上旬全部开工建设,7月底完成60%以上任务,11月底前全面建成。比王明岗还着急的是高楼塬村的村民,尽管通往村里的油路正在施工,但郭汉成过几天就要去施工现场看看,“我的20亩玉米和10亩苜蓿,自家的羊根本吃不完,路一通,就能拉出去卖了。”这个急性子的陇东汉子心里已有更长远的规划,“村里的水土条件好,以后还可以种些瓜果蔬菜卖到镇上,多增加一些收入。”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