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挑战高难项目 热情洒向热土

  • 发布时间:2015-05-13 10:36:52  来源:滨海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 时报记者 许卉 报道

  从一马平川到高楼林立,从荒无人烟到热火朝天,于家堡金融区在悄然发生巨变。为这片热土而奋斗的人们中有工程师也有泥瓦匠,但无论身在哪个岗位,他们都有同一个名字——建设者。劳模刘昊鹏,就是这里当之无愧的建设者之一。他是新金融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工程管理部副指挥长,在一次次角色转变中承担重任,完成一个个高难度建筑项目,将一腔热情洒向这片土地。

  摸爬滚打 大楼里的“活地图”

  记者在其任职的天津新金融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采访刘昊鹏,公司所在的办公大楼便是十分有名的“蜂窝”。这里是于家堡金融区的第一座建筑物,一度是片区内的小地标。这座大楼一直让刘昊鹏引以为傲,他曾在这里摸爬滚打数个月,眼看着平地起高楼。

  2008年12月,刘昊鹏来到新金融公司,第一个任务就是主管建造这座办公大楼。面对眼前的一片茫茫空地,还有第二年7月10日就要入驻使用的“硬命令”,刘昊鹏势必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工程进行期间,刘昊鹏几乎是吃住都在大楼里,和施工方、建设方、监理方打成一片,拼的是时间点,打的是质量仗。回忆起当时的工作状态,刘昊鹏清晰记得,早晨七点所有人已经开始作业,中午他们要开碰头会,晚上八点的调度会一直到十点钟结束,夜里十点到十二点管理人员还要带着问题看现场。凌晨,看似一天的事情都结束了,第二天的内容却早已上了他的日程。“从睁眼开始就在楼里面,一直到睡觉。”刘昊鹏说。

  最终,他们按时圆满完成任务,这座大楼成了向外界展示于家堡未来发展的窗口,迎接着一批又一批参观人员。站在一楼大堂,看着人来人往,刘昊鹏早已习惯了楼里的“热闹”,他对这里再熟悉不过,随口就能告诉记者,大堂用时28天,沙盘长宽各18米;办公层用时40天,他清晰记得当时工人们如何在沙盘下面搭建电线。他手里曾经有一个小册子装满了和大楼有关的所有内容,册子随身携带了三年多,直到纸都被翻烂了。物业管理公司进驻之后,遇到楼里有问题,只要找到他,准保都门儿清。刘昊鹏,也因此被大家亲切地称作大楼里的“活地图”。

  身肩重任

  挑战高难项目

  采访时,刘昊鹏找到了一张“六地块”的项目图,那里是他去年的工作岗位。当时,刘昊鹏负责的工程项目处于“六地块”大基坑内,有六家总包单位在一个基坑内同时施工,交叉作业面多,情况十分复杂。“大坑套小坑,坑中还有坑。”超高层,深基坑,他笑言搞建筑的人喜欢这样的项目。然而,建筑体量庞大,工程紧张、难度大,挑战不言而喻。工程初期,他跑在一线,积极协调相邻地块单位配合交叉施工,确保项目如期完成。组织30多次验收,找出影响进度的不利因素并逐一排除,确保项目进度。

  “那时早晨起来脑袋就是响的。”刘昊鹏坦言。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团队,他巧妙运用“大棒加红糖”,讲原则也讲感情。当然,在工程建设中,他同样严把低碳关,注重“绿色施工”,打造绿色建筑,肩负起了社会责任。

  在刘昊鹏眼中,每一个项目每一栋大楼都像是一个孩子,总想眼看着他长大成人。然而因工作需要,他总是在前一个项目完成的喜悦即将来临时,又要转战新项目了。“孩子要有成人礼了,没看着他完成,多少有点遗憾。”刘昊鹏指了指远处的楼宇说,“但要服从大局总体安排,重新干起来。”现在,他的任务是地下商业街。

  奋战一线

  细节决定一切

  采访开始时,刘昊鹏再三谦虚地表示自己不善言辞,然而在交流过程中,记者发现,他对每栋楼的高度、深度以及年份等数据都记忆深刻,几乎是用准确的数据与清晰的逻辑向记者回顾了这些年在于家堡建设的点点滴滴。为何能记得这么清晰?他回答说,细节决定一切。

  “干我们这行,有上班点没下班点。”刘昊鹏苦笑着告诉记者,他家住在市区,每天晚上回到家爱人与孩子都已经入睡了,早晨未睁眼他又已经离开,家有时更像是旅馆,他对家人深感亏欠。

  采访结束,刘昊鹏送记者离开公司时恰好路过他的工位。“这是您的工位吗?”记者好奇地问了一句。“是,不过工位对我来说就是个报到的地方。”刘昊鹏笑着说。正在此时,一位刚从工地回来的工程项目经理笑着和刘昊鹏打招呼,如果不是刘昊鹏介绍,记者几乎看不出对方是一位管理人员。“大家都是一线人员,平时不坐办公室,都要去跑现场。”刘昊鹏也是如此。他很少停留在工位上,而把绝大多数时间都留给了建筑工地。那里,才是他真正的工作岗位。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