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创业孵化不该是一阵风

  • 发布时间:2015-05-08 02:19:24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区域零点

  随着政策推进、市场激发,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在各地创业咖啡馆聊梦想谈创业,各种的创投孵化基地、创客咖啡、创业大厦也如雨后春笋瞬间“拔地而起”,似乎一夜间大家都在追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这个“风口”。

  但在笔者看来,“柴火”变成火焰,最终燃成熊熊烈火,外力“补氧”和柴火自身的“含碳量”同样关键。而诚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众创空间”也不可能只一纸文件便落地生根,社会资本亦不会因“大势所向”就改变了逐利的天性。

  “众创空间”不是新瓶装旧酒,更不是换个牌子,改个说法。笔者梳理一些省市出台的扶持政策发现,尽管表述不一,但所提及的科技政策支持、各类资金引导及专家团队辅导等等总给人一种似曾相识感。

  比如某省规定,“每个设区市要建设不少于2—3个创业孵化基地(园区),每个县(市)至少要建设1个创业孵化基地(园区)。”这一规定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给条件成熟者挂牌无可厚非,示范引导嘛,但硬性规定本该由市场和环境决定的孵化器数量,是不是有“拔苗助长”之嫌呢,且不说条件不是说具备就具备,即便是有条件,那摊开的“大饼”背后总该有些因地制宜的政策吧,否则岂不成了纸样文章。

  事实上,因跟风而导致“一地鸡毛”的例子并不鲜见。以江西某地一家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为例,据公开资料显示,该基地挂牌已满10年,建设之初曾雄心勃勃地宣布:建设一流的别墅式厂房,扶持500家小企业创业,打造小企业基地在江西的最好模式。谁料热热闹闹开场后,基地却陷入萧条,原计划引进的IT产业、文化产业变成了物流仓库、卤菜加工作坊。

  不难看出,复制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尤需要考虑当地的资本、人才等区域特点因地制宜,不能为了迎合“口号”,大批的形式主义机构一哄而上,同样,亦不能为迎合“风口”而造成政策“冲突”。

  比如有文件规定,“成功创业且带动就业5人以上、经营稳定的创业者,给予不超过2年、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贷款再扶持和贷款贴息支持。”如此力度相较于对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优惠亦相差不多。

  在国家层面大力扶持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指挥棒”尤为关键。按照上述文件,“棒”向所指,难免会造成创业者抱着投机的心态,盯着政府的喜好来做创新,拿到资金就算万事大吉,谈不上创新,更不会去试错。另一方面,政府一旦对众创空间提出政策支持,就势必要增加一些经营指标,而企业为了获得政府资助,就有可能出现拉人头凑数、凑项目的情况。

  好风凭借力,但创业孵化却不应该是一阵风,即使想使风吹大些添些柴火,也要真正烧到锅底,如果不讲技巧的往灶里塞柴火,不仅烧不透,反有可能因火力不当或过猛而烧出“夹生饭”、“焦糊饭”。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