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社的困惑和担忧
- 发布时间:2015-05-04 05:29:34 来源: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杨世智实习生张静 屈雯
如果说,互助资金是帮助农民实现脱贫致富愿望的一粒种子;那么,互助社就是让临夏州实现奔小康的一捧种子。种子在生根发芽生长的过程中,需要浇水、施肥和呵护,互助社也需要如此。
为了种子今后茁壮成长,实践者需要将面临的困难想得更多一些,措施再实一些,眼光放得更远一些。
关于借款额度
借款额度应该定为多少合适,这是一个难题。
刚开始,互助社规定每位入社社员借款的最高限额是5000元。之所以如此,互助社的顾虑是“借款农户亏了怎么办”,在考虑资金安全的同时,也考虑到了贫困农户的实际情况,抱的态度是“试试看”。但随着互助社规范化的运营,社员对借款额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先从5000元增加到1万元,后来又增加到3万元,现在已经增加到了5万元。即便如此,社员仍旧反映额度太小,说:“这点钱能干个啥?”
这是自问,也是他问。
俗话说“救急不救穷”,原因就在于“穷”的内生动力不足,缺乏发展后劲,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扶贫,是一种站在社会发展大局高度的“救穷”,是外来助力和救助对象内生动力合二为一之后的发力,也是“心往一块想、力往一处使”之后的可持续发展。两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单纯地“救穷”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想到的往往是最坏的结果,而“扶贫”则是从“参与者”角度出发,不仅要了解对方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干,最终“参与”出一个最好的结果。我省在新一轮扶贫攻坚行动中提出“精准扶贫”,原因也在于此。
借款额度看似是一个关于借多少钱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钱怎么用的问题。借少了,起不了太大作用;借多了,一是资金安全会有高风险,二则是资金总额有限。因此,面对这一问题,借款人很纠结,互助社也很着急。
对这一问题,有关专家的建议是:稳扎稳打,坚持互助金是“发展启动资金”而非“扩张资金”的定位。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借款农户的重点应该放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稳步发展,而非是“想借多少借多少”,一口吃一个胖子;互助社的重点应该放在资金的使用效率上,多在发挥扶贫措施的综合配套上想办法,让借款农户“把钱花在刀刃上”,而非“能借多少借多少”。特别是在扶贫过程中,政府同样不能越位。最好的办法是: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当贫困农户发展到一定层次,需要更多资金时,则可以通过市场对接使其进入商业贷款领域。
关于互助社的存立
互助社的创立和作用的发挥,受到了贫困群众的欢迎。但同时,人们也存在着一种担忧:政府能不能一届接着一届干,把当前好的做法坚持下去。
这种担忧,实际上涉及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政策的连续性,二是互助社将来的发展。对于前一个问题,有研究者认为,一方面,扶贫攻坚是当前我省的一项重点工作,更是临夏州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为了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我省的政策导向是,凡是有利于扶贫攻坚的做法,就要总结提升并坚持下去。另一方面,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在我省实现了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与东中部的发展差距仍然存在,相对贫困也依然会存在,所以扶贫工作没有休止符。
对于后一个问题,研究者认为,互助社的创立是行政力量推动的结果,也是市场需求的结果,是一个政策性和市场性结合的产物。当前,随着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金融机构十分看好这一市场,已将其列为必争的下一个“蓝海市场”。在未来发展中,互助社可以参照村镇银行的发展路径,抢抓机遇,借金融机构之力转型升级,或者成为其在农村市场发展的网点进行,或是引进金融机构投资成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或者双方合作成为其提供便民服务的代办点。
根植群众,就能深入市场。这是互助社的定位,也是未来发展的优势。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