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22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向“发展型扶贫”转身

  • 发布时间:2014-11-25 20:29:56  来源:国际商报  作者:孟昭丽 郑良  责任编辑:罗伯特

  曾被称为“老、少、边、岛、贫”的宁德市,20多年前,在福建乃至全国的经济版图中,似一只“弱鸟”。然而,记者近日采访发现,就是这只“弱鸟”,凭着一股“先飞”的劲头,向贫困宣战,实现了“温饱型扶贫”向“发展型扶贫”的转身,走出了一条在新时期摆脱贫困的闽东之路。

  协作扶贫“手牵手”

  入冬后的周宁县气温骤降,53岁的周华招做完血液透析,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休息。受尿毒症的折磨,这个曾经体重达168斤重的壮汉,如今只剩下124斤。

  一直在上海做小生意的周华招,记忆中的家乡如此“贫穷”,“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是他远没有想到的。

  “以前只能在上海治病,每年的治疗费用十多万元,现在家门口看病不仅方便而且费用低,报销后自己掏的部分不到两万元。”周华招说。

  周宁县医院的改变,源于三年前的一次“牵手”:和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闽东医院成立医疗联合体。闽东医院副院长彭巧玲兼任周宁县医院院长。她说:“通过帮扶,县医院骨科、急诊科等从无到有,硬件设备不断增加,患者在家门口看病方便多了。”

  不仅在医疗领域,宁德目前开展全方位的山海协作,已形成了“大手牵小手、一起往前走”的对口联系格局。宁德市委书记廖小军说,现在的扶贫要在“把日子过得更好”上下工夫,通过对口帮扶,不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

  科学扶贫“富带穷”

  从上海返乡的周宁县浦源镇上洋村村民张秋生瞅准了家乡的发展机会,和同村村民一道,成立一家周宁农民返乡农业合作社。

  今年年初开始,他们在当地的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区内承包了38亩土地,用于种植黄瓜、黄秋葵、南瓜等蔬菜瓜果中的特色品种。

  张秋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年可以种植两到三季,南瓜亩产5000斤左右,一斤批发价3到5元;接着可以种植豆角,亩产4000斤左右,一斤1.2元左右,现在地里的莴苣还在生长。“扣除人工成本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传统种植亩产440斤左右的干谷相比,效益至少高出四倍以上。”张秋生说。

  周宁县农业局副局长陈华介绍,园区是当地政府打造的一个高优品种试养试种、示范推广和农业旅游观光的一个基地,种植成功的特色农产品将在全县推广,让先富带动后富。

  近年来,宁德扶持发展现代农业、山地农业、林下经济等能够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2013年以来已有11个千亩农业示范园区和30个市级山地开发示范基地。“如今每个县一个大典型,每个乡一个小典型。”廖小军说,通过典型引路,榜样在身边,以典型促脱贫,提高贫困户的造血能力和收入水平。

  精准扶贫“算好账”

  走进福鼎市太姥山镇潋城村,宛如走进一条美丽的古街区。两旁的农家小屋白墙黛瓦,飞檐翘角,古色古香,红灯笼高高挂起,清澈的小河从村里穿过。

  村民林三妹在自家门口卖起了海产品,顺带照顾正在高三读书的女儿。她告诉记者:“以前我和丈夫都在杭州打工,孩子在家里读书,前年村里发展旅游,我就回来帮助销售海产品,一个月2000元左右的收入,和在外面打工差不多。”

  从2012年开始,福鼎市走出一条农业与旅游结合的新路子。潋城村村支部书记王雪平说:“现在村子建得漂亮了,许多游客慕名而来,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得到实惠。”

  美丽乡村的建设,做足了就地增加收入的“加法”,而针对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的村庄,则需要做搬迁“减法”。廖小军说,扶贫也要算好账,让扶贫更有针对性,效益更大,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尽快摆脱贫困致富奔小康。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