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新常态 新趋势 新举措
- 发布时间:2015-03-23 07:2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常态 新趋势 新举措
3月22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年会在京开幕。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和国际机构代表汇聚一堂,就中国经济新常态、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一带一路”建设等话题展开交流和探讨。
中外与会嘉宾屏息凝神聆听演讲(潘笑天/摄)
经济日报北京3月22日讯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为主题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年会在北京举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负责人,就新常态下中国的发展与改革、财税政策、货币政策、对外开放,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等主题发表演讲,并与与会嘉宾进行了广泛交流。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和国际机构代表等参加了本次年会,参会人数再创新高。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何立峰: “一带一路”需深化互联互通
经济日报北京3月22日讯 (记者 孙璇)“古丝绸之路是当时对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尝试和实践。如今的‘一带一路’建设,内涵之一就是在经济全球化基础上打造现代版的互联互通。”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年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何立峰就“深化互联互通,推进‘一带一路’”发表了演讲。
何立峰认为,“一带一路”既包括加强以基础设施为基础的硬件建设,又包括抓好制度和规划融通为基础的软件建设,还包括便利各国之间人员的跨境往来与交流。
在这“三位一体”的互联互通当中,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基础,也是目前制约沿线国家深化合作的薄弱环节。所以,何立峰认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该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优先的领域。同时,要在尊重相关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基础上,加强各国之间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区域及亚非欧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
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当中,沿线国家应当共同努力,把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突破口,畅通瓶颈路段,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区域及亚非欧之间的交通运输网络,实现“一带方向‘西出阳关有故人’,一路方向‘直挂云帆济沧海’”。
何立峰指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也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另一个重点。相关国家应携手打通油、气等运输通道,推进跨境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的升级改造合作。
“信息化时代我们还应当高度重视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共同推进跨境光缆等通信网络建设,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的水平,打造一条信息丝绸之路。”何立峰说。
“一带一路”建设依赖于民心相通。他指出,国之交往在民相亲,民相亲则事竟成,加强互联互通还包括便利各国之间人员的跨境往来与交流,促进人民友好往来,让信任和友谊生根发芽。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 新常态下更重质量和效益
经济日报北京3月22日讯 (记者 陈学慧)“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年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表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此举体现在多个方面。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更加强调就业和居民收入。实现居民收入增长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应有之意,是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体现和扩大消费的必然要求。我国确定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也正是在统筹考虑保证实现比较稳定的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的基础上作出的。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更加强调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新常态的经济发展已经把结构优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着重制定产业升级,做强增量、做优存量,提升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和水平。
新常态下,全社会已经形成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健全创新倒逼机制的良好氛围。构建了促使创新的动力和压力,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的局面逐步形成,并为中国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更加强调环境改善和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新常态下,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也走不起,取而代之的正是激励与约束并存的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和生态文明制度,以及用生态文明理念统筹谋划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更加强调社会治理和全面进步。新常态下的社会治理更加体现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适应了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货币政策过度宽松不利于改革
经济日报北京3月22日讯 (记者 陈果静)“如果货币政策过度宽松,对于结构改革也许是不利的。”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年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围绕市场关注的中国货币政策的热点问题作了发言。他认为,新常态下的稳健货币政策,就是一方面要支持经济增长,考虑经济增长的新的特点,同时也要促进结构改革。
去年以来,中国央行推出了一系列流动性管理及信贷总量管理的工具。近半年内,中国央行两度降息,并调低了存款准备金率。这是否意味着央行正在实施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
“我认为,我们仍旧选择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周小川强调,更多工具的使用能够促进流动性管理的多元化,能够对短期流动性市场和中长期流动性市场进行管理,“但这些工具加在一起总量并不是很大。”
周小川分析说,当前中国广义货币的扩张速度仍相当稳健。此外,一般来说,社会信贷的扩张总量应该比名义GDP扩张总量略高2至3个百分点。目前,这一总量的掌握也是比较稳健的,大大低于经济刺激计划期间的扩张幅度。
另一个引发关注的问题是,中国经济中的信贷杠杆率和GDP相比偏高,和其他很多国家相比也偏高。周小川认为,这方面要考虑中国储蓄率高的因素,此外,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还相对滞后,因此,通过信贷渠道支持经济增长的总量稍微高一些。
新常态下中国货币政策将走向何方?周小川表示,我们会考虑进一步加大资本市场发展的力度,同时也要考虑货币政策稳健的程度。我们要使得杠杆率在过去不断抬升,特别是在经济刺激计划期间抬升总量较大的情况逐步得到改善,使得我们新常态下的货币政策始终保持稳健。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
打破区域封锁是财税体制改革重要任务
经济日报北京3月22日讯 (记者 欧阳优) “新一轮的财税改革与过去相比有明显的区别,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形势和挑战。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确保在经济中高速增长,甚至暂时性的衰退时仍旧能维持良好的秩序,政府有责任、民族有担当,这是经济再平衡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虽然压力巨大,但我们有信心推动财税改革在各方面落实下去。”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年会上,就“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主题发表了演讲。
释义具体的财政政策,首先要放在宏大的经济背景下来考量。在楼继伟看来,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重要的背景。他分析指出,由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高度融合,不可控、不确定的因素增多,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难以避免。
“新常态下顶住下行压力,需要有效的国家治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楼继伟指出,认识到政府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和必须做什么,这些都是现代国家治理的精髓。
在这一过程中,财政改革涉及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广受关注。楼继伟说,去年,我国通过了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明确了财税改革的总体路径与年度的具体安排,下一步就是落实。
如何落实?楼继伟透露,打破区域封锁,统一国内大市场,这既是区域政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对此,财政部会区分不同情况分类加以处理,并把握好节奏和火候。此外,还要通过改革清除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楼继伟强调,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一个是预算制度,一个是社会保险。他说,全面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是保证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制度安排。中国要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既要公开又不要过度技术化,要让人民看得懂。楼继伟强调,社会保险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政策设计要综合考虑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流动代际可持续等情况,建立一个自身能够精算平衡的制度,不能把缺口完全留给公共财政。“这项任务我们现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中国人口老龄化快速来临,时不我待,必须抓紧。”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
新常态将给外国投资者带来新机遇
经济日报北京3月22日讯 (记者 欧阳优)近些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一些外资撤离中国,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投资环境表现出一些担忧。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年会上,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回应说,“这些看法并不符合中国当前的实际。”他表示,新常态下,外资依然看好中国,中国政府对外开放的政策取向没有变,将更多依靠软环境建设来吸引外资。而且,目前中国市场依然存在极大潜力。高虎城鼓励更多的外资企业把握机遇,前来共同分享中国市场红利。
“实践证明,外资依然看好中国,选择中国、投资中国的潮流并没有改变。”高虎城强调,新常态下,中国对外开放和吸引外资的政策取向没有变,“要变也是变得更加积极和开放,更多依靠法律、制度、政策等软环境建设来吸引外资和扩大开放。”
在高虎城看来,外资依然看好中国,与中国市场转型升级密不可分。他表示,新常态下,中国将从生产型、投资型向消费型转变。这将孕育着无穷的潜力。
如何分享中国市场的红利?高虎城认为,中国经济新常态将给外国投资者带来4大新的机遇,包括市场准入的机遇、商业创新的机遇、服务消费的机遇、商品进口的机遇。更多的国外企业可以在这些领域“大有可为”。“新常态下,我们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以积极有为的行动,让中国的对外开放更加精彩。”高虎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