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第三只眼看气候

  • 发布时间:2015-03-20 03:29:24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记者 祝梅 通讯员 俞骆波 汪玲玲

  本报讯 晴天雨天、冰融花开、升温降温……每一天,天气的变化都切实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牵涉到农事、交通等行业的方方面面。而这些数据的积累,形成的恰是气候变化的最基础资料,不经意间,记忆里的每个季节,和自己幼时经历过的同一个季节已经不再是相似的模样。

  没错。这些年来,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气候,正在发生着缓慢而清晰的变化——经由气象部门的观测和记录,那些变化被具象地呈现出来。在今年“世界气象日”来临之际,且随记者一起来翻阅一下气候姑娘的日记本,看看这些年,气候是如何变化的,人们又是如何通过气候,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天气变得越来越暖

  前段时间,一则“2015年将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暖一年”的消息被诸多人转发。身在杭城的你可能也已经注意到,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不是那么冷,甚至连一场像模像样的雪都未曾得见。那么,这个说法到底靠谱吗?

  其实,从气象部门的角度出发,天气的精细化预报是离得越近才会越准,类似这样的趋势推测只是基于积累数据的预判,并不能提早定论。但可以定论的是,2014年浙江的冬天毫无疑问是暖冬。省气候中心气候变化科李正泉博士介绍,暖冬的界定标准,是将当年冬季的12月、次年1月和2月三个月份的平均温度值与近30年来常年冬季温度的平均值进行比较,若前者比后者高出0.5℃或以上,即为暖冬。

  出现暖冬的年份正在增加。李正泉介绍,“常年冬季温度值”每10年更新一次,如果以现在正在使用的标准来看,1981年到2010年,杭州冬季气候的基准值为6.0℃,用大于等于6.5℃来定义暖冬年的话,2000年以前的50个年份,仅有4个暖冬年,近15年却有7个年份是暖冬。

  “近百年来,浙江全省年平均气温正在以每10年0.11℃的速度逐渐升高。”李正泉说。以杭州为例,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杭州的平均入春时间约在3月24日前后,而近十年(2005年至2014年)以来,入春的日程已经从3月中下旬或4月上旬挪到了现在的3月中上旬,也就是3月11日前后。

  此外,杭州的平均高温日数(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也在增多。从2000年到2014年,15年间,杭州的平均高温日数约为35.9天,比上世纪90年代的27.1天偏多了8.8天,要是跟80年代比的话,则偏多了19.4天——超过了一半还多。需要提示的是,气候变化总结的是10年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状况,某一年份的变化,就像是你跑完步时心脏跳得快了些一样,只能算是心电图上的一段小波动,并不一定就契合到整个大趋势。

  “春天提早、夏日延长,冬季不冷、夏季更热,诸如这样的天气异常,根源在于我们赖以生存的气候环境正发生着变化。”李正泉说,1980年后,浙江温度上升的趋势更为明显,增温速率约为每10年0.51℃,高于全国同期增温水平。因此,近几十年来,浙江季节降水的差异性增大,过去“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强降水、旱涝急转等极端气候事件也愈发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里。

  科学把握大气状况

  虽然“入春提前了10多天”或者“年平均气温每10年增加0.11℃”这样的数字,听起来似乎跟“今天上班迟到了5分钟”一样微不足道,影响程度却无法相提并论。拿大家熟知的“全球变暖”来说,近百年来全球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增高,全球地表温度在1880年到2012年间增暖了0.85℃。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珍稀物种消失……这个数值背后,以气候变暖为主特征的极端事件,已经给全球生态环境带来了重大影响。

  如何“把脉”大气状况?天目山脚下,以好空气著称的临安,“藏”有中国气象局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最早建设的三个区域大气本底站之一。通俗来说,大气成分本底观测就是选取一个空气相对清洁的地区,观测分析空气中微量化学成分的长期变化情况,为评估大气环境质量,研究环境、气象、生态等科学问题提供基础性的科学数据,从而为减缓或控制如全球变暖、臭氧层耗减等不良的大气环境变化趋势服务。

  “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的位置,正好是长三角地区大气在流动中相对混合比较理想的区域。”副站长马千里告诉记者,临安站在有代表性的区域对华东地区的大气成分本底状况进行长期、连续的监测,观测数据经中国气象局汇总后与全球共享。自1984年运行以来,陆续开展了酸雨、总悬浮颗粒物、臭氧层厚度、太阳辐射、温室气体、PM10、PM2.5等多种大气成分及相关物理特性的观测分析工作。

  “温室气体分解速率慢,比如大家熟知的二氧化碳的大气寿命有120年,六氟化硫则高达3200年。因此,这些气体一旦通过工业、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排放到大气中,就会像一层越来越厚的塑料膜,把地球变成了一个越来越暖和的温室大棚。”马千里说,现在临安站开展了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要素的观测工作,据观测,温室气体浓度逐年上升,比其他地区的增速更明显。

  而从临安站的酸雨、PM10观测数据来判断,最近几年,临安站所代表的华东地区酸雨和PM10的情况则略有缓解。近几年,临安站观测到的酸雨酸性有所减弱,近3年离南站的PM10年均值在70微克/立方米左右,比9年前的年均值降低了约10微克/立方米,其中2012年最低,为63.8微克/立方米。“这并不意味着2014年的空气质量又倒退了,”马千里说,PM10浓度也受到诸多气象条件尤其是降水的影响,2012年临安站观测到的降水达到1737.3毫米,比30年均值1439.1毫米明显偏多。此外,工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乃至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对环境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小气候育出大产业

  在我们观察大气候如何被环境改变、又如何通过人的影响逐步优化时,以观察和利用“小气候”来服务从事生产的农民,正将现代农业打造得更为智慧。

  新安江畔,建德市下涯镇,坐落着首家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红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骆红群种植草莓30余年,深知天气对生产的重要性。骆红群说,相比露天环境,大棚种植的环境气候更有调节空间,但是这些调节只能“凭感觉”。

  2012年年底,建德市气象局在骆红群的草莓大棚里建起了草莓小气候监测站试点,以往要靠感觉去做的种植管理,有了气象观测数据,一下都明了起来。“草莓的生长要控制昼夜温差和棚内湿度,现在我就知道了,早晚温差要保持在10℃左右,而最好的座果湿度,要保持在65%左右。”他说,去年,基地里的草莓产值比之前增加了近8%,畸形果的出现几率也降低了。

  现在,骆红群自己配置了臭氧发生器、滴灌设备,还用上了智能化调控。在他的办公室就能直接掌握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温湿度等信息,“二氧化碳作为叶肥可以增加草莓的光合作用,臭氧则会起到杀菌、抑制病虫害的作用”。骆红群说,详细的数据加上他们常年的种植经验和技术分析,今年,他又投入了70多万元,准备安装土壤加温设备,通过温度调节,希望明年能把草莓的亩产量从现在的2吨多提升到4吨左右,更大的愿望,则是把草莓的采摘期延长到6月。

  “有了数据,再做投入心里就有底了,周边的农户,现在都看我啥时候开棚关棚呢。”骆红群自己的草莓基地有200多亩,但加上带动的合作社周边农户,2000多亩的草莓基地现在都依靠气象监测掌握了草莓生长关键期的环境数据。在生产扎实的基础上,他也开始涉足草莓产品深加工、休闲采摘游等领域。

  去年年底,建德市气象局又在骆红群的大棚外面建了个新的气象监测点,希望通过大小环境的气候要素对比,总结出草莓种植的致灾指标,更好地指导当地草莓产业的发展。“草莓、茶叶和中药材是建德的支柱产业。”建德市气象局工作人员介绍,去年,建德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明确了气象工作对扶持农业发展的补助,在农产品评价认证体系中,通过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的农户,每项给予一次性1万元的扶持。

  气象科技在农业经济中的价值正逐步凸显。目前,全省共发放气候品质认证标识近60万枚,据申报使用过的大户反馈,通过气候品质认证,农产品的附加值平均提高了5%至10%。

  ■ 链接

  “世界气象日”为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组织为了纪念世界气象组织的成立和《国际气象组织公约》生效日(1950年3月23日)而设立的,中国是世界气象组织的创始国之一。从1961年开始,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要选定一个主题,集中反映人类关注的与气象有关的问题,今年的主题是“气候知识服务气候行动”。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