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日本卖的马桶盖有多少产自中国?

  • 发布时间:2015-03-11 09:29:28  来源:中国民航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所抢购产品原是出口到日本专供中国游客 国内制造商回应被吐槽

  春节前后,中国赴日游客抢购马桶盖、电饭煲的消息引发热议。在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监会原主席刘明康在西单买了个马桶盖,价钱不低没用几天就不好使了的议论,让马桶盖话题持续发酵。

  戳中“世界工厂”远离制造业“皇冠”的痛点

  有媒体报道称,王先生去日本买回的马桶盖是“中国制造”,工厂就在杭州下沙经济开发区。于是,“马桶盖”成了浙江代表团这两天热议的话题。

  “国内的产品是‘看得上的买不起,买得起的看不上’,我经常出国,也会去看、去买、去用外国产品。”浙江代表团全国人大代表、华之毅时尚集团总裁张华明说:“老百姓对于优质产品的需求非常旺盛。”

  张华明说,相机、手机、包包、奶粉、尿不湿等用的、穿的、吃的,很多人不都是从外国买吗?

  来自温州的全国人大代表瞿佳说:“虽然很多产品是国内生产的,但其标准却是外国厂商指定的,一般来说,各方面的标准都会比在国内销售的高一些。”

  多位代表认为,尽管不排除有人“崇洋”“跟风”去买外国货,但一个马桶盖戳中的是“世界工厂”仍远离制造业“皇冠”的痛点。

  有产品是国内出口到日本市场专供中国游客的

  记者近日来到王先生所买马桶盖包装盒上显示的生产厂家进行探访。

  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这款智能马桶盖确实是杭州生产的,而且是出口到日本市场专供中国游客。

  该公司副总经理吴亮介绍,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松下旗下智能马桶盖产品唯一的生产基地,一年产能约为100万个。其中,25%的产品供给中国国内市场,75%的产品销往日本、东南亚、俄罗斯等地。

  福建省厦门市是国内大型的智能卫浴生产基地,为许多国际品牌代工贴牌生产。厦门市卫厨行业协会秘书长徐海明说,全世界选用的水箱配件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厦门制造的。

  据厦门注塑工业协会长戴泽阳介绍,厦门2014年出口的智能卫浴产品和配件产值达16亿美元,主要出口欧洲和日本市场,出口日本的占半数以上。

  同样产品在中国和日本的价格差异有多少?

  松下电化住宅设备机器(杭州)有限公司事业企划部部长任少阳介绍,由于受近期汇率影响,中日两国销售的同类产品在两地售价略有差异,但区别不大。例如,某个产品日本卖60000日元(相当于3000元人民币),同样的商品在中国市场零售价为2980元。

  松下和伊奈的销售人员也告诉记者,日本的很多产品都是在中国生产的。“价格上比在日本买还要便宜些。”一位销售人员举例说,“一款2900元的松下智能马桶盖,一款2400多元的伊奈智能马桶盖,在日本都要卖3000多元”。

  中国与外国产品相比技术和质量如何?

  任少阳说,除电压、防潮等设计略有不同外,中国和外国产品在原材料、功能、质量等方面几乎完全一致,公司的生产线也是混线的,并无差别对待。“对企业而言,差别对待产品会导致开发、管理成本大幅增加”。

  徐海明介绍,厦门水暖卫浴企业的科研力量十分强大。“很多国际品牌的卫浴配件就是我们代工生产的”。厦门威迪亚科技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已获得了300多项国内外专利,客户遍及全球,“TOTO就是我们重要的客户”。

  除了为国际品牌代工、贴牌,国内卫浴龙头企业也自主生产智能马桶。“目前从智能马桶的技术上来说,中国企业并不输给外国企业。但在品牌认知度上确实有明显差距”。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卫浴分会执行会长王建业坦言,像TOTO、科勒等国际大品牌,即便他们的产品质量比中国的低,销售情况也比国内的好。

  王建业说,日本的产品更加注重人机合一,而中国的产品更加注重功能和外观,如蓝牙功能、灯光效果等。这是因为消费群体不一样,产品有一些针对性的功能设计。

  马桶盖产品的出口标准确实高于内销吗?

  很多人认为,标准控制方面的差异,是同样的中国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得到不同评价的重要原因。

  徐海明说,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为了出口到这些国家和地区,必须分别达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标准。

  王建业介绍,智能马桶的专用国家标准已于2014年研讨完成并定稿,预计2015年将正式出台,与国外标准基本相同。

  戴泽阳说,目前国内的智能马桶盖主要参照的是家电行业标准,要符合电工安全产品安全认证的要求。但总的来说,标准化体系还有些混乱。由于各个地方监管力度不一,高端品牌的企业执行的标准比较严格,但也有一些地方的企业在安全性上要差一些。

  “中国制造”如何向“中国智造”转变?

  有人感叹,一个马桶盖打败了“中国制造”。“世界工厂”为何难以获得消费者青睐?

  生产能力世界第一,但却缺乏核心技术和人性设计。徐海明认为,长期以来“中国制造”解决的是短缺问题,对优质产品的探索、研发、生产刚起步,但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已逐渐产生,供需之间产生裂痕。

  不尊重知识产权,创新企业遭“山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江南控股集团总工程师黄作兴说,其实国内很多企业并不缺乏创新能力,但创新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很快就被“山寨”了,仿冒的成本太低、劣币驱逐良币。

  品牌“叫不响”,服务难到位。全国政协委员、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认为:“现在并非是卖一个或一套产品的问题,而是要通过品牌建设和服务提升来增加产业附加值。”

  制造业的质量基石被忽视。浙江省质监局质量处处长王青说,现在“中国制造”高端低端并存,核心的质量、标准问题仍缺失,夯实基础的工作还没完成。

  在日本市场上占据40%以上吸管份额的浙江义乌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楼仲平说,与日本制造坚定信仰的“匠人精神”不同,不少中国制造企业将互联网营销视为救命稻草,把像匠人一样追求产品品质的精神抛在脑后。(据《现代金报》)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