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过紧日子也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 发布时间:2015-03-07 09:17:06 来源:京华时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财政收入预期增幅的大幅下调,有助于让政府部门捂紧钱袋子。政府过紧日子,需要关紧各个闸门,还需要建立应有的风险意识,政府财政也应当基本成为公共财政。
3月5日,《关于201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这份报告充分体现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意图。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报告,今年政府财政收入预计将增长7.3%,比2014年的8.6%下降了1.3个百分点。与经济增长目标从7.5%下调0.5个百分比相比,财政收入下调幅度更大,财政收入与GDP的增速水平已非常接近。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多年以来,财政收入增幅总是高于GDP增幅,在GDP高速增长期,财政收入增速动辄两倍于GDP增长。国家财政实力雄厚,赋予政府强大的经济调控能力和抗震救灾能力,但同时也让不少政府部门习惯了过宽裕日子。三公消费居高不下,年底突击花钱屡禁不绝,政府性基金黑洞频现,部分原因就在于政府部门预算过多,监管不力。
财政收入预期增幅的大幅下调,有助于让政府部门捂紧钱袋子,开始过紧日子。政府过紧日子,本来就是财政预算的应有之义。政府部门不是社会财富的制造者,也不是市场中的利益方,而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政府手中的钱过多,用于公共服务的钱就可能会减少。而且,难免滋生出私利,滋生出腐败,滋生出改革的阻力。因此,政府应该有过紧日子的意识,而且应该习惯于过紧日子。
政府过紧日子,需要关紧各个闸门。下调财政收入增幅只是关小了闸门还没有关紧闸门。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不仅包括一般公共预算,还包括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和社保资金。而后三者刚刚纳入全口径预算,过去积累的存量资金,许多仍游离于监管之外,阴影之中。因此,除了严格审查一般公共预算这本账,还应强化审查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和社保资金这三本账,防止这三本账成为自肥工具。全口径预算是事先监管,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同样不能少。同时,应当积极推动这些资金池的改革,盘活大量沉淀的资金,提高其使用效率,使之也成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政府过紧日子,还需要建立应有的风险意识。尤为重要的是防止地方肆意发债引发信用风险。出于优化央地关系的考量,一些地方政府获得了有条件自主发债的权力。在财政收入放缓之后,自主发债就可能成为获得资金的新来源。预算报告强调,要继续规范政府债务举借机制,有助于建立防火墙,避免地方发债走向歧途。
政府过紧日子,政府财政就应当基本成为公共财政。今年的预算报告,政府财政收入增长目标“保守”,而财政支出则要“积极”得多。一方面,用于公共和民生领域的各项重点支出呈现刚性增长、规模持续扩大;另一方面,财政赤字率由2.1%上调到了2.3%。财政政策发力,既是保证经济稳步增长所需,也是提高民生所需。
政府过紧日子,百姓过宽裕日子,积极的财政政策主导下的国家账本,正在越来越强烈地体现这种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