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北京“老口味”回来了

  • 发布时间:2015-03-04 08:31:25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高杨

  提起有“赛鸭梨”之称、掉在地上摔八瓣的花叶心里美萝卜,布满皱纹、开锅就烂的核桃纹大白菜,表皮紫红、肉质脆硬的鞭杆红胡萝卜,以及北京刺瓜、苹果青番茄、北京秋瓜、五色韭菜、六叶茄等名字,上了年纪的“老北京”一定口中生津、啧啧不已,既为钩沉记忆中被搅起的乡愁,更为这些舌尖上“老口味”的消失而惆怅。

  如今,在科技助力下,曾一度“绝迹”30多年的“老口味”蔬菜再度“复活”,重新回到餐桌上。从2011年开始,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发挥科技优势,陆续恢复蔬菜老品种种植,至今已恢复八种,种植面积达到百余亩,为市民重添了口福。

  从“有啥吃啥”到“想啥吃啥”老品种在转型中“迷失”

  63岁的推广站高级农艺师曹华从祖辈便一直种菜,说起北京蔬菜的历史他如数家珍:“解放前主要集中在二环到三环的11个乡,为皇宫贵族供的叫‘细菜’,老百姓吃不到;北京人讲究,过节送两条黄瓜要修理整齐,用油纸包好,明清时大白菜也是名贵菜,每棵要用红绳捆好。”

  1932年出生的农民技术员王振林就生在因菜得名的菜户营,相传乾隆巡访路过,见四周全是围挡菜田的篱笆,便御赐命名,二环路建成前这里一直以种菜为业,王振林种菜60多年,到现在每天不下田还浑身不舒服。

  建国后,北京市主抓粮菜,蔬菜面积从不到10万亩迅速增加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20万亩,区域扩到丰台、海淀、朝阳、石景山等地。忆起当年的老味道,王振林用“吃什么有什么味”来形容,“那时我在公社种菜,没虫子也不打药,有点蚜虫就用湿面粘,施肥去天宁寺拉干粪,摘了菜在身上蹭蹭就吃。”

  改革开放前后,全市人口迅速增加,加上计划经济购销体系,供应紧缺,市民全部凭本买菜。曹华记得1978年结婚,他跑遍四大菜市场只买到白菜、萝卜、土豆,最后托人从四季青弄了12条黄瓜,宝贝得像金子一样用小被子裹起来。如何让老百姓吃饱成为当时主要的社会问题。

  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情况完全变了。施行“双轨制”农副产品放开,开展“菜篮子工程”主攻单产,商品化育种水平不断提升,放开购销大量外埠蔬菜进京……过程中,“老口味”品种由于产量低、不抗病,很快就被产量高、抗病性强的杂交种所替代。

  1984年曹华参加大白菜地头定价,新推的杂交种棵大帮子大,每亩产量近2万斤,收成400元;而“核桃纹”棵小叶嫩,虽好吃,但亩产不过万斤,单价略高但收入仅160元左右。相形见绌,市场选择下,菜农们很快淘汰了老品种。

  到九十年代中期,蔬菜产量已比改革开放初增加了1.4倍,老百姓吃饱了,全市人均日供蔬菜1斤左右,可以说想啥吃啥,可一批深受市民喜爱的“老口味”却濒临绝种了。

  从“想啥吃啥”到“啥好吃啥”科技助力老口味“回归”

  直到近几年,北京长年菜田保有量稳定在60万亩,大多从近郊转移在远郊区县,加上外埠的“进京菜”,全市鲜菜年上市量稳定在800万吨以上,按人算,日均消费蔬菜2斤左右,老百姓不再想啥吃啥,转而更加关注吃得健康、吃得安全。

  2007年,推广站参加北京特色农产品资源的调研与搜集,从此开始了恢复土生土长北京“老口味”蔬菜的努力。“这里的‘老口味’一定是过去和现在都受市民喜爱,品质好、风味浓的品种。”曹华说。其中大部分是世代相传的农家品种,也有早期由育种单位引进和培育的名特品种。

  首要难点是恢复种质资源。许多老品种都要到农科院资源库中去寻找,但由于纯度不足等原因恢复起来难度很大。这时,包括王振林在内的一批老农技员将收藏多年的种子无偿贡献出来。

  最早在生产队当统计员负责筹集农资的王振林,发现哪个品种好种完就留秧打种,最早没有冰箱冰柜,就打籽晾干,放进小纸袋并仔细做好标记;有了冰柜,就将种子冻起来,放个十七八年不变质,苹果青番茄就是这样冰封了17年后被“唤醒”的。

  为了保证品质,每隔几年,老王都要对储藏的种子提纯。有一次,他借用其他单位的冰柜存种,那家单位突然撤销了,辛苦留下的原种不知去向,老王心疼得直跺脚。“比如五叶茄、电灯泡茄子都难找了,还有结头瓜,一咬满屋香,真是可惜。”

  种子解决了,但生产环境变化了,栽培技术也要有新突破。经过几年摸索,推广站率先在四个品种上形成了成熟的技术规程。针对有机肥减少的变化,他们通过生物菌腐熟有机肥或直接将生物菌肥施到地里,再配以麻渣、豆饼,能有效减少随水冲施有机肥带来的细菌感染;针对病虫增多的变化,他们采取农业措施轮作倒茬,配以黑光灯、糖醋盆、防虫网等物理措施,再加上辣根素、除虫菊、引入“天敌”等生物措施集中防控。

  从“啥好吃啥”到追求风味“六老”助老口味焕发青春

  关注食品安全的同时,北京作为高端农产品的消费大市场,近几年市民逐渐开始追求蔬菜品质,思念起失传了几十年的老味道,这味道是冬储大白菜的清苦,是萝卜白菜保平安的知足,更饱含着“四九城”的乡愁。

  面对新时期的新情况、新需求,曹华提出“六老”的理念。一是老品种,突出不仅市民喜欢吃,还要菜农喜欢种,比较效益要明显高于大路菜;二是老时间,选择最适合种植、采收、上市的节点,比如番茄4~6月上市口感最佳;三是老地块,选择土壤类似的栽种地点,比如以往丰台陈留适合种心里美,现在选在相似的丰台王佐;四是老把式,请王振林等具有多年种植经验的老菜农传授技艺;五是老传统,发挥北京历史上精耕细作的优势;六是老方法,主要是整修和储藏,比如用传统土窖在1~20度、85%湿度下储藏大白菜口感最好。

  所有的“老”准确抓住了本质,从而打通了“新”的道路。从2011年开始,推广站陆续在全市六七个区县的16个基地推广“老口味”蔬菜。

  海淀是北京蔬菜传统种植区域,该区农科所也较早恢复老品种种植,他们尽可能采取老方法,宁愿降低产量也绝不打农药。去年冬天心里美萝卜成熟时,基地内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不乏从东郊赶来、跋涉六七个小时的老年人,还有从上海、石家庄等地闻讯而来,为家里老人献孝心的年轻人。

  丰台推广站冷如新说,近两年很多农业园都有种“老口味”的积极性,拿心里美萝卜看,一个一斤多的萝卜最少能卖10元,亩效益有4~5万元,相当一般萝卜的5倍以上。该区南宫地热博览园经理张勇计划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园区目前已种植五种老品种蔬菜。

  据曹华介绍,推广站计划今年将“老口味”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亩,让更多市民找回舌尖上的幸福。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