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住证走完“争议30年”
- 发布时间:2015-02-27 08:30:30 来源:中国民航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杨箬洵 刘洋
2月15日,公安部发布消息,《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相关改革方案,已经中央审议通过,即将印发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我国扎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暂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暂住证制度至今已经存在30年了。暂住证的终结,是否意味着公共服务均等化时代的到来?
“盲流”的诞生
暂住证,它的出现是同我国的户籍制度相关联的。户籍制度成形于我国的建国初期,当时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各项经济计划的实施要求户籍制度必须严格管理。而户籍制度可以为各级政府制订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提供准确的人口资料和其他要素。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人口管理科学研究所前所长、公安部户籍处前处长张庆五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在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下,采用这种户籍模式无疑对迅速恢复战后经济、稳定城市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在户籍制度形成的初期,在宪法与户籍制度有关的法规中并没有限制公民流动和迁徙自由的内容。
在1954年颁布的宪法中,第九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但在现实中,一些政府机关发布的政策文件,却出现了限制人口自由流动与迁徙的迹象。而这个时期,限制人口流动的主要目标人群是农民。
盲流,即人口的盲目流动。1952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发出了关于“盲流”的预警信号:近来有不少地区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盲目流入城市,应劝阻农民盲目向城市流动。
1953年4月17日,政务院下达了《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要求对流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实行计划管理。
深圳特区率先推行暂住证
在人口管理的压力下,深圳市率先开始实行了暂住证制度。1984年,深圳市成为第一个推行暂住证的城市,随后这一制度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
1992年初,国务院《关于收容遣送工作改革问题的意见》出台,要求居住3天以上的非本地户口公民办理《暂住证》,否则就视为非法居留,须被收容遣返。
这也是中央首次对于各地推行的暂住证制度表示认可。
然而,“暂住证”这个词语对于流动人口来说蕴含着不安定性,又因为暂住证同收容遣返相联系后出现的一些悲剧事件,暂住证逐渐成为了社会学及法律学专家联合“声讨”的对象。
2003年,《行政许可法》颁布后,暂住证制度的强制性失去了法律依托甚至与其发生抵触,陆续有城市开始取消“暂住证”。
与此同时,另一种管理制度“居住证”应运而生。
2008年1月,深圳市率先推行居住证制度,这座第一个推行暂住证制度的城市,又第一个告别了暂住证。
从“暂住”到“居住”,将改变什么?
北京市公安局原局长助理、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心主任左芷津表示:“暂住证是有些歧视的,流动人口没有享受到真正的国民待遇。”
左芷津称,如果是居住证,就说明是居住人口,那么城市里各种各样的待遇和福利便都是有权利享受的。他认为,对于当前大幅增加的流动人口,尤其是对从农村来到城市的人们来说,这是一种公平的做法。
另外,不同城市的居住证含金量不尽相同。
拿北京的工作居住证来说,除了3年一签、子女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外,其余福利制度与有北京户口的人没什么差别。
在沈阳,居住证最明显的福利就是可以申请公租房、子女可接受义务教育以及参加中高考。除此之外,连办5年居住证并符合相关条件的可以直接落户。
因此,取消暂住证后,对于各城市的居住证制度的相关标准的核定也十分重要。如何让流动人口能够真正享受到与拥有城市户口的人相同的福利待遇,是更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暂住证也好,居住证也罢,都与户籍制度相关联。因为户籍制度的存在,公民无法实现权利平等,也被限制了自由迁徙。如今,用居住证代替暂住证,也是户籍改革的一种尝试,通过这种方式保障流动人口的权益,使得城市生活更加平等。
但如果只是“换汤不换药”,简单地将名称从暂住证改为居住证,而忽略了对流动人口的社会福利的保护,那么取消暂住证也就失去了它本来应具有的意义。
(据《法制日报》、新浪网等)
链接
“暂住证”小知识
北京市政府关于暂住证的相关文件是这样描述的:《暂住证》是外地来京人员在本市临时居住的合法身份证明,外地来京人员到达本市后,应在三日内到其暂住地的派出所申报暂住登记,其中年满16岁,在本市暂住时间拟超过一个月的,或拟在本市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的外地来京人员,应当在办理暂住登记的同时申领暂住证。《暂住证》由外地来京人员随身携带,以备公安人员查验,如果没有《暂住证》就可能被遣返至原籍。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