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非遗保护:让传统文化走进百姓生活

  • 发布时间:2015-02-26 09:24:16  来源:中国财经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土家族摆手迎新年、苗族山歌会、藏族羌姆表演……今年春节,全国18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依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开展了多达300余项文化活动,活动从农历腊月二十三一直延续到二月初二,全国各地的人们在民族风情中感受到了新鲜的年俗年趣,可谓异彩纷呈。据了解,从2007年至今,我国设立了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些保护区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具有鲜明的区域和民族特色。

  据了解,非遗项目不是不可移动的文物,也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更多是一种“活态流变”的技艺和生活。在特定的区域里,许多非遗项目都建立了生产性保护基地,并得到来自国家层面的立法保护和政策支持。来自文化部的数据显示,自2006年起,中央财政累计投入35.14亿元用于非遗保护,其中30.4亿元对地方开展137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986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工作予以支持。

  非遗保护,将缩短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距离,非遗文化在这个羊年春节重新焕发出活力,走入寻常百姓家,重新走进我们当下的生活。

  民间过节不需要编排、演练

  如同闽南语一样,漳州民间过年习俗仍保留着不少的汉唐古风,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街小巷烧金祈福,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闽南情”“漳州味”。福建省漳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李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漳州的城乡,群众自发组织的春节年俗活动形式多样,正月初一开始组织多种祭祀娱神活动,如浦南古傩“弄大尪”、平和三平寺朝拜祖师、正月初九家家户户敬天公。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同根同源,民间习俗如祭祀祖宗、拜天公等科仪,抢孤、弄大尪、中秋博饼、宋江阵等游艺,包括春节、吃十一福、七月普度等岁时习俗基本上相似相通。今年春节期间,漳州古城历史街区还举办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传习观摩为主要内容的活动。

  据记者了解,许多保护区的传统春节活动极具民族特色。在青海黄南州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土族“於菟”舞表演、藏式服饰展示和“上口扦”等活动,令来自国内外的4000余名游客、摄影爱好者直呼不虚此行。从正月初七开始,热贡各大寺院都要举行跳法舞(藏语称羌姆)表演,许多寺院还将分别举行晒大佛活动。另外,在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有组织、有规模的活动达30多个,包括过民俗年——土家年和苗年、游春踏青、元宵节干火烧龙、民俗文化展演、大型灯会等。

  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乌丙安评价说,老百姓这样过节,不用政府部门通知,不用请专家、编导策划编排,不需要事先演练,民间社团都有自己过节的一整套传统理事程序。文化生态保护区所要保护的正是这些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融入到百姓生活中的原真性的文化状态,要防止现代化的冲击破坏了这种丰富多彩的珍贵的文化生态。

  让非遗保护留住乡情、乡愁

  除了老百姓自发的春节活动,有些地方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还依托当地非遗特色街区、社区,组织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如福建省非遗博览苑的2015春节非遗展演,四川成都的“年味·最成都记忆——非遗·民俗·民乐尽在文殊坊”活动等。

  在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节日表演的大部分内容是国家级、省级非遗产项目,如清徐县彩门楼、背铁棍、皮影戏、东于架火迎鼓习俗、刘三推车、二鬼摔跤等。榆次区的元宵节灯展和社火节是传统节日活动,每到过节之际,区里就布置顶架,供人观赏独特的花灯制作工艺。南庄无根架火更是妙趣横生,架火燃放无需人直接点燃,而靠相隔几米外,左右对角引火装置相互对打引爆。金碧楼阁时隐时现,宛如海市蜃楼再现。

  山西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张卫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截至2014年底,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投入支持新建、扩建或利用原有设施改建各类非遗专题展示场所151个,中央补助建设经费主要用于综合性传习中心建设、抢救性保存记录、宣传展示活动、研究出版等方面。预计至2015年底,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县级综合传习中心总数将达到14所,覆盖保护区内三分之二县区。

  据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并取得显著成效,各地通过省级财政予以了不同程度的经费支持。2014年,启动了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选择出一批具有较好传承潜力、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但目前面临一定突出困难的国家级非遗,支持其改善保护、传承、利用的设施条件,资金由中央专项补助投资、地方配套资金、企业自筹资金等多渠道投入组成。

  遗产与环境密不可分,更不可割裂。文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传统村落的消失,一些地方民俗、传统手工技艺与地方戏曲也渐渐远去,如何对其进行针对性的保护,如何做好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传承保护,相关部门正在陆续推出相应的扶持计划。

  让文化生活习俗自然延续

  文化传承,就是要让不同的人产生认同感。由于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存在不同民族、语言、环境和职业的差异,会造成区域内整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困难和障碍。

  文化是一种有根性的东西,有了认同感才会有生命力。民众不认可、市场无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很难得以保存的。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任卞利表示,对依托保护区合理利用、适度开发取得的收益,应从收益中提取适当比例作保护基金,用于保护区建设。另外,适时建立文化生态补偿机制,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因保护而付出或牺牲的经济利益,进行有效补偿,这是调动保护区所在政府、社会和民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协调各方利益,保证文化生态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乌丙安表示,我们现在已经批准建立的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有的做得很好,因为他们把各种非遗项目作为点,把普遍的丰富的日常文化生活作为线,串联起所有的文化链,最后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圈,由民众自觉保护、政府依法实施保护,从而达到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正确目标。老百姓不是要天天过各种巧立名目的文化节,而是渴望怡然自得地过好日子,这才是真正的“文化生态保护”。我们应该时刻关注保护区民众内在的自愿自觉,大力支持让文化生活习俗鲜活生动地自然而然地延续。只有老百姓积极主动地维护和完善本地域群众、本民族群体的文化生活方式,用这样的方式安居乐业,其所承载的“文化生态”才能可持续发展。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