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城乡联动 加强金融创新 耕耘美丽贵州
- 发布时间:2015-02-16 05:29:33 来源: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田洋
农业银行是唯一在全省所有县、市、区都设立分支机构的大型商业银行。依托横跨城乡的服务网络、高效便捷的电子渠道和丰富多元的产品体系,形成了城乡联动、以城带乡的独特服务模式和差异化竞争优势。
2014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农总行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农行贵州省分行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城乡联动优势,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切实履行好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截至2014年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439.03亿元,占全行贷款的36.07%,较年初增加77.28亿元,同比多增55.22亿元;增速21.36%,高于各项贷款4.08个百分点,圆满实现涉农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增幅不低于全行贷款”的目标。
面对崭新的2015年,该行坚持紧跟政府找项目、紧跟市场找出路、紧跟需求找服务,进一步坚持城乡联动,加强金融创新,全力服务“新主体”、拓展“新产品”、建设“新渠道”、把握“新要素”、激发“新活力”,不断提升“三农”金融服务水平。本报特别邀请该行行长王青山,对农行2015年服务我省“三农”的关键词进行解读。
服务“新主体” 全方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
记者:我们知道,服务“三农”是党和国家赋予农行的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是农业银行永恒的主题。随着我省“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重大战略部署的全面实施,农村金融服务主体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新形势下,农行将对准“三农”服务的哪些新型主体?
王青山:我们要全方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利用农行横跨城乡的网络,紧盯农业产业链的各个节点,有针对性地服务农业产业化中涌现出来的新主体。要支持核心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围绕我省“五张名片”,增强对烟草、白酒、茶叶、辣椒等行业龙头企业的金融服务,重点提高授信覆盖率和贷款投放率。对优质龙头企业,在评级、担保、定价和保证金比例方面适当放宽条件。
要支持流通市场带活生产贸易。把支持农产品、农资流通市场开发作为关键环节,助力农业产业链发展。既支持好市场硬件建设,又积极满足市场商户生产经营中的融资、理财、结算等多种金融需求,实现产业链“资金-产品-资金”的圆满转换。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生产。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龙头企业、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合作,以产业链上游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订单农户为着力点,持续加大农户贷款投放力度。创新推广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探索“农行+政府+风险补偿金+合作社+农户”、“农行+合作社+互助合作基金+农户”等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实行零售业务批发化经营,形成规模化集群效应。
拓展“新产品” 对接多元化“三农”金融需求
记者:当前,随着我省主基调主战略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提速发展,“三农”金融需求也日益多元化,迫切需要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丰富的新型金融产品来满足其需求。农行在“新产品”开发上将有何作为?
王青山:我们专门为贵州“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制定了金融服务方案,通过量身定制“美丽乡村贷”产品,来用足用好农总行匹配的专项贷款规模;推广应用生态移民工程扶贫贷款。紧跟各级政府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规划,抓紧储备信贷项目。围绕流程优化,切实提高审批和发放效率,着力支持困难地区农户搬迁安置工作;加大力度推行内部银团贷款,与农业银行系统内兄弟分行紧密合作,联合投放贷款,引入省外资金支持我省“三农”事业发展;大力发展投行业务,针对县域城镇化项目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大力发展债券承销、资产证券化等业务,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等渠道进行融资;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借助农总行和农业银行旗下分、子机构的技术、渠道,积极在县域布局互联网金融业务,为我省龙头产业的宣介和特色农产品的跨区域营销搭建平台,助力扩大我省特色农产品的销售网络。
建设“新渠道” 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记者:建设“新渠道”,打通服务“三农”“最后一公里”,是有效满足边远农村群众金融服务需求的途径之一。农行在渠道建设方面有何打算?
王青山:我们要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渠道。推进物理网点与电子渠道协调发展,搭建物理网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汽车银行、流动客户经理服务组相结合的立体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网点布局规划,逐一明确每个网点的建设改造方式和时间表,重点加大县域自助银行建设力度。在农行网点空白的经济强镇、人口大镇,加强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有人值守离行式自助银行)建设。具备条件的重点县支行,每个行新建1家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同时,努力实现“惠农通”服务点全覆盖。加大投入力度,扩大覆盖范围,努力实现“惠农通”金融服务点覆盖全省所有乡镇、行政村。增加服务点电子机具交易功能,重点研发现金汇款、跨行支付等功能,把金融触角延伸到农民家门口,使广大农民足不出村即可享受更多、更便捷的基础金融服务。还要加强涉农代理业务服务,围绕新农保新农合、涉农财政补贴、农村公用事业、农业产业链、农村商品交易市场五大重点领域,积极对接各级政府部门,代理更多涉农资金项目,提升金融服务品质。
把握“新要素” 创新涉农贷款担保方式
记者:担保难是制约“三农”贷款的关键问题。为了更加有效的服务“三农”,农行在涉农贷款担保方式上有何创新?
王青山:我们以农村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生产要素为重点,紧跟政策导向,创新担保方式,破解“担保难”的瓶颈。要有序推广土地承包经营权贷款,按照“有序推进、突出重点、尽力覆盖、做亮品牌”的要求,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突出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试点工作,大力支持我省规模农业和现代农业,稳步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范围。同时,进一步提高林权抵押贷款的支持范围,在总结既有林权抵押贷款运作经验的基础上,在客户选择上适当扩大准入面,逐步把量做大。还要研究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担保,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及时跟进设计有关贷款产品。
激发“新活力” 提高“三农”服务效率
记者:众所周知,“三农”金融服务具有点多面广、服务成本大等特点,“三农”融资难、融资贵普遍存在,农村金融环境也有待进一步改善。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仍然任重道远。农行如何激发各级分支机构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
王青山:我们主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释放服务“三农”的活力。要不断加大差异化转授权力度,在县域棚户区改造、商品流通市场建设和旅游开发贷款等产品业务的审批、额度和定价等方面,对各级行适当进行差异化授权。同时进一步加强资源保障,针对“三农”工作政策性强、成本和风险相对较高的特点,在财务、信贷、人力资源配备上进一步向“三农”业务、向县支行倾斜。还要科学设计“三农”业务绩效考核体系。尊重城乡两个市场的客观差异,按县域行和城区行两个不同的板块,开展双线考核,实施不同的绩效挂钩政策,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确保各级行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