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绿色食品缘何“缩水”
- 发布时间:2015-02-11 09:24: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贵州山区有很多独特的山地农产品资源,是加工绿色食品的上好原料。可是,记者近日从贵州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了解到,一直以来,贵州绿色食品推广工作的步伐都比较慢,尤其是近几年还有“缩水”的情况。贵州绿色食品发展高峰时期有近30家约百个获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目前获绿标的企业只有20家约50个产品。是什么原因制约了贵州绿色食品的发展?
贵州老干爹食品有限公司2001年成为贵州第一个获得绿标的辣椒食品企业,至今已经有14年。该公司从生产绿标辣椒制品开始就在贵州建设达到绿色食品原料标准的辣椒基地,基地投入的人力物力远远高于普通辣椒基地,这些基地的辣椒价格自然比普通辣椒要高。可是,在全国各大超市里,该公司获得绿标的油辣椒、糟辣椒、剁辣椒与未获得绿标的同类产品放在同一个区域销售,价格几乎没有差别。也就是说,生产成本高于同类食品的绿标辣椒制品在市场上并没有价格优势。老干爹公司总经理李绍武无奈地告诉记者,消费者不选择价格高于同类产品的绿标食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国家对绿色食品标识、对绿标食品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在全国范围推广绿色食品,仅靠企业行为去推动广大消费者的认知是“欠火候”的。坚持了十余年的绿标食品原料基地建设和加工,可是市场收效甚微。
“客观分析,贵州一部分企业对绿色食品的品牌认识是不足的。有的企业在效益好的时候有积极性申请绿标,效益不好了就不想坚持了。而有的企业是在刚开拓市场的时候需要用绿标来增加产品的含金量,做出名了就不想再继续申请绿标了,毕竟严格按照绿标规范生产加工意味着必须提高生产成本。”贵州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如是说。有一家生产牛肉干的食企,近几年市场做大后不再继续申请绿色食品标志。据贵州省绿办介绍,这家企业认为没必要再继续使用绿标了,因为他们的年销售额超亿元,消费者已经认可了他们的产品。而有一家曾获得绿标的面条厂,初期开拓市场的时候对绿标食品充满信心,在市场萎缩之后为了压缩成本、简化生产加工程序,也退出了绿色食品的队伍。
据贵州绿色食品办公室有关工作人员介绍,国家农业部也了解到部分获绿标的食企没有认真在原料和加工环节把关,为此,近几年绿标的认证工作以及对获标企业的续审、获标产品的抽检都很严格,这让很多对绿标食品抱有投机心理、只想获得绿标的使用许可而不愿意长期按照农业部绿色食品标准严格约束自身生产经营行为的企业知难而退。贵州就有几家食企是在续审的时候未达标而被清理出绿色食品队伍的。
“相比国内其他省份,尤其是邻省四川以及江浙地区,贵州对绿色食品的重视不够,缺少对绿色食品的专项扶持政策。”贵州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主任雷强感叹地说。据了解,今年海南省出台政策,企业凡获得一个绿色食品标志可获奖励10万元,而江苏、山东、浙江等地区对于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每个奖励2至5万元。四川非常重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每年都有绿色食品发展资金800万元,用于推行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和加工,财政专项资金可以增强这些地区发展绿色食品的积极性。雷强还告诉记者,贵州绿色食品管理人力资源严重缺乏,这给绿色食品的日常监管工作增加了难度,也直接影响到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速度。目前,四川省绿办有专职人员18人,重庆有20人,广西有三十余人,可是,贵州省绿色食品办公室总共只有4个人,与这些省份相比实在是尴尬。4个人负责贵州全省绿色食品的申报和日常监管、抽查,其工作量可想而知。同时,地区一级没有专门的绿色食品行政管理机构,贵州省绿办的工作量非常重,这也会影响绿色食品的发展速度。
采访中,贵州获得绿标的食企一致呼吁有关部门要加强绿色食品标志有关常识的普及。他们反映很多消费者会把获得农业部绿色食品标志的食品与普通意义上的绿色食品混淆,只是由食品企业来做宣传,其影响力是远不够的。鉴于贵州食品行业的现状,有业内人士建议,想要在绿色食品的道路上走得长远,企业应当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市场基础和长远的战略思路。否则,即便是获得了绿标也有可能昙花一现。以贵州省凯里市云谷田园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按照农业综合开发的思路布局,一期工程投入近亿元,500亩农业示范基地基本建成,云谷田园所生产的草莓、台湾水果小番茄、台湾水果黄瓜几个品种已获得绿标,与绿色食品基地配套建成了云谷田园餐厅、云谷田园体验式旅游项目。该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尽管该公司获得绿标的草莓、小番茄市场价不低,一斤草莓售价40元,但是前来采摘购买的消费者很多,供不应求。今年餐饮行业不算景气,但是该公司在农业基地旁边开设的餐厅却生意兴隆。记者了解到,这家餐厅的价位定在中高档,顾客们觉得直接从餐厅旁边的云谷基地采摘的食材是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菜肴的价格因此略高于普通餐厅可以接受。这说明绿色食品是有市场前景的,只要经营有方,没有必要为了节约成本而降低产品的生产加工标准和品质标准。(本报记者 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