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小说官员盘点:题材敏感 少数已辞职
- 发布时间:2015-02-11 08:31:45 来源:中国民航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潘琦
近日,河北廊坊环保局副局长李春元因为一部24万字的小说而走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小说《霾来了》引起了民众对于当下环保困境的共鸣;另一方面,则是李春元的官员身份。
事实上,官员写小说并不是新鲜事。据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以来,仅在公开报道中提及的写小说的官员就有几十人,涵盖从副科级到正部级等级别,来自环保、文联、广电等不同部门,且其中不乏知名高产作家。
一头是百姓,一头是官场
2010年,作家王跃文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官员搞文学创作在中国是一个很古老的传统,但“今不如昔”。
作为“中国官场小说第一人”,早在1999年,出身官场的王跃文便因为一部官场小说《国画》而走红。王跃文在湖南省政府办公室工作过。在他看来,一个现实是,在数量庞大的官员群体中,鲜有作家。
不过,官员作家数量也并非像王跃文说得那样稀少。2008年,有媒体报道了陕西文坛的官员作家队伍。包括时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张伟、陕西省国家安全厅厅长李宗奇等高级别官员都出现在了名单里。
据陕西文学刊物《美文》副主编穆涛介绍,官员写作队伍在全国其他省份也有,但都没有像陕西这样形成风气。从基层到厅局,从乡镇到省委,可以说已形成规模。
穆涛还提到,当地官员的作品大都以记叙历史文化、关注百姓生活的“手记”散文以及小说为主。
记者也梳理发现,不少官员作家写的小说非常“接地气”。包括河北廊坊环保局副局长李春元的《霾来了》、时任吉林省长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李发锁的《动迁》等官员所著小说均是如此。
而除了百姓生活外,官场也是官员作家们在创作小说时所热衷的题材。
事实上,在《侯卫东官场笔记》《乌纱》《芝麻官悟语》等热销官场小说背后,均是供职于政府部门的官员作者。
比如,《乌纱》的作者汪宛夫就是浙江一位有着20多年工作经验的纪检干部,其在10年中创作出了10余部官场小说;而到2010年已7次再版的《芝麻官悟语》的作者王敬瑞,则是山西一位老资历的副市长。
汪宛夫还自嘲是没出息的男人,“别的人应酬啊,出去吃喝总是有的。像我这样周末回家就把自己关进书房码字的男人少啊,所以家里人尤其是妻子是很支持我写书的,因为我很听话”。
担心有人对号入座
不过,虽然20多年的官场经历让汪宛夫有足够的素材去布局他的小说,但问题在于,小说是生活的比喻句,却不能让所有人都看出来。
事实上,身为官员,很多时候写小说不仅是考量文字的功底,更是做人为官的智慧。汪宛夫就表示,自己在官场,去写这个官场,最重要的就是把握真实和艺术之间的度。
李春元也同样坦承,现实比他的虚构世界要丰富得多。这位长年做宣传教育工作的官员深谙表达的分寸,而身边的人做事常比他还要谨慎。经常有人提醒他,“李局长这个是不是写得太猛了”。他则吸纳民意,“再往回收收”。
尽管如此,李春元还是生怕有人对号入座,小说里的地域名称也用字母代替,“但还是会有人对号入座的”。
“如果我的小说人物写的是县级领导干部,因而被某位县委书记、县长对号入座,给我穿‘小脚鞋’,那我就很难过了。但是写乡镇不同,即便有人对号入座,或者对我不满,也不敢把我怎么样。这其实是一个很无奈的选择。”刘毅说。
汪宛夫过去的官场小说写的都是低层的干部,写处长、局长较多。后来的小说《国色》写了一个省级干部。
“我写了20年,写《国色》前封笔5年积累,才敢下笔去大写一位省级干部。”汪宛夫说,做官做得越高,水越深。写官场小说也一样,写得越多,需要的道行越深。
大多低调,少数辞职
因此,或许是出于规避风险等方面的考虑,官员作家大多数比较低调,不仅外界不了解他们的具体身份,在单位内部也大多选择低调处理,甚至隐瞒自己的创作。
《侯卫东官场笔记》的作者张兵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愿意向外界公布他的具体身份。在2012年2月的一篇报道中,张兵当时的职务是重庆永川市政园林管理局副局长。
不过,也有一部分官员作家对此并不避讳。王敬瑞就曾明确表示:“我这个事首先是正事,而且里面没有一点点是让人读了有污染的。我这个人恰恰就是这样,既然是正事,做了就不怕别人说。”
值得关注的是,包括刘毅等在内的官员作家则干脆选择辞去公职,专职写作。王跃文就是其中之一。他曾这样戏谑自己:“文坛中人说我是官场人,官场中人说我是作家,用时髦的话说,我是边缘人。其实,我什么都不算,只是个尴尬人。”
2001年,王跃文结束了自己的尴尬处境。此后的王跃文似乎就此获得了职业与心灵的双重自由,保持着几年出版一部小说的产量。《梅次故事》《朝夕之间》等长篇小说以及电视剧剧本《龙票》相继问世。
(据《法治周末》)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