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美国富豪热衷慈善

  • 发布时间:2015-02-10 00:33:1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近期,美国国家美式足球联盟球队,原旧金山49人的主教练吉姆·哈博,要高薪跳槽到密歇根大学的橄榄球队,他第一年的薪水将是700万美元。消息一出就在美国大学和体育界被炒得火热。密歇根大学凭什么给一个橄榄球球队教练如此天价的工资呢?

  对此,《赫芬顿邮报》是这么解释的:之所以高薪挖脚著名教练,是因为倘若学校的橄榄球队赢了比赛,那么兴奋过头的密歇根校友们便会慷慨解囊给母校捐款。而这些捐款数额肯定会远大于700万美元。

  谈起慈善捐款,许多美国富人都认同钢铁大王卡内基的观点:“一个人到死的时候还是家财万贯,这是一种耻辱。”不少美国人认为,人在世上是作为管家来管理上帝交托给他们的财富。他们不是财富的真正拥有者,生带不来,死带不去。孩子们从小就为各种事情捐钱,他们认为帮助有需要的人是理所应当的。

  “我不是对王朝财富的热衷者,特别是当世界上60亿人还比我们穷得多的时候。”巴菲特这样评价自己的义举。从当年的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内基,到当代的盖茨和巴菲特……关心慈善事业,捐出大笔善款,美国富翁们似乎都十分热衷这项事业,为什么?

  当慈善成为一种文化

  一些华尔街投资家,其中不乏亿万富翁。除了工作职务,他们都很愿意介绍自己的其他身份,特别是诸如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大学等顶级名校的校董,或是知名博物馆、艺术团体、社会组织的理事。初听这些头衔,人们不由为他们的学术造诣肃然起敬。这些投资家却坦言道,这是捐款后得到的荣誉头衔,而他们还是很看重。

  据统计,美国现有慈善机构近180万个,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妇女和儿童权益保护、老年人服务、帮助外来少数族裔等弱势群体、消除贫困、移民就业、环境和文物保护、预防犯罪、社区改造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慈善基金会,几乎所有非营利公益组织都接受社会捐赠,包括著名大学、博物馆、医院、文艺团体等。

  这些组织给予慷慨捐款的人很高的回报。美国许多名校,从实验楼、教学楼到图书馆、礼堂,几乎都用人名来命名,其中不少是大捐款人,最典型的莫过于哈佛大学,就是用17世纪学校的主要捐赠人名字命名的校名。知名大学的校董可以免费享用学校的会员制图书馆、高级餐厅等最好的设施,参加校内各种高层次论坛和学术交流,不仅能获得很高的社会地位,也能结识知名学者,获取信息,积累人脉资源。

  美国著名经济时评人兰伯特说:“在美国,你可以拥有极多财产,但必须有所回馈,而且必须有人注意到,否则你就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大人物。在美国,人们并不景仰富人,而是景仰对社会有所回馈的富人。”美国媒体认为,慷慨捐献是美国亿万富翁一种不成文传统,一种成功企业家必备的素质,一种有钱人得到社会认同的标准,一种具有终极诱惑力的精神风范。

  捐赠抵税何乐而不为

  美国人热衷捐赠,与美国政府政策鼓励有很大关系。在税务方面的优惠政策就是一个例子。

  美国政府1917年出台了相关的免税政策鼓励捐赠。政府税法甚至鼓励不是很有钱的人,从自己的工资中捐出一部分钱来免除自己的所得税,所以后来捐赠就变成非常普遍的现象。而对于一些非营利组织,美国政府对它们进行了强有力的监督,看它们是否在做规定中要做的事情。要是借此逃税,或是用这部分钱来做生意或替企业做宣传都是不允许的。

  美国现在执行的税法规定了什么是非营利组织,什么叫公益组织,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其中最不可以做的就是用慈善捐款的钱搞竞选、游说等政治活动。同时慈善基金会自己也有股票,也可以增值,有专门的人管理这些增值,但是不能用这些钱来炒股赚钱。

  美国慈善基金的透明度很高。税法规定它们每年要向税务局作报告,陈述它们做了哪些项目,花多少钱,资产是多少。因此它们每年都有年鉴,在网上也可以查到,任何一个公民都可以去查账。

  在遗产税方面,美国规定遗产越多,缴纳的税款也越高。如果一个人留下价值200万美元的遗产,扣除遗产税,到继承者手里不过一半左右,“留得越多,得的比例越少,大半被国家拿去救济弱势群体去了”。每年美国前50项数额最大的个人慈善捐款中,大约有1/5来自遗产捐赠。

  再富不能富孩子

  为什么美国富豪不把财富传给自己的孩子呢?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崇尚个人奋斗打天下,不像其他一些国家尊崇世袭的爵位和财富。很多通过艰苦创业而成功的美国企业家不相信财富可以传代。他们知道,由于富家子弟在钞票堆中长大,一辈子不愁吃喝,无忧无虑,容易养成挥金如土、逍遥度日的不良习气。金钱不但不会给孩子带来幸福,反而有可能对孩子带来伤害。

  巴菲特和盖茨都相信“再富不能富孩子”的教育原则,宁愿将钱捐献给社会也不愿多给钱让孩子去挥霍。盖茨曾经说过:“当你有了1亿美元的时候,你就明白钱不过是一种符号,简直毫无意义。”

  盖茨对社会如此慷慨大方,然而对子女则“吝啬”。盖茨曾经公开宣布:“我不会给我的继承人留下很多钱,因为我认为这对他们没有好处。”

  巴菲特也对世袭财富的概念不屑一顾。他说:“我从来不相信王朝世袭式的财富。”中国俗语中把那些出身豪门不务正业的富家子弟称之为“纨绔子弟”,而巴菲特则把那些从小生长在富裕环境的人比喻为“幸运精子俱乐部的成员”(members of the lucky spermclub)。

  巴菲特在回答记者有关为什么不把资产留给孩子的问题时说,他相信财富来源于社会,最后也要反馈给社会。他说,他已经给孩子留下足够的生活费用了。

  崇尚个人奋斗而非世袭爵位和财富,已经成为美国社会影响最深刻、最被认可的主流价值观之一。每个美国人从小就被父母、学校和社会反复教育和鼓励,要自己追寻“从一无所有到奋斗成功”,而不是坐享其成。美国孩子要靠做家务挣零花钱,通常满18岁就要找工作养活自己,甚至继续住在家里还要向父母交房租,富豪的子女往往也不例外。

  与崇尚个人奋斗相关联的观念,就是崇尚“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美国大企业家、大慈善家卡内基1889年发表的《财富的福音》中的名句是许多富豪美国的座右铭:“那些遗留下巨额财富(而不在有生之年捐赠出去)的人们必将受到公众唾弃,人死富有,死而蒙羞。”同为大企业家、大慈善家的洛克菲勒也指出,金钱等世俗最重要的东西,都是上帝托管于个人而已,并不永远属于自己,因此最后要如数归还上帝,也就是取诸社会,还诸社会。

  另一方面,互济文化在美国社会影响也很深。在英国殖民统治期间,美国人民没有任何社会保障。后来尽管立国,但一直到联邦宪法通过前,政府都没有被赋予税收的功能,因而也没有办法给予公民任何社会保障。这种状况迫使人们不得不组织起来实行自治,以社区为单位的互济活动因而十分普遍。美国早期的著名慈善家富兰克林就是通过大量个人捐款以改善其所在的社区,创立了地方公民组织以及其他公益设施与机构。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