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总部,我拿什么吸引你
- 发布时间:2015-02-04 08:32:58 来源:海南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 本报记者 单憬岗 实习生 张晓甜
核心提示
海南启动国际旅游岛建设以来,“总部经济”这个词在我省的热度持续攀升,这源于我省主政者的两次重要讲话。
2010年8月2日,在省委2010年度理论研讨会上,时任省长罗保铭提出,要捆绑多元招商,引进优化经济结构急需的项目,包括引进产业龙头企业、主题公园、投资基金、总部经济等。
今年1月,代省长刘赐贵在履新时所作的施政讲话中提到,要以特区的担当意识和先行先试精神努力争取在九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而“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正是这“九个突破”中的重要一项。
如今,国内大城市之间,对吸附企业总部的竞争,已成为城市综合实力与发展战略成效的最好展示。因为这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知名度,更因为总部企业对城市综合实力的拉升效应,而关乎到一座城市乃至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未来。
彼时“雁北飞”之痛
企业总部作为“头雁”,如果飞走了,不仅仅是一个总部而已,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整个企业呈“雁阵”飞走。
2013年5月24日,海南日报一则消息引发了高度关注:新大洲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发布公告称,25日起公司办公地点将从上海回迁海口,这成为海南上市公司“雁北飞”后,第一家总部回迁的上市公司。
本世纪初,在我省成长起来的上市企业新大洲远走他乡,曾引发媒体的热烈讨论。因为在世纪之交的彼时,在我省注册的上市企业形成了一股迁离海南的潮流。从1999年海南第一家南雁北飞的上市公司“琼民源”变身为“中关村”开始,相继有赛迪传媒(原琼港澳)、美都控股(原宝华实业)、开创国际(原恒泰芒果)和绿景控股(原琼能源)迁址他乡,当时被称作海南上市公司“雁北飞”现象。而注册地留守在海南,办公地在外地、随时准备“雁北飞”的上市公司也越来越多。到2004年,在深沪两地的上市公司中注册地依然在我省的一共有22家,其中12家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已然易主为外地企业,占总数54.5%。
“直到2008年,海南还是上市公司的净迁出地区。”对于这种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魏后凯研究员曾有过专门研究。
企业总部作为一个企业的“头雁”,如果飞走了,不仅仅是一个总部而已,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整个企业呈“雁阵”飞走,这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以新大洲2001年在外省设立的合资公司为例,该公司初步确定的2001-2004年的事业计划是:2001年产量为65万辆,产值40亿元;到2004年产量将达220万辆,产值108亿元。如果当时这家合资公司放在海南,对我省摩托车产业,乃至对严重匮乏制造业的全省工业的带动效应,不可估量。
缘由“南雁”为何北飞
1999年初开始,京沪等地纷纷出台鼓励设立总部政策,而海南还在从房地产泡沫中艰难复苏。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当时我省的企业总部纷纷“雁北飞”呢?
“1999年起,国内东部中心城市开始祭出了‘总部经济’战略。”魏后凯揭示了其中奥秘:从1999年起,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为吸引上市公司、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入驻,各出奇招,政府为之亮起一路政策绿灯。而1999年,正是海南第一家上市公司“琼民源”变身为“中关村”的那一年。
对企业总部的直接竞争,是从京沪两市政府出台相关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文件开始的。
1999年1月29日,北京率先出台鼓励在京设立总部的相关规定。对在北京设立地区总部的跨国公司给予返还或免征所得税,优先提供建设用地以及水、电、气、热、通信等公共设施,为跨国公司高级职员中的中国公民优先办理5年因私护照,为外方高级管理人员家属提供生活、工作帮助等。2002年7月,上海也发布了类似政策。
紧随两大中心城市的脚步,国内城市纷纷跟进。2004年9月厦门出台《关于鼓励境内外企业在厦门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在土地、财政、工商注册和人员出入境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成为福建各地发展总部经济的先行者。
而另一方面,世纪之交海南还在从房地产泡沫和金融危机中艰难复苏,各项配套设施和相关政策自然远远无法与这些地区媲美,因此“南雁北飞”也就无法避免。但当时这种状况引起了我省的高度关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补救,此后海南“雁北飞”现象越来越少。
但是,如何实现逆转,让“北雁”南飞,成为考验我省各级政府的一个重大课题。
出招 新政栽下“梧桐树”
从2010年开始,针对自身弱点,海口、三亚率先出台发展总部经济对策,希望扭转“雁北飞”局面。
2010年8月,罗保铭提出发展总部经济后,海口、三亚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总部经济的对策。
2011年12月,《海口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暂行规定》正式出台。
“当时,为加快海口总部经济发展,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出台总部经济扶持政策已成必然。”海口市财政局企业处处长王颖分析,虽然海口经济发展迅速,但发展总部经济依然存在诸多制约。首先是企业规模亟待提高。截至2011年上半年在海口注册的企业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仅1284家,占注册总数4.4%;2010年上交国税和地税达1000万元及以上企业391家,占注册企业总数1.3%。上述企业都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建筑业和商务服务业。从这两个数字看出海口企业“小”和“弱”的现状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而且,企业质量有待提高。科技含量偏低、新产品开发能力弱、管理和技术水平低,缺乏具有较强风险抵抗能力的国内外知名产品和企业集团。
《2010年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报告》显示,海口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总体排名25位,比较靠后。而这也是我省其他城市面临的共性困难。
为此,2011年海口决意从办公用地用房扶持、新入驻企业奖励、税收突出贡献奖励、财税扶持和高级管理人员个人所得税扶持等多方面,给予一系列鼓励措施。同一年较早时,三亚也出台类似鼓励总部经济发展政策。
为继续扶持总部经济发展,2014年8月,海口市政府在《关于稳增长促发展的实施意见》中,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在海口设立区域总部。例如,近两年的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民营企业500强企业在海口市注册设立区域性总部的,一次性分别奖励100万元、80万元、60万元。
仅2014年,海口就兑现了总部经济扶持资金2096万元。
优势 海南也有引雁“高枝”
不宜在生产制造上“以己之短,搏人之长”,而应乘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东风充分发挥政策优惠,依托气候和地缘优势发展热带农业和旅游业等。
“我们选择进入海口,就是看中了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的有利机遇。”招商银行海口分行行长赵启柱说。2012年11月23日,招行海口分行正式成立,这意味着时隔十多年后,招行成为新世纪首批入驻海口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也成为海南金融产业日益向好的一个标志。而股份制银行的纷纷进入,也成为我省发展总部经济配套产业的一项成效。
“海南发展总部经济有独特优势。”海南大学经济学教授李世杰赞同赵启柱关于国际旅游岛建设为经济发展带来发展机遇的说法,认为这为总部经济带来无限发展前景。他认为,由于与东南亚国家在地理上的接近,使得我省具备承接中国台湾和香港,乃至整个东南亚等地产业转移的能力,且容易与这些经济体形成经济互补,有利于总部经济发展。“海南的经济特区地位,可以为总部经济发展扫清政策和制度上的可能障碍。”
三亚学院讲师徐超静近年来对三亚总部经济的发展做了很多研究。她认为,总体实力的上升为海口和三亚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以海口为例,海口市长倪强做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海口去年全市GDP实现1005.5亿元,增长9.2%,超出全国增速1.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截至去年6月,海口市非公经济市场主体达165817户,市场主体注册登记井喷式增长,非公经济占全市GDP总值的比重约7成。海口作为中心城市与周边市县、中心镇的分工合作日益明显,资源配置日趋合理,总部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在不断加强。
而三亚吸引了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中国游艇公务机及奢华生活第一展等具有重大影响的论坛及赛事,城市知名度飞速提升。中国社科院2012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三亚在全国294个城市中综合实力排名第96,但城市成长速度却位居第三,由此可见三亚的发展潜力。
李世杰认为,我省是海洋大省,有着迈向海洋强省的充足潜力。而且我省的热带农业基础扎实,竞争力较强。近年来我省的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热带农业已成为我省的传统和优势产业。同时,我省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旅游产业发展迅速。这些都将成为吸引相关总部企业入驻的优势。
“海南发展总部经济不宜在生产制造上‘以己之短,搏人之长’,而应充分挖掘自身优势。”他举例说,可以依托特色农业的产业优势,以延伸农业产业链为导向,吸引岛外涉农总部企业入驻,完善农业上下游产业链条,形成有助于大型农企发展的产业氛围,吸引岛外大型农业企业将采购、销售、深加工等环节的智能总部设置在海南。
“相比传统制造业而言,发展服务行业总部经济,还可避免发展大型制造业所带来的环境、资源等问题,实现海南经济的内涵式增长。”李世杰说。
回暖 新政引得凤凰栖
入驻海口的总部企业仅在2012和2013两年间,已为海口创造生产总值478亿元,交税1.49亿元,促进就业3745人。
去年底,在一阵引擎轰鸣声中,海南惠通嘉华举办的某名车“品鉴试驾会”在海口琼山大道拉开序幕。而在全国范围内,这家国内知名汽车销售服务商,类似的试驾会在全国各地的4S店中还有很多。这家企业已经连续5年名列中国汽车经销商百强。
“惠通嘉华总部迁入海口后,为海口经济做出了贡献。”王颖说,仅2013年该企业就缴税2000多万元,其中在海口缴纳税收的市级留成为565万元。在王颖看来,海口吸引外来企业总部入驻,发展总部经济已取得初步成效。“目前,海口市已认定的总部企业有2家,分别是大印集团和海南惠通嘉华公司。此外,海口华信和大魏盛唐也获得了总部经济的奖励扶持。”
总部经济的进驻,带来了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扩大了海口的经济总量,从而增加了“平台集聚”和“税收集聚”的效应。海口市总部经济办公室提供的数据表明,入驻海口的总部企业仅在2012和2013两年间,已为海口创造生产总值478亿元,交税1.49亿元,促进就业3745人。
总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支撑体系和运营环境,需要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服务体系的跟进。近年来,海口通过调整优化产业支持资金,支持总部经济配套体系建设。大力支持完善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网络信息、人才教育等有利于总部经济发展的配套产业和服务体系。
以招行海口分行为例,该行2012年12月制定的3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力争全行存贷款规模2015年末均突破100亿元大关”,而到去年10月末该行已经提前1年多超额实现了上述目标。而从2012年至今,海口已成功引进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的分行进驻海口,迄今全市入驻的金融机构累计达到101家。
与海口相类似,自2011年7月三亚通过《培育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暂行规定》以来,已有南航区域总部、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美亚旅游航空总部、环球企业绿都等纷纷落户三亚。其中不乏引人瞩目、影响深远的项目。如国内八大保险集团公司之一的阳光保险,去年寿险的保费收入达185.5亿元,其二级机构已经发展到第30家。
总部经济已然成为海口、三亚两市谋求产业发展的长远之计。寻求发展和变革的两个城市,正通过城市功能转变和产业升级,塑造着撬动地方经济前进的支点。
对于时隔10余年后再次回迁海口,新大洲公司董秘任春雨说得很有感情:“新大洲从没有忘记自己是海南岛走出来的企业,新大洲的注册地在海南,而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如火如荼,新大洲总部回迁海口,顺应形势发展,也必将大有作为。”这表明在我省国际旅游岛建设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投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对企业的吸引力不断提升。
短板 掘金总部经济,海南尚需补课
高度发展的服务业、连贯性的鼓励竞争制度、完整的服务业发展战略,是发展总部经济的基础性条件之一。
与引进外来总部企业相得益彰的是,我省的本地总部企业也在快速成长。以海口为例,从全国角度来说,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显示,海南有4家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即海航集团有限公司、大印集团有限公司、大棒集团有限公司、海南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全部位于海口;还有1家入围中国民企500强,即海马汽车集团。而在本省范围内,海口的总部企业更是一骑绝尘。2014年海南省百强企业中,前10家企业有9家总部在海口,百强中也是绝大多数总部位于海口。
“既要引来‘客雁’,也要让‘家雁’也‘恋巢’。”王颖认为,既要吸引外来企业的总部,也要留住本地企业的总部,并鼓励他们向外发展。
正在迈向世界500强的海航集团就是其中的典型。海航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峰告诉记者,海航成长于海南、发展于海南、扎根于海南,在海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走出海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功打造了中华民族的世界级品牌和世界级企业。截至2014年11月,海航年总收入近1700亿元,总资产规模逾4500亿元。
李世杰认为,要让海南实现“客雁”、“家雁”并肩齐飞的美景,必须营造良好的总部经济发展环境。
“海南发展总部经济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他认为,我省经济尚属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储备是另一大瓶颈,特别是高新科技人才,与京沪广深等发达城市有较大差距,岛内人才长期外流,现行的人才引进政策还不具备太大吸引力。海南也没有其他经济特区以及京沪广等地的交通、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这都成为我省当下发展总部经济的掣肘。
“可从多个方面来着手。”李世杰认为,各级政府首先要进一步细化面向中高端人才的各项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乐意来并且乐居”海南。
致力于搭建围绕总部需求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是李世杰一再强调的。高度发展的服务业,连贯性的鼓励竞争制度,完整的服务业发展战略,是提高城市经济效益与经济实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发展总部经济的基础性条件之一。“应将关注焦点放在各类服务业,包括金融、物流、旅游、交通、咨询等领域上,在财税政策上倾向引导那些对产业基础依赖程度相对低的服务行业企业总部落户海南。”
在总部经济模式下,虽然企业总部与制造基地实现了空间上的分离,但为了保证公司高效运转和各项业务的顺利进行,及时发现解决公司运营中出现的问题,企业总部必须通过高效便捷的信息通讯系统和交通运输网络实现快速的实地考察或异地远程监控。“海南要花大力气,实施信息畅通工程和交通畅通工程,为本地总部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本报海口2月3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