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挖掘人口“质”的红利
- 发布时间:2015-01-26 08:31:41 来源:中国民航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特约记者 程喆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4年度国民经济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劳动人口减少,老年人口增加。显然,如今的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而“人口红利”的逐渐减少,将成为我们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韩国、新加坡、中国等主要亚洲国家和地区正在步日本的后尘,走上这条令人煎熬的人口发展之路。中新社报道,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4年度国民经济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连续第3年减少,65岁以上老年人已占总人口的1/10。
劳动人口减少,老龄化势头加速,中国失去“人口红利”了吗?国际上对“人口红利”是否存在的判断,一般是依据15岁~64岁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是否超过了70%。数据显示,我国15岁~64岁年龄段人口的占比仍然在70%以上,这意味着,我国还将经历一段“人口红利”维持期。
但劳动人口的逐步减少已经成了事实。专家预测,今后这一数字还会加速下滑。在这个问题上,日本作为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极高的国家之一,一直是世界各国面临这一问题时的参照。新华网报道,2013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首次超过25%,每4个人中就有1位是65岁以上的老人,老龄化程度之高,令人咋舌。
中国需要警惕像日本那样形成“衰老型”的人口结构,即拥有生产力的年轻人与代表未来的儿童、青少年比需要供养的老年人人数少很多。更需要注意的是,在发达国家,老龄化是一个自然过程,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出现的,不存在我们现在遇到的“未富先老”的问题。
衰老型人口结构会造成社会负担加重,作为社会主要产出的中青年人口数量较少,资源需求量大(如医疗资源、养老金等),致使政府财政负担过重;劳动力供应减少,导致生产率增长速度放缓,催生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经济增速就上不去,给各类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不利影响,还会推涨出口产品和国内产品价格——2013年,日本上调消费税至8%,这被认为是拖慢日本经济复苏的一个因素。
日本最常提到的解决人口减少问题的办法有3个,但效果也都不尽如人意:由于目前日本女性的劳动参与率非常低,日本首先提高了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尤其是提高女性的劳动参与率,这个办法短期内可见成效,但长期效果还需观望;第二个办法是提高退休年龄,以便延长日本健康的老年人的工作年限;第三个是提高生育率,进而改善人口结构。
从目前的实践来看,这些办法也仅仅是在短期内有所效果。目前日本社会“少子化”的后果就是,即便劳动参与率在未来达到了不切实际的100%,日本的劳动人口数量最终仍将低于当前水平。
中国现有的措施也差不多,首先是延迟退休。实际上,延迟退休年龄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应对老龄化的直接措施,尤其是高收入国家,普遍在延迟退休年龄。另一举措是实行“单独二孩”政策。从各方分析来看,目前实行的“单独二孩”效果并不理想。在中国13.6亿人口中,只有1100万对夫妇符合合法生育二孩的标准。根据计生委的数据,在这些人中,只有69万对在去年8月底前提出了生二孩的申请。对可以生二孩的人来说,经济制约是他们选择不生二孩的重要原因。因此,也有不少专家提倡应该全面放开二胎政策。
究其本质,“单独二孩”是一种以调整人口数量为目标的“保增长”政策。但现在的中国人口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数量问题,生育率低、人口老龄化、男女比例失调等结构性问题同样非常严重,加之近年来城镇化的不断加速,中国在人口分布上也开始越来越集中于城市,这些变化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中国人口的新常态,而“人口红利”拐点只是这个新常态的一个具体表现。
此外,老年人口增多,也给“银发产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就目前而言,围绕着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还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比如养老院的稀缺以及相关服务并不完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曾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要进一步加大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财政投入,优化教育、卫生、文化资源配置,让更多的社会大众得以分享;还要在大力发展义务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人口红利”效应最大化。
对于“人口红利”来说,不应当仅仅是注重量,质也很重要。“人口红利”的兑现和最大化问题的关键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首都经贸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提出,我国需要加速产业结构转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和智力型转变。大力提高人口的健康和文化素质,才能充分挖掘人口“质”的红利。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