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大匠通才”张良皋

  • 发布时间:2015-01-23 16:53:12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张良皋档案

  湖北汉阳人,1923年5月16日生。著名建筑学家、著名建筑教育家、巴楚建筑文化缔造者、红学家、诗人。2015年1月14日16时42分辞世,享年92岁。

  主要经历及成就:

  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获工学学士。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创始人之一。曾荣获2013年度中国民族建筑事业终身成就奖。

  张良皋最负盛名的事之一是复原武汉洪山西头的无影塔。在世界遗产吴哥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中,4000多块石头,每一块石头都进行了编号。而在张良皋的带领下,无影塔也是按照个个编号的石头“百分百”复原的。上世纪60年代,张良皋接到任务要把原来安置在洪山东头的无影塔迁移到西头施洋烈士墓一侧。借鉴国际上的文物保护理念,张良皋想做到“一个石头也不多,一个石头也不少”。终于在1963年冬天,在洪山另一头“原汁原味”地立起了无影塔。

  从历史中走出的建筑家

  1923年,张良皋出生于汉阳。在师友的慷慨帮助下,他以第一名考上汉阳初中。初三那一年,日军进逼武汉,湖北3万学子撤往鄂西山区,并在那里度过了4年艰苦的求学岁月。

  1942年,张良皋在恩施参加湖北全省高中毕业会考,以总分第二保送至中央大学水利系。湖北学生赶到重庆时,中央大学开学已半月有余,不能注册。后经湖北省驻渝办事处主任力争,中央大学勉强答应接收,但此时的张良皋却处于两难境地。一是资斧已尽,无钱交注册费;二是开学已一月,工科课程耽误一节都赶得吃力,怕无法赶上。学长建议其去建筑系看看,张良皋看到课表,一见倾心,他放弃了保送,在重庆一边打工,一边复习,第二年再次被中央大学录取,进了建筑系。

  1947年,张良皋大学毕业后赴上海,先后在范文照建筑师事务所和上海市工务局营造处从事建筑设计。但因为在校期间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青年联合社”,后来不得不在“白色恐怖”中躲避到汉阳乡下教书。

  1982年,张良皋进入华中理工大学帮助创办建筑系。他从事干栏建筑研究,并以地缘之便,选取鄂西土家吊脚楼为对象,纂成《老房子—土家吊脚楼》和《武陵土家》二书。

  张良皋去世时92岁,其大多数成就几乎都是在花甲年后才完成的,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的教授赵逵认为,这是当时历史年代下的特殊现象,也具有经历了动荡年代的中国老派知识分子典型性。张良皋在最应发挥才干的年纪遭逢近40年的动荡,“但和同辈人相比,他很幸运。他是个有思想准备的人,活过了困难的年岁,将自己的知识用到了现在的建设大潮中,又适逢人们在丢弃传统后的集体反思,他对传统建筑的研究才被凸显出来。”

  同样研究土楼建筑的赵逵感慨,后一辈人研究历史时需要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地走访,而对张良皋来说,那就是生活。小时候在鄂西和重庆的经历令他深植与那篇土地,而他那代人共有的骨子里对传统的挖掘,也与现在的人很不一样。

  “他的工作一直被低估”

  “张老先生的研究工作是有创造性的,在他之前或是之后,有谁曾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土楼做过这样细致的研究,去年还以91岁的高龄亲自去鄂西峡谷调查。他为传统建筑的奋力疾呼也许常常被人认为过时守旧,但他却孜孜以求。而且我认为张先生所做的工作一直被低估了。”张良皋的学生,现在中信建筑设计院担任规划师的丁远回忆老师。

  就在两个多月前,张良皋和同济大学的阮仪三教授在华中科技大学还进行了一场名为“发扬国故,留住乡愁,80后对话90后”的对话,两位加起来超过170岁的老人以自己毕生的经验号召人们发扬传统文化,传承祖先遗产。在那次对谈中,张良皋有一个关于2018年的愿望,他提出,武当山建筑群落成于1418年,西方文艺复兴的佛罗伦萨大教堂落成于1419年,“明朝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我建议,以武当山建筑群作为中国文艺复兴的标志建筑,鼓励在2018年在武当山举办中国文艺复兴600周年庆典!”事未竟,人已去。

  当时座上另一位以毕生之力奔走保护中国民居建筑的阮仪三说,“张良皋先生是个非常正直的建筑师,一生好学,身体力行,年纪很大还坚持自己外出调查。另外,他对于当下的不良现象敢于直言批判,对于现在的怪诞浪费之风都很反对。”

  张良皋曾忧心地表示,现在中国不少建筑,热衷于山寨西式建筑体系,“山寨是一种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自信和认同的心理表现,那样是不可能促进中国建筑艺术再次繁荣和复兴的。”“建筑是为人民服务的,应该是一个感情容器,可现实是,让人记得起乡愁的建筑不多了。”

  建筑界的“红痴”

  张良皋是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开山祖师之一。他不仅是建筑学界的大师,而且兼通文史,博古通今,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方面都颇有成就。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张良皋书架上书目之驳杂,令观者无法判断他是干哪一行的。他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对《红楼梦》的多年研究和多篇论文的先后刊布,让张良皋跻身“红学家”之列。张良皋在大学讲红学,一直听者踊跃。已故老校友黄兰谷当时戏称张良皋的红学成就已经超过了建筑学。

  张良皋曾在《广自序》写道,他伏处草茅,料定不会有人为他树碑立传,所以爽性自我旌表,不待“皇恩”,乐得当时受用,无烦招魂。并以一诗结文:

  水底岁华流,楼头日月别,天鹅去杳冥,指爪留泥学;回眸三里坝,绝口七哀诗,但作无涯语,何须没字碑!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