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助力财政监督转型
- 发布时间:2015-01-22 09:07:36 来源:中国财经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财政监督要从事后检查为主转向事前事中,嵌入财政管理流程。
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构建现代财政制度的进程中,财政监督和专员办工作转型正按照这一思路稳步推进。财政部相关部门和专员办系统以及地方财政监督系统围绕转型思考着,尝试着,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几乎所有的思考和尝试,都绕不开“信息化”这个有力武器。
财政部副部长刘昆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专员办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统筹考虑专员办与财政部各业务系统的对接,加大专员办办公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建设力度。
事实上,财政部在研究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时,已经将专员办作为核心用户纳入财政部信息管理系统。于2013年年底印发的《财政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优化后的中央财政生产系统由预算编制和指标管理、用款计划管理、国库支付、会计核算、决算管理、收入管理、绩效管理、债务管理、监督管理、风险防控系统等系统组成。
其中对监督检查系统的规划是:按照建立健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财政运行机制的要求,监督检查系统全面获取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系统的信息,对预算编制和执行全过程进行监控与预警,并根据监控预警结果、监督检查及各司局日常监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及时反馈到预算编制和执行各环节。各相关系统要及时将整改建议的采纳情况以及不采纳原因等予以反馈,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的监督与制衡作用。
有业内人士也指出,专员办转型不是对局部工作的替换,而是从参与财政主体业务的角度,重定职责,再造流程,实现专员办财政工作的核心化、标准化、信息化。信息化,即专员办工作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信息的一次处理和共享使用为基础,实现工作并行和扁平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提升信息化技术利用水平是实现专员办工作转型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财政监督工作影响的重要环节。
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一场以信息化助力财政监督转型的行动在各地相继展开。有的尝试以网络化、信息化为基本支撑,构建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与事后评价有机结合的信息化监管机制;有的尝试以“大数据”信息技术为基础重构新型财政监督工作模式;有的尝试建立财政特色综合监管的非现场监管体系……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