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之海 青年扬帆
- 发布时间:2015-01-11 06:27:19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文学与青年,一直是文学圈里常谈常新的话题。王蒙先生说,青年需要文学,文学也同样需要青年。青年人所具有的敏锐,有理想,有所批判,对生活的热爱,对细节的兴趣等等这些特点,也是文学的特点。文学只要表现出这种生命力,那即使年华已经老去,也能重新唤起当年豪迈的志气。
从作家开始进行写作的年龄看,就没有限定,也不会限定。在作家的旅途上,他们一路蹒跚走来,首先需要的是打开心扉,写下故事和心念,然后由历史去评说。
作家蒋方舟7岁开始写作,9岁出书,曾就读于清华大学新闻系。她“感觉自己是从魏晋穿越而来”,写小说很自然会联想到自己,要文中的主人公带着她的人生阅历去行走。为了完成小说,她常常要放大自己过去十来年经历过的一切情绪波折,而这也往往使她变得更加敏感。
作家冯唐17岁写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那时候他的写作动机常常是为了追求姑娘。其中有一位师姐,是典型的文艺女青年,冯唐最初知道余华、格非这些当代作家的名字,都是从她那里听来。
作家迟子建17岁读师专的时候,开始了真正的写作。她写的文章有一种心灵的质感,比如,她多次谈到自己非常热爱泥泞。她说,俄国作家罗蒙诺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都是踏着泥泞一步步走来的。在融雪的时节,迟子建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会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为此,她感谢雪,雪不仅仅诞生了寂静、单纯,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
作家毕飞宇在9岁的时候,因爱上唐诗,萌发了写东西的愿望。文学真正对毕飞宇产生影响是在1979年。真正写小说是在1987年秋天,当时毕飞宇已任教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最初写小说就是为把课余时间消耗掉。1991年,毕飞宇的处女作《孤岛》在《花城》发表。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一直是在退稿的黑暗中煎熬。
作家苏童,是1980年开始构筑文学梦的。那一年,苏童考取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开始不停地练笔写作。当时,腼腆的苏童因怕同学笑话自己总收到退稿信,于是借用一位家在北京的女同学地址,寄收稿件。大三时,《星星》开始发表苏童的诗作,《青春》也开始发表苏童的小说,处女作《第八个是铜像》还获了一个小奖。
今天,更多的文学青年来自社会底层的打工族、蚁族和漂族,他们或在北上广闯荡创业,或在家乡打拼谋生,不少人深受自己家乡厚重历史文化的熏陶,又被新的思维方式所影响,因此他们一边打工,一边用心读书和写作,他们本人和作品已经成为了文学场里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的作品讲的是这个时代的故事,吸引的是和他们有相似生活经历的青年人。鼓励他们投身写作,就会让更多的青年离文学更近一些。
作家年龄与写作的行为相比,并不重要。作家开始写作的时候,自己就是自己的对手。开始早的容易占领先机,但后起之秀也有生活积淀的扶助。从最早的编织梦想,到进一步领悟生活,他们不断解析纸面上虚拟的背叛、疏远、伤害,叩问善良、真诚、从容,成就心灵捕手的角色。不停地写作,无形中拓展了他们的人生高度。
在今天的数字化时代,我们行走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相对于阅读,我们更习惯于浏览。对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最容易被改变的青年来说,阅读方式的变化,会冲击不同人对文学的态度。但是,青年依然需要保持对文学的热爱,因为喜爱文学,与文学为伴的人,一定会从文学中得到莫大的帮助,甚至会改变他的一生。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