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奶难”到底咋回事
- 发布时间:2015-01-11 06:27:12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卖奶难”究其原因,一是去年以来奶价下降对国内原奶市场形成冲击。二是当前生鲜乳供应呈现供过于求的态势。三是进口奶粉增加,我国奶业竞争力不如发达国家等因素。专家建议,解决“卖奶难”,需推动奶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同时应对奶牛产业进行合理规划
自2014年12月以来,华北地区有部分奶农反映,近期在收购生鲜乳时,有企业不履行合同,对生鲜乳压价、限收,奶农只好将剩余的生鲜乳以远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甚至有极个别奶农将卖不出的生鲜乳倒掉。目前,生鲜乳收购形势如何?为何会出现部分地区的“卖奶难”?如何促进生鲜乳平稳收购?《经济日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我们这里没有发生倒奶现象,但遇到了原奶收购价格低、卖奶难等情况。合作社每天有3吨原奶卖不出去,对于乳品加工企业不收的奶,只能按照每公斤0.8元的价格贱卖,相当于每天赔1万多元。同时,我们正在把单产低的奶牛卖掉。”山东济南长清区归德镇鲁源奶牛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庄庆保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从去年8月起,当地两家乳企开始限量收购原奶,加起来平均每天减少收购100多吨原奶。
记者调查发现,庄庆保的遭遇只是少数奶农的情况。孙燕侠是北京顺义木林镇望加奶牛养殖中心负责人。她说,作为一线的养殖户,特别关注“卖奶难”的新闻,也曾担心乳制品企业减少原奶收购量,“但到目前为止,与我们签订收购协议的企业并没有减少原奶收购,也没有压价。据我了解,周围的十几个奶牛场也没有遇到‘倒奶’的情况。”孙燕侠认为,标准化养殖的规模奶牛场原奶质量有保证,所以一旦和企业签订了供奶合同,原奶都会有稳定的销路。
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谷继承告诉记者,就全国来看,倒奶、压价等都是个案、局部现象。原奶价格、供需关系的波动是正常的市场现象。企业收购原奶限量、限价的原因很复杂,每个企业的经营情况、收购标准都不一样。他呼吁,如果养殖户的原奶达到了标准,企业要积极履行合同,应收尽收。
就当前一些地方出现的“卖奶难”,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分析,其原因在于去年以来国内奶价下降对国内原奶市场形成冲击。2014年,规模奶牛场生鲜乳价格降幅达到11%,目前仍有下降趋势。
“卖奶难”的背后是市场供求关系的作用。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自2011年开始,北方主产区原奶价格进入上涨区间。到2014年2月,均价最高涨到每公斤4.27元。但此后价格急转直下,到2014年底为3.75元。由于前期收益较好,养殖户积极性高,加之气候偏凉爽适合奶牛产奶。当前,生鲜乳供应充足,消费却没有大的提升,呈现供过于求态势。
李胜利说,此外,还有我国奶业竞争力不如发达国家以及国际市场供应增加的因素。农业部数据显示,2014年1月至11月,我国奶粉进口100.2万吨,同比增长34.8%。同时,进口奶粉价格持续下降。这些都对国内乳业产生影响,不少乳企减少了对国内奶源的收购。
目前,农业部已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务必协调处理“卖奶难”。农业部督导组已奔赴河北、山东等地,要求发挥地方奶业协会的作用,维护生鲜乳正常收购秩序。来自上海奶业协会的信息显示,日前上海奶农代表和光明乳业奶源部在上海奶协的生鲜乳价格协商机制平台上,进行4次协商后,最终达成一致。
“散养户的退出是奶业发展的趋势,要推动奶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李胜利建议,要鼓励乳制品加工企业与奶农、养殖场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国家应当对奶牛产业进行合理规划,避免一哄而上,要明确今后多大程度上依靠国内奶源、多大程度依靠进口奶粉。各地要推动出台奶粉收储补贴、救助奶农补贴,在规模奶牛场用地、信贷等方面提供支持。要改造升级老旧奶牛养殖小区,鼓励养殖场户实行种养结合,提高养殖水平和效益。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