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新“教改”:莫让素质教育“走极端”

  • 发布时间:2015-01-09 01:31:13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2014年12月16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正式推出了本次教育及考试改革的路线图。新年前后,安徽、江西、山东等各地区也纷纷出台了配套实施细则与方案。淡化应试成绩、突出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共性。然而,回溯我国历次各领域的重大改革,在总体成功的面貌下,也常出现矫枉过正、不接地气的问题,造成负面影响。笔者认为,本次“教改”应当引以为戒,以免重蹈覆辙。

  根据新华社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配套措施”的报道,本次“教改”可谓大刀阔斧,强化综合素质评价、取消文理分科、成绩分数改分级制、自主选择部分考试科目、多次考试机会等等大胆而激进的改革措施,将彻底改变积弊已久的“高考”及中国基础教育的面貌。笔者理解,以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是本次改革的核心主题。增加素质评定,弱化考试权重,学业水平考试由计分改为等级,均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这确实能够有效改善从前“一考定终身”“高分低能”等种种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全面的人才是知识、能力与人格的统一体,“知识”与“能力”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扎实的知识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分析思考能力,提高综合能力不应当损害知识基础。在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怎样避免矫枉过正,避免“轻视知识学习”的倾向,是需要决策者注意的。对于中学生来说,大量各学科的深入细分知识并非全部必要,但与日后学业专业有关的内容仍然予以充分学习,而学生“选修选考”也要与大学专业选择相挂钩,以免出现中学到大学的知识断层与错节,最终削弱高等教育的基础。实际上,近年来欧美国家在反思自身“去工业化”、社会发展停滞等问题时,多把其“素质教育”造成的基础人口知识匮乏等列为重要原因。相反,30年来问题多多的中式应试教育体制仍然输出了数亿合格的高等人才,基本保障了中国高速发展的需求。孩子与洗澡水不能一起倒掉,革弊而留其益,前车之鉴应当引以为戒。

  “教改”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里,如何有效量化、避免模糊是问题的关键。应试教育的“一刀切”“唯分论”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但其为数不多的意义在于,相对客观量化的分数体系总体上保证了高考选拔的基本公平,大体排除了利用权力与资本谋取便利挤占教育资源的问题,并减少了权力与资本的代际固化,给贫困阶层以上升空间。当综合素质评价后,各类包括社会实践、道德品德等相对模糊的评定标准则为掌握优势资源的群体提供了“运作”空间,也为教育部门的权力寻租提供了可能。不学无术的“二代”只要搞定了老师就可以得到“综合素质好评”,这样的局面恐怕不是决策者希望见到的。建立起真实反映学生道德品德、总体素质状况的量化评价体系,才有可能避免素质评价流于形式,杜绝“权力寻租”,避免“阶层固化”。

  任何一次重大改革一方面是效率与质量的进化,背后更是利益分配的重新调整,改革的初衷也总是在利益集团博弈过程中嬗变。围绕“高考”等考试已经形成了庞大系统的各类利益,大刀阔斧的“教改”一定会动很多人的“奶酪”,在这过程中怎样避免利益集团的干扰,避免改革刀锋被消解,同样是决策者们需要未雨绸缪、预先谋划的。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