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这些“科学”流言 你识破了吗?

  • 发布时间:2015-01-06 16:48:00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昨天,北京市科协、北京网络联合辟谣平台、北京市科技记协联合发布2014年十大“科学”流言榜。榜单涵盖了交通、环境、家装、食品安全、转基因、儿童用药等日常生活的多个领域,此外还包括如埃博拉病毒、世界末日等热门话题。市科协副主席刘晓勘介绍,此次发布的十大科学流言是从市科协等全年发布的“科学”流言榜中最终筛选出来的。他表示,根据每月流言榜发布规律,专家发现网络谣言正转向基于互相信任的朋友圈间的传播方式。

  2014年十大“科学”流言

  地暖辐射竟会致白血病?

  真相:地暖其实就是在地板中均匀铺设热媒,比如热水管、电缆等,利用热辐射的原理,达到取暖的效果。热辐射只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且只有热辐射可通过真空传播,这种辐射中没有化学物质,不会对人有伤害。

  雾霾不散是因为“核雾染”?

  真相:雾霾难散主要影响因素为气象条件。我国铀煤的铀含量基本上都在2%以下。铀元素本身不易被氧化,不会变成粉尘。

  吃一碗方便面花32天解毒?

  真相:调味包中即便是添加了山梨酸钾、苯甲酸钠等防腐剂,只要在国标范围内就没有问题。业界一般用食品级聚乙烯(PE)作为方便面纸杯最内层的涂层,低于100℃不会释放有害物质。方便面中的添加剂正常的人体代谢就能排出。食品添加剂并不是“毒”,只有使用不当时才会造成危害。

  高铁辐射严重致女性“不孕”?

  真相:高铁的感应磁场是封闭的,辐射量很小,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无论是列车的哪一个部位,电场强度均远低于我国作业场所工频电场卫生标准每米5伏特。且我国高铁的车皮材料由铝合金和铁板材料构成,本身就可很好地屏蔽辐射。

  瓶装水曝晒后有毒不能喝?

  真相:目前市面上90%的塑料瓶装饮料采用PET材料作为瓶体材料。PET的结构相当稳定,其熔化温度超过250℃,要发生化学变化至少要在100℃以上,汽车内显然达不到这样高的温度。

  WiFi辐射会损害健康?

  真相:最常见的无线路由器,其工作功率在几十到上百毫瓦之间,比普通手机的功率小(手机最大辐射功率可达2瓦)。符合标准要求的设备在正常使用情况下,WiFi辐射对人体健康和安全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感染埃博拉病毒会变“僵尸”?

  真相:据解放军援塞拉利昂医疗队医疗组王冶主任澄清:“所有感染者最明显的特点是身体特别虚弱、极度乏力,许多坐着或卧倒的患者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坐起来,埃博拉患者死后诈尸、变成僵尸的说法毫无依据。”

  NASA称地球将进入连续六天黑夜?

  真相:仔细听这段视频就发现是针对美国政府Eagle Horizon演习行动(每年都会举行的一项应急演习)的一段演说。

  法国科学家证明了转基因玉米可致癌?

  真相:这是一则经常被用来说转基因风险的网文,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网络上传播。

  儿童吃一次抗生素7天不发育?

  真相:被筛选出作为药物的抗生素都是专门针对致病菌的,并不伤害人体正常的细胞。之所以近年来强调禁止滥用抗生素,主要是因为耐药菌株繁殖后在人群中传播,一旦被感染,日后治疗更加困难。另外,有些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对儿童有危害,医生们一般都会尽量避免使用。

  专家解读】

  伪科学迷惑性强危害大

  @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刘晓勘:人们容易轻信并传播科学类谣言的原因有四:首先,移动互联社交工具是基于信任关系的传播,容易因对方是好友等身份而轻信其转发的内容。其次,“科学”流言往往是披着科学外衣的伪科学。内容中常有很多专业用语,有专家出场,尤其是一些国外专家出场,也包括引用一些国外科学期刊内容,看似引经据典,其实却是移花接木、子虚乌有;或者是将科学上尚无定论的多种意见中的一种拿出来,作为绝对正确的一方面进行传播。再次,“科学”流言的内容一般是养生保健、大气雾霾和食品安全等大众关心的话题,很容易引起关注。最后,“科学”流言反复传播,即使已被科学界和传统媒体辟谣,仍会“死灰复燃”,在网络上反复出现,很多人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客观上存在“三人成虎”的效应。这类谣言一是有直接危害,引导错误行为,扰乱了生活生产秩序。例如一些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可能直接对一种食品或一个企业、一个产业造成严重伤害;二是有间接危害,降低了大众的科学素养,这种状态延伸到其他领域,危害更大。

  @中山大学教授张志安:科学类谣言更容易迷惑人的原因在于:无法靠常识去识破,如果搜索以往的辟谣信息又不容易立即识别。

  综合北京日报 人民日报

  网友快评】

  @心絮sj:那是不是说又可以吃泡面了?

  @天天5号线:对号入座,虽然没都信,但也被有的流言忽悠了。

  @什锦牡丹:微信朋友圈中经常能看到各种转发的伪科学,一般直接忽略。

  @小红:还是应该加大辟谣平台的认知力度,同时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

  @玲子:其实还是很多人的“不知”,造成了流言的传播。

  @英子的小菜园:微信上的确有很多东西,是多年前的传闻,只不过换了个标题。相信传言,不相信科学,说到底,还是自然知识的贫乏。生活由细节构成,纠结于社会、人生,不如完善自我,培养批判性思维。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