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竹还应八法通
- 发布时间:2014-12-29 14:29:42 来源:山东商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陈全胜
山东文登人,中国著名画家。1950年10月生于青岛,长于济南,1986年当选为第三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自1988年起连续三届当选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94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并连续两届被评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2年获“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书法家出书法集是很平常的事,画家出版书法集的确是非常罕见的事。近些年来从事中国画的画家对传统书法的认识缺失,已严重影响到中国画的传承和发展。此时《陈全胜书法集》的出版,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用心的观者而言,这集子中所呈现的不仅仅只是几件作品,更深层次展现的是一位艺术家艺术水准与品格的高下。
书法与绘画都以线为先,线是中国艺术表现的灵魂。书法运用线条表现了文字,传达了书者的情感、情绪和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中国画无论工笔还是写意也都主要以线来描绘物象,尤其在传统中国画当中,最具审美价值的莫过于线的艺术,古人讲“书画同源”、“以书入画”并不只是一个口号,一句空谈。在用笔上,书法要求“多力丰筋者胜,少力少筋者病”,在绘画中也是如此。但是,直至今天,真正能理解并发扬这个优良传统的艺术家已经越来越少,画家只埋头画画,往往忽视了对书法艺术的探索研习,以至于产出一些无力病弱的线条。苦禅大师曾经说过“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书画之事,的确马虎不得,落笔即见水平。
《陈全胜书法集》出版了,百余件书作荟萃一册,多种字体纷呈,艺术风貌各异,苍郁俊健之作有之,潇洒古澹之作有之,优游流便之作亦有之,既古意盎然,又新风扑面,洋洋洒洒,蔚成大观,拜读再三,殊感不同凡俗。我们知道,在画坛驰骋多年的陈全胜先生早已画名远播,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以风格独特的人物画为世人瞩目,近年来他创作了大量水墨山水画,更是让人耳目一新,而今他又以清新雅洁的书法作品示人,更让人感佩其精进不懈的艺术探求。
熟悉全胜先生的人知道,近年来他四处游走写生,行囊中总是忘不了砚台和法帖,画可以几日不作,但临池却不荒废一日。与全胜先生晤谈,他总能适时顺势,以新的认识来观照当下的艺术现象,言及书法则吞吐翕张一发为快,“趣博而旨约,识高而议平”,保持着理性的姿态,这时常让人想起当年黄宾虹先生不容置疑的话语:“中国画舍笔墨而无它。如果不以书法来论画,就没法与你讨论绘画问题。”
确实如此,谈全胜先生的画就不能不先谈他的书法。他虽无意于在书法圈子里争一席之地,但在很多书法行家看来,他的书法绝不是玩票,也不是那种随意发挥的“画家字”,而是备尽古法中规入矩的传统书法。无论看熟练精研,还是论古厚大方,他的书法都风神完备,境界高妙。全胜先生数十年研习书法,大抵以唐碑筑基,由碑入帖,先学颜真卿、李北海,再学苏东坡、王羲之,在不断的探索中,经历了从重视法度到突出个性的完整过程,对书法的用笔、结体、行气、章法,乃至意趣、情调、风格都有着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挥运之际,心手相应,张弛有度,手追心裁,变化从心,常常有出人意料、让人耳目一新之处。《陈全胜书法集》正是全胜先生几十年书法研习探求的一个缩影,全面观览之下,有几点突出的感受不吐不快。全胜先生本是善学之士,在他内心时常荡漾着的是注重实力、拒绝平庸的思考,是不甘人后、追攀前贤的雄心,这正是他崇尚卓越、不断进取的不竭动力。受时代之惠,全胜先生得师得友,内修外扬,陶冶涵泳,不断汲纳,始终在丰富完善自己。单就书法而言,他的书法平实自然,但平实中有跌宕峭拔,他的用笔瘦劲挺拗,筋力圆转,寓刚于柔,袅娜多姿,气贯韵美。总的格调是温简秀劲,果敢生动;字的结体则能简静开张,浑厚朴茂,纵逸奔放而不失法度,潇洒风流而不失持重,变幻不尽而不涉狂怪,温文典雅而不矫揉造作,这是十分难得的分寸与修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一批小楷作品。其实在他前期创作的小幅山水作品的题款中早已可见端倪,他的小楷,包括小行书,心平气和写来,严肃、整饬、醒目,一丝不苟,小而精准,体势优雅、闲静、舒朗,笔道有力挺拔,姿态秀逸停匀,不仅以筋骨取胜,而且文质彬彬,气息生动,可以说小楷作品是其作品集中最有书卷气息的作品,非真积力久不能达此境界。
写到这里又不得不提全胜先生的画。中国书法和绘画在用笔上同出一辙,所谓书画同源即此而言,这本不是问题,但在当代画坛浮躁亢奋和审美标准模糊混乱的现状下却又成了问题。前不久举办的全国美展由此引出了许多话题。冷静思索不难发现,中国画目前的繁荣发展只是表象,本质上存在危机,这是不争的事实,问题的关键正是笔墨问题。所谓中国画的笔墨精神正是要求用毛笔抒发画家的思想情感,这是中国画的特质,书法和绘画千丝万缕地联系在一起,简言之就是说以书入画才是中国画,如果不能以书入画,中国画必然迷失方向、迷失自我。在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中国画的传统笔墨内核大多丧失,难有境界可言,已经大大降低了自身的审美高度,充斥当今画坛的多为低层次的匠作。全胜先生常常有感于此,他一心想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绘画作品,特别是用自己以书入画的实践对此做出反拨,他出版这部书法集正有如此深意。长期以来,全胜先生潜心于艺术史的研究,对中国画艺术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越发明晰,他的绘画力求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从书法入手,以此二者滋养自己的绘画,特别注重艺术语言的锤炼,真正走书画同源的传统路数,追求水墨韵味,这不啻是当今画坛的一缕清风。我们不妨以这样的眼光来观照全胜先生的新作,他的绘画笔笔写来,含蓄隽永,外柔内刚,不见丝毫火气,笔墨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水,自然清新之间描摹的山川万物是最切近心灵的表述。在全胜先生的画中我们能看到他注重线条的理性构成与笔墨的感性抒发,他常以清水淡墨横涂竖抹,强调一次成型,一气呵成,随意轻松,灵动跌宕;他也常常通过墨法增添墨画面的层次感,讲究墨分五色,层次分明,他用墨用笔都以流畅取胜,笔墨交融使画面形成有机整体,这种洗炼概括而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墨色用以物象描写浑然天成,不仅增加了画面的抽象性,而且强化了抒发情感的直接性,还扩大了笔墨情感的外延渗透。
赵孟頫《题柯九思通竹》诗写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同源。”这是将书法用笔带入画中的形象描摹,历史上以此作为实践指向的更是不乏其人,郑板桥书画兼擅,且十分善于融会贯通,他能用画家的法眼去创作书法,感慨道:“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后两句则又是以书法用笔作画的如实写照,其中交相融会的辩证关系值得细心体悟。全胜先生不仅服膺于古人高妙的艺术创造,也善于领悟前贤的经验之谈,他认为对中国画笔墨问题的探讨论述,黄宾虹先生不愧是集大成之人。
全胜先生认为,黄宾虹先生强调的是“字里画表”,他的高明之处是要求“画求内美,不务外观”。“内美”是指画中的书卷气和笔墨的书写行,也是指含不尽之意于画外的文气和富有生命气息、篆籀意味的线条。黄宾虹先生这样的认识显然是心雄万福、超迈前贤的,全胜先生心领神会,一心要实践这样的理论。他认为,好的中国画除了意境幽深,还要笔精墨妙,即所谓“笔立形质”,以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骨法用笔”也是要求用笔要有力度、有韵味、有节奏感、有变化,要在提按、顿挫、快慢、方圆、曲折、轻重、刚柔、虚实的无穷变化中求得画面的和谐和余味不尽。
正是秉持这样的认识,全胜先生多年来全身心投入到笔墨锤炼之中,他的画笔笔见笔,笔笔分明,这些功夫都来自书法。一艺之成,苦心可鉴。今天我们得见全胜先生书法集出版,高文典册,郑重其事,用心良苦,足见《陈全胜书法集》是十分值得一读的。 常诚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