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相机记录我生活的变迁

  • 发布时间:2014-12-29 13:50: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已历经数十年的改革开放大潮,每一位中国人都参与其中,每天都有无数真实的故事在神州大地上演着。中经网友吴贤德,一个来自河南农村的农民工,在从“农民”转变为城市的“新市民”的过程中,用他的7台相机,记录下了一个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变迁。(原文有删节)

  相机记录我生活的变迁

  吴贤德

  说起我老吴玩相机,说句不怕丢人的话,在很多人看来,纯属头脑发热。为什么?无论从家庭和个人经济条件,我似乎都不具备玩相机的条件。论家庭,我是个从农村来城市打工的;论经济条件,每月和妻子两人共同收入,除去房租和杂七杂八费用,所剩不算多。那我老吴为什么还要玩呢?

  这里要先说一下我的家庭背景。我父亲在1979年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年仅43岁。那时我们姊妹多、家里太贫穷,拿不出钱给父亲治病。父亲最后病情一天天加重,终于离开人世。作为家庭老大的我,那一年也只有16周岁。当时国家已恢复高考制度,按照我当时的学习成绩,考上大学绝不成问题,考不上清华、北大、复旦名牌大学,考个普通大学是百分百的。

  正在我拼命学习想考上大学“飞”出家乡大别山时,父亲的去世,彻底击碎了我的一切梦想,书不但不能读了,摆在我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回到生产队和母亲一块参加劳动,挣工分养活一个14岁的弟弟和一个11岁、一个8岁两个妹妹,从此,我便放下书包,成了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地地道道的农民。

  我这人属于那种自尊心很强的人。父亲的去世让我放下了书包,却丝毫没有打破我“飞”出家乡大别山的梦想。还是托了父亲的“福”,父亲去世前,一直在生产队和大队担任会计。父亲去世后,我回到生产队干农活时,大队干部们看在父亲面子上,安排我担任生产队民兵排长,用现在的话说算是接父亲的班。在大集体那个年代,不要小看一个小小的生产队民兵排长,在生产队一百多号人面前,说话也是排得上号的。

  那时,每个大队都设有“青年民兵之家”阅览室,阅览室说是对外开放的,但平时从来门都是锁着的,只有上面领导来检查了,大队才找来几个青年民兵在里面装模作样翻书看报。上面来检查的领导前脚刚离开,后边就把门一锁。不是生产队和大队干部,平时不要说从“青年民兵之家”能借出一份报纸一本书,想进去都很难。而作为生产队民兵排长的我,阅览室对我永远是开放的。

  1982年7月的一天晚上,我在煤油灯下,翻阅完当天从阅览室借来的《中国青年报》后,脑中突发奇想,别人能为报社投稿,我为何不能呢?我们山区青年存在着读书、订阅报刊难的问题,于是我便这个问题写成一篇300多字的稿件投给了《中国青年报》。让我没想到的是,这篇300字的小文章被《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也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从一个农村青年成为了公社(现乡镇)邮电所的投递员(通讯员)。

  1985年,由于我连年获得县里、市里先进新闻工作者和优秀通讯员称号,乡里领导把我从邮电所借调到乡里担任通讯组长。在担任乡通讯组长期间,经常接触县委通讯组的记者,他们背着照相机下乡采访,拍的图片经常被报社、杂志刊登。我当时做梦都想自己也拥有一台相机。第二年,机会终于来了,由于我出色的工作,年终,乡里决定奖励我100块钱奖金。100块钱奖金拿到手时,什么都没想,想的就是买台相机。

  第二天,我一大早便乘上开往县城里的公共汽车。可是,当我跑遍整个县城卖照相机的地方后,心彻底凉了——县委通讯组记者背的相机,价格最少也得4、500块钱;100块钱只能买台“傻瓜”相机。经过和卖照相机老板一番讨价还价,最后以85块钱价格,购买了一台海燕II型胶片相机。这台相机所拍的照片,虽然没有一张上过大小报刊,但总算圆了我的“相机梦”。从1991年辞去家乡工作,外出打工至今,无论我漂泊到哪儿,什么值钱的东西都可以扔掉,唯有这台相机不能扔,因为它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回忆的东西。

  100块钱,对我一个17岁就失去父亲、姊妹多、家庭贫穷的家庭来说,不是个小数目。在当时那个一斤猪肉价钱只有3角多钱的年头,100块钱,可以买回很多东西。当我怀揣相机回到家里,看见身上穿着补丁摞补丁衣服、因操劳过度而满面苍老的母亲时,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满双腮。因为,如果当时母亲知道我花100块钱,买了台“无用”的东西,肯定会伤心很长时间。所以直到三年后,我才敢把这台相机拿出来让母亲知道。

  1991年,我辞去家乡工作,加入打工者行列,从此漂泊不定。不过,我与其他打工者有所不同的是,我是怀揣着在家乡工作获得的一摞摞“荣誉证书”和发表文章的剪贴本出来的。为找工作虽然吃了不少苦头,但通过自己奋力打拼,终于圆了自己的“记者梦”。

  20世纪90年代,中国逐渐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人才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当时很多同行兄弟们都感叹说,记者这碗饭也不好吃了,过去报社(杂志)招聘记者,只要求文字功底好;新的时代,招聘记者除要求应聘者不仅有文字功底,还要有摄影、计算机功底,记者都得是多面手,文字、摄影、排版一肩挑。

  为了应对人才市场的挑战,2001年,笔者拥有了第二台凤凰胶片相机。可是科技进步太快了,这台凤凰还没用两年,就被数码相机淘汰了。2003年笔者拥有了自己的第三台相机——像素150万的尼康小数码。可没想到的是,这台花2000多块钱买的尼康相机,刚刚用了一年多,市面上就出现了像素500、600乃至700万的数码相机。我彻底害怕了,花几千块钱购买的相机,用不了多长时间,价格一下子降几百块钱,又面临着被更高像素的相机淘汰,实在折腾不起了……买新的相机咱折腾不起,咱走个捷径转到二手市场。2008年,我花了3000多块钱,从二手市场买了一台佳能300D。“老吴,你怎么用这破玩意?拿出来就不怕丢人?”当时有朋友们开玩笑说。谁不想玩高档的,需要经济条件。

  搞摄影也如战士上战场,没有精良的设备,你拿什么打败“敌人”?拿什么把“敌人”消灭掉?没有好相机,就很难拍出好作品。2006年5月,我到二手市场卖掉过去用的老相机,狠狠心瞒着妻子凑了近一万块钱买了台尼康D80(包括镜头)。2008年8月,又花了2000多块钱,到商场买了台便携式佳能A650is数码相机。

  这些年不知不觉中,城市中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我们家的经济条件也日渐宽裕了,为了工作需要拍出更好的摄影作品,2012年1月,在同妻子商量后,我到尼康相机专卖店花了近二万元买了D7000机身和18-300镜头,这也是我现在正在用的相机。

  从当年的百元到几千元,再到今天二万元,相机记录了什么?记录了我生活的变迁,记录了老吴从农民到投递员(通讯员)、从通讯组长到新闻记者、再到摄影师的历程,也记录了一个普通老百姓过得越来越红火的日子。

  (作者吴贤德,现居住于河南省郑州市,任职摄影记者。)

  更多内容请点击: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