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贺岁档 大片小片划地盘

  • 发布时间:2014-12-24 08:52:00  来源:中国民航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大片也有失手时

  以小搏大有学问

  ■特约记者 程喆

  “小片避开走,大片少失手,黑马不常有”。这是过去的贺岁档铁档,而近几年的贺岁档,局面则大有不同,中小影片大量上市,“黑马”频频诞生。2014年贺岁档上半场已经结束,中小成本电影表现抢眼。且看这个贺岁档,“大片”和“小片”如何划分地盘。

  大小片PK 2011年前 大片称霸

  2011年之前,贺岁档总被投资大、制作成本高、题材重大、大明星参与、影响面广的大片占据着。比如2010年的《让子弹飞》长期占据屏幕,2011年甚至出现电影院只有《金陵十三钗》和《龙门飞甲》的情况,让观众无片可选。

  观众“被大片”,业内人士认为,贺岁档的大片就好比垄断企业,因为具有绝对的强势资源,逼得小片们只好选择让路。大片有名导、有明星、有话题,在前期宣传上就占尽了优势。在排片方面,影院更是一边倒地选择大片。因此,小片想要在同样的档期“挤”出一点市场空间,确实是难上加难。

  从往年数据看,在2012年之后,有很多中小成本电影实现了逆袭。当年投资只有3000万元的《泰囧》票房突破12亿元,创国产电影票房最高纪录。而同为光线影业出品的“大片”《匹夫》《铜雀台》却铩羽而归。

  2014年贺岁档进程也即将过半。盘桓影市半月之久,投资约4亿元、连配角都是“大星星”的吴宇森史诗大片《太平轮》最先触礁。反观由一群偶像明星主演的《匆匆那年》,逆袭稳坐贺岁档上半场票房榜首。截至12月21日,《匆匆那年》票房成绩已经冲向5亿元。彭于晏完胜金城武,同为“谋女郎”出身,年轻的倪妮似乎充满了青春活力,这似乎印证了某些“小片”后来居上的实力。

  而《一步之遥》两极分化的评论也影响了票房收入的后劲儿,让此前过于乐观的形势打了折扣。

  支招小片 喜剧错不了

  何为贺岁?贺岁片最早起源并流行于香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每到岁末,香港演艺圈内的一些明星都会自发地凑到一起,不计片酬地拍几部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影片献给观众。这些影片大多以“恭喜发财”“家有喜事”“福禄寿喜”等象征吉祥如意的词来命名,内容上也基本满足以下两点:首先是喜剧,其次由知名明星扮演。

  因此,早期的内地贺岁档,也由喜剧片一统天下,成就了《甲方乙方》《没完没了》《大腕》《手机》《天下无贼》《功夫》等一大批经典。2006年后,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规模的扩大,其他类型的影片开始登上贺岁档,《满城尽带黄金甲》《集结号》《投名状》《赵氏孤儿》《龙门飞甲》《金陵十三钗》等片都不是喜剧。对于后者的贺岁表现,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

  不过,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段,观众最爱的还是喜剧。这除了缘于贺岁档的时间限定外,还因为绝大多数人看电影的目的就是为了找乐子,而不是进影院去受教育和找难受的。

  打通互联网

  在大片潮的今天,中小成本影片也在进行不断开拓和积极的创新,越来越多的小成本电影改变以往的宣发模式,将新媒体作为主力战场,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来实现电影低成本投入情况下的高覆盖和精准推广目标。

  为什么《太平轮》票房会失利?有评论认为,该电影没有打通线上,人们只能在公交站台看到宣传海报,电影主演在网络中是“高冷”的存在,鲜少和观众互动,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目前,已经有国内电影数据分析平台采纳了“互联网基因”这个新生事物。为什么业内看好即将上映的《十万个冷笑话》,就是看中了该电影的互联网基因。

  《十万个冷笑话》2012年被改编成动画片在网络上播放。动画片单集点击超过9000万次,累计观看量达到17亿人次。各大售票网站数据都显示,在“想看”的数值上,《十万个冷笑话》几乎超越其他所有同档期内的贺岁片,而在片方联合电商开展的10万张电影票超前预售活动中,影片上线两日就已售出过万张,成绩斐然。不少影迷更是预期,元旦学生放假,该片或将成为一匹票房“黑马”。

  题材莫跟风

  尽管近几年小片卖相不错,但应该注意的是,能成为票房赢家的小片并不在多数,很多电影只能上映短短几天,甚至不能上映,这和电影阵容、规模、营销力度、影响力、题材等诸多因素有关,最主要的还是自身质量的高低。

  高票房的片子大抵相似,“炮灰”电影却各有差别,其中最主要的是品质欠缺。比如,上年度票房最低的《别跟我谈高富帅》,在某电影评论网上的评分仅为2.9分(满分10分)。

  很多时候,投资小成本电影的人是在进行一场赌博,《失恋33天》成功了,几乎如法炮制的《等风来》就没能复制“前辈”的成果;《分手大师》火了,后面一系列拆婚的电影也不一定能占得上风。取材要新颖,内容要充实,在观众口碑能影响影院排片、票房后劲儿的情况下,先赢得一部分的好感非常重要。

  诊脉大片 只重形式忽略内容

  导演陈可辛曾经说过,近几年来,在中国拍电影,如果你筹拍一部亿元以上的电影,融资的难度要远低于筹拍一部两三千万元的电影,因为电影投资者们似乎形成了一种“共识”:只有拍大片才有可能挣到大钱。

  形式的品质在大片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但内容品质就有可能被悄然边缘化、手段化,就像在古典歌剧里,故事成为音乐的工具和附庸。大片,越来越被演绎为建立在高成本基础上的形式的盛宴,而作为电影内核的文学性被一再忽略的结果,让一部部大明星加入制作的电影呈现出一种“精致的粗糙感”。

  大众厌倦了大片,更喜欢小片,因为“小”的实质,是对内容品质的顾及和在意。在没有能力拍出《阿凡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样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的大片的时候,忘掉大片,甚至忘掉大与小,拍一些实在的电影,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大片产量不宜过大

  资本永远逐利,中小成本电影的投资回报率日渐走高,会导致今后更多的投资流向中小影片的制作上。或许业界长期以来都颇为期待的“大片、中片、小片”的纺锤形生态分布正在逐渐成形,这似乎可视为大片式微对中国电影市场产生的积极影响。对一个健康的电影市场而言,应当是以题材、类型丰富的中等成本电影为主体,而处在金字塔尖的高成本、高概念大片,产量不应过大。

  但更进一步地说,国内电影人也应当积极地去拓展大片类型,如国产电影一直缺少的科幻等题材,但所有好作品的前提都是尊重市场,尊重观众。只有这种尊重成为了华语大片的运作常态,才能拍出能与好莱坞那些高概念大片相媲美的产品,华语电影对外输出的愿景也才会有一些可能。

  结语

  无论是大片还是小片,在拼档期、拼成本、拼制作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把电影拍得像某些小成本电影一样有春天,大制作电影在获取好评的同时能取得好的票房成绩。很多时候,观众的要求其实并不高,他们只想安静地观赏一个正常的故事。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