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财涨了吗?明年的财 怎么理?
- 发布时间:2014-12-22 03:29:24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汪敏华
2014年即将过去,在理财市场上,你是斩获颇丰,还是满仓踏空?
2015年渐行渐近,在理财市场上,你该如何捕捉商机,潜伏布局?
记者近日采访了工商银行市分行林甬音和温轶峰两位资深理财师,总结今年的理财热点,思考明年的理财策略。
2014:
轮番风光过
林甬音认为,2014年的理财市场可以这样总结:投资渠道多且杂,理财产品依然稳健,股票型基金表现出色。
理财产品:收益渐下滑
银行理财产品一直都是香饽饽,超过半数的客户会首选银行理财产品,其吸引客户的最大利器便是稳健的收益。然而,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和市场资金面的波动关系十分密切,在即将过去的2014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发行量和募集规模都渐渐开始呈现下滑的趋势。
据统计,第一季度商业银行共发行1.5万款理财产品,规模17.89万亿元,平均收益率为5.76%。二季度商业银行共发行1.7万款,规模10.07万亿元,平均收益率5.33%。三季度商业银行共发行1.78万款理财产品,规模11.14万亿元,平均收益率为5.17%。而在即将结束的第四季度,理财产品发行量和规模都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收益率也预期在5.15%左右浮动。
相较于去年同期,6月底和年底超6%收益的理财产品都未能成功复制。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今年以来市场的资金面整体相对较为宽松。央行在今年也相继实行了降准、降息,使得市场资金流动性相对于去年宽裕甚多。但显然,央行认为如此基本面尚且不足,在央行发布的236号文中,要求商业银行月末存款的偏离度不得超过3%的一条规定中,银行存款“冲时点”的惯例被击破。如此,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开始下滑,放眼明年,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可能将保持下行趋势。
同时,理财产品开始转型。银监会的35号文的下发,重申了理财产品销售时不得有“保本保收益”的介绍,这也促使银行在2014年开始发行“净值类”、“结构类”的产品以替代。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22家商业银行累计发行858款结构性理财产品,环 比 增 加16.73%,同比增长95%,发行量接近去年同期的两倍。从长远来看,净值型理财产品将是银行理财的一种发展方向。
所谓净值型理财产品,其运作模式与基金类似,没有预期收益率,而是根据产品实际投资运作情况定期在产品开放申购或赎回日公布产品净值,投资盈亏由投资者自负,这是一种打破刚性兑付的产品类型。通常来说,以净值来计算的银行理财产品是比较稳健的产品。由于其净值透明、申赎灵活,净值型理财产品已经受到了不少投资者的热捧。
基金:真正风光过
2014年以来,无论是债券基金,或是投资者曾经最恐慌的股票基金都有着不俗表现。
今年,随着央行正式进入降准、降息通道后,资金面日益宽裕,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逐渐下滑, “债基”这匹黑马顺势爆发,迎来一波慢牛行情,收益远超预期。据统计,2014年前三季度债券基金平均收益达9.58%,其中13只可转债基达到14.37%,建信转债增强 A 更取得了24.31%的收益率,成绩喜人。然而,临近年关,正处牛市的债基却突遭“黑天鹅”袭击,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为此发出 《关于加强企业债券回购风险管理相关措施的通知》,债基市场也在年底面临较大的赎回压力。但同时,基本面依旧利好于债券市场,央行依旧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经济下滑的压力也仍然存在,在所谓“牛”“熊”转换之际,黑天鹅砸出的债基底部,也可能有望成为中长期投资者入市的“黄金坑”。
2014年,沉默许久的A股终于迎来了一波爆发式的行情,股票基金随着A股的强势复苏,净值扶摇直上,多个偏股基金的收益已经达到50%以上,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去年业绩冠军中邮战略新兴产业基金,前三季度收益达68.78%,财通可持续发展主题前三季度收益也达到了51.53%。涨幅超过20%以上的偏股基金更是不胜枚举。股票基金甚至出现近几年极少发生的新发股基几天便售罄的现象。11月,启动发行的新基金数量达到了让人惊愕的40只,创下单月新发基金数量的最高点。
林甬音介绍,分级基金今年也创造了神话,以12月17日为例,当日数据显示信诚中证800金融指数分级 B 收益达10.06%,申万证券行业指数分级 B 收益达8.78%,招商中证全指证券公司B收益达8.58%,同时还有近5个分级基金收益超过5%,收益如此具有诱惑力,让许多投资者奔走相告。但是近期巨大的资金参与溢价套利后,让不少分级基金的 B 类份额无量跌停,最终“无利可套”。
与分级基金的疯涨泄底不同,股基目前虽没有如此大起大落,但也需警惕回调风险。12月9日的一根大阴线,敲响了过热的市场警钟,之后量能的回落也说明了投资者的心态变得更为谨慎。
2014年的基金可谓真正的风光过,盈利诱惑难以抗拒,但是如何把控好犹存的风险却是基金公司的一项任务。
保险:机遇正来临
谈及保险,许多投资者会露出厌恶、鄙夷的表情,过去过多的虚假销售、不诚信行为让保险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一直非常低。然而,近几年随着利率市场、理财市场的日益成熟,保险的功能性也渐渐地被投资者所接受和认可,同时不断出台的监管体系变革,也让这个市场越来越规范化。
对于理财而言,保险同样十分重要,只是理财中的保险与其他的理财工具作用并不完全相同,无论是理财产品亦或是基金股票,投资者往往第一关注的都是回报率、收益率。然而,保险的主要作用却是分散风险,守住投资者的财富。因此,2014年保险业在迎来监管体系变革后,对于投资渠道的放开,利率市场化的利好,优先股试点的驱动下,保险资金的资产结构化处于优化的通道中,保费的迅速增长也就不足为奇了。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保险业实现原保费收入15934.17亿元,同比增长18.62%。但在分散风险的情况下还能得到一定回报率,对于投资者也是有相当吸引力的。
2014年,由于利率市场化的继续推行、保险定价利率的改革,都让保险的负债成本持续上升。对于这种挑战,保险业不仅要进行渠道升级,更好地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要通过产品创新,服务革新,资产优化去更好地适应市场。
2014年的银保市场也成为投资较为保守的客户中长期投资的一大选择。短期理财产品在央行进入降准降息通道后,利率一再下行,较为保守的投资者对于股基、债基的风险望而却步,似乎没有更好的投资去向,因此,买入中长期的银保产品,成为客户的另一项理财选择,客户希望能够通过中长期产品的选择,以较低的投资风险取代收益日渐下行的银行理财产品。
2015:
踏准三基石
所有的个人投资者对待自己的财富都应该有一个共性的要求:风险最小化的基础上实现收益最大化。2015年,要想理财喜洋洋,温轶峰认为:我们不可能人人成为股神,投资市场也永远不缺“早知道”,丰富的投资品种、稳健的投资心态以及严格的自我风险管理,永远是投资理财成功的三大基石。
看清大势不茫然
赶着马年的尾巴,股市终于迎来了久违的阳光,沪指重回3000点上方。随着央行重启降息闸门,股市不断飘红,一切似乎都预示着羊年又将迎来投资的黄金期。果真如此吗?
从政策面上看,在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强调2015年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宏观要稳”这让人想到明年中国经济很可能会继续进行结构调整,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的同时下行压力也将更进一步的显现。但是从“微观要活”这一点来看,明年不乏一些小范围的、具有针对性的刺激性政策会不断出台,支撑一部分受惠产业的发展。
外部市场对中国经济的看法也是共性中带有分歧,但是对A股市场大家又不约而同地觉得有机会。或许高盛投资报告中的一句话最能给我们个人投资者以启示,“整体市场可能会对央行降息和进一步宽松预期做出积极反应,但我们的策略集中在一些特定主题,比如改革受益板块、‘新中国’ 板块以及部分A股个股。”
以上这些宏观方面的信息都说明:明年中国经济将继续在矛盾中前行,而国内的投资市场也将迎来新的波涛汹涌的一年,机会与风险是永远的伴侣。温轶峰说,这几天股市里有一句“满仓踏空”的话正广为流传,虽然两市指数不断再创“新”高,但不是所有股民们的脸上都是笑容。先是权重股持续领涨,但由于12月9日的一次重挫使得很多人对权重股高位望而却步; 再看中小盘与创业板,整体走势跟不上大盘不说,题材轮动过于迅速让人摸不着头脑。无怪乎一些资深股民都在感叹这波行情实在是看不懂做不来。
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在2015年应该如何让我们的个人财富跟国家的经济大环境一样稳中有升?
扎稳基础,配置低风险资产
扎实的基础是成功投资的一半。温轶峰说,所谓基础,其实就是指我们资产配置中的低风险资产。没有一种资产是完全无风险的,我们只能通过接受一些限定条件从而获得一些相对低风险的产品,譬如说我们接受国家或大型金融机构的信誉保证,从而获得储蓄、债券这类近似无风险产品,又譬如我们牺牲流动性,从而获得了银行理财这种相对低风险的产品。
在低风险产品市场,过去一直是银行储蓄存款、国债、银行理财产品和货币基金占据主导地位,不过近年来随着各家基金和电商争相推出的各类“宝”理财,以其低风险、低门槛、高收益、高灵活性的特点而受投资者青睐与追捧。其实低风险理财名目虽多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只要做到了解货币市场的平均收益水平、明确产品收益与产品的存续时间、风险是成正比的、针对家庭日常支出和风险防备所需做好长短结合的资金配置计划等三个方面,就能为自己挑选到风险适度同时又能满足自己资金周转和收益需求的基础产品了。
温轶峰认为,既然是基础的低风险理财,就一定要占我们个人资产的大头,而且年龄越大比重一定要越大。
抛弃成见,新旧产品大不同
不要因为过去的创伤而抛弃一些好的投资方法。以基金为例,经历过数年基金熊市的投资者们,很多人现今依然是心有余悸,严重的可能闻“基”色变。但是证券和债券等二级市场又都是机构投资占大头,所以对我们很多追求一定收益的、特别是年轻的个人投资者来说,基金就成了绕不过去的坎。
其实新老基金已经有很大区别,我们可从三个方面来区分它们的不同,可能会有助于消除一些成见:一、体量。就股票基金而言,相比六七年前动辄百亿的庞然大物,现如今的新发基金真的都是小兄弟了,规模过40亿已经可以说是业绩喜人了。相对较小的规模使得投资与规避风险时更加游刃有余;二、主题。与单只基金规模相比,现在的基金公司都会针对专门的主题或投资策略发行定向基金,这些基金通过针对性的投资方向和纪律性的投资手法,从而在板块轮动中捕捉机会,相比个人投资者更具操作空间。当然前提是你也要不断调整你的基金;三、分层。目前各家公募基金公司都开始针对客户资产情况分层发行产品。一对多、一对一专户、资产管理计划、各类公募基金等分层化的产品,不仅满足了不同资产规模客户的收益要求,同时也能有效规避市场剧烈波动时大户出场让散户买单的情况发生。
从基金的例子可以看出,随着国内各类投资品的不断完善,以前很多在我们眼中高风险的投资品其实已经渐渐成熟,变为一种不错的投资工具。需要提醒的是,在抛弃成见的同时,选择适合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以正规渠道获准发行的产品,是基金投资的首要。
对冲风险:不是机构才需要
前些年股指期货的推出,对冲成为了基金或投资公司热炒的一个非常高大上的概念,久而久之人们就觉得对冲这东西是机构玩的,跟个人投资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温轶峰认为,并非只有机构才需要通过不同的投资产品来对冲风险,个人投资者同样需要。对冲概念用得好,也可以作为我们个人的投资方式的一种。他举了一个简单例子:当我们持有过多的股票类资产时,买些债券产品其实就可以对冲权益市场的风险。
“对冲其实就是一种未雨绸缪的保持适量相对性投资的习惯,可能有人会说我明知股票会跌不全抛了买债券啊,一涨一跌拉平有意思么?但首先我们永远是事后诸葛亮,而且我们又有多少人真的会采取完全对等的相对投资策略呢?我们所做的对冲其实还是着眼于当市场一片大好时,为自己谋划一条安全的退路,而且这条退路在适当的操作下或许还能为我们带来超额的收益岂不美哉?”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