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户口并轨了,利益咋保障(聚焦“户籍制度改革”)

  • 发布时间:2014-12-21 08:46: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 龚金星 王汉超  责任编辑:罗伯特

  11月12日,农业大省河南印发《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取消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分,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城乡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取消两种户口的区分,体现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最当保障的,首推农民利益。河南提出“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时值初冬,记者带着这个话题走访郑州城乡。

  身份转换和享受城市公共服务不必放弃农村的土地

  今年10月,经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11个部门批准,新郑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几乎在户籍改革的同时,这里很多农民正在由村民成为社区居民。

  12月16日,走进新郑市薛店镇常刘社区,绿树掩映小楼。中心广场旁边就是社区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旁边有自助银行,对面配套有小学。这里是新郑最早一批建设的新型社区,如今已住进居民512户。

  进社区之前,常战国就把家里老人的土地流转出去,每年收取租金。入住之后,常战国在社区配建的企业上班,索性把家里土地全流转了。一家6口人,一年土地流转收入1万多元。

  让常家人高兴的,是有了实实在在的房产。常战国说:“俺家分了240平方米房子,就算比镇上房价低,少说也值七八十万元,等手续办完就发正规的产权证。村里已经有人准备把两套房拿出一套来,抵押贷款,入股社区企业拿分红。”

  在孟庄镇潮河新城社区,从旧村搬入新社区,户均得到13万元补偿,每户分两套以上住房,人均居住面积从不到30平方米增加到60平方米。每户预留出10%的面积,合成9000多平方米的商业房作为集体资产,年底分红。

  居民李金亮说:“社区边上配建了市场,如今我放下锄头拿焊枪,月工资差不多4000元,两口子都挣钱,集体分红不占大头。”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有政府投资,也有社会资本参与的基建和公共服务配套,但郑州市强调,建设只有一个主体,那就是农民自己。在哪个社区规划建房、自筹资金建房等事项决策,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引导群众自己决定。

  在这个过程中,郑州提出,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的集体所有权、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新型社区房屋的所有权等“四项权益”必须得到保障。因此,土地流转收入、集体分红收入、房产的抵押或出租都有了切实的基础,加上就近进厂就业的工资,等于给农民收入上了“四保险”。

  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这样阐释:“一个主体四个权益”,核心是不从农村挖土地、不在农民身上打主意,不以农民放弃土地为身份转换和享受城市政策、公共服务的条件,让农民当期得实惠、长远有保障。

  住上公租房,孩子有学上,进城务工人员开始在城里扎根

  除了就地城镇化,河南规划到2020年,将有110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

  户籍改革背后,河南考虑的是公共福利均等化等更深远、也更艰巨的课题。国务院参事马力曾向记者提供过一组她主持调研测算的数据。基本公共服务涵盖就业服务、义务教育、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公共设施共享等方面,农村和城市费用相差约为每人每年3000元,基本福利保障投入城乡差人均32.7万元。

  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算过这笔账,通过就业,一个农业人口真正进到城里,最基本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安居,二是教育。前者是以住房为代表的个人成本,后者是以学校为代表的公共成本。个人和政府对这两项成本的承受程度,最终决定了有序进城的规模。

  刘建伟是一家建材市场的抄表工,22岁时他和妻子离开河南西华农村,来到郑州打工。转眼过了22年。大约一年前,他申请到了公租房,有了安居保障那一刻,他才觉得自己在城里扎住了“根”,心似乎也安顿下来了。

  刘建伟告诉记者,20多年来,他家哪房租低就住哪,城中村月房租加水电1300多元,占了他工资的一半。“几年前,每晚片警敲门查户口,要求办暂住证。感觉为城市干了那么多活,其实城市并不欢迎我。”

  一年多以来,郑州不论是否本地户口,不论收入高低,只要名下没有房产,都可以申请公租房,政府按照不同收入标准,给予不同补贴。对低保户,政府公租房补贴高达97%。郑州承诺,公租房申请审核时间最长3个月,像刘建伟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只需要15天。按照每平方米8元的租金计算,一套近60平方米的住房,月租480元左右。

  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进程中的变化,刘建伟时时感知。比如孩子在城里上学,小学入学还有一些波折,但初中后就和城里小孩是一样的待遇了,公司还给他办了医保,刘建伟说:“在城里,感受不到自己有什么差异,当城里人,老家还有我的地。”

  郑州的进城务工人员已经纳入住房保障体系,有近30万进城务工人员享受到了公租房政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政策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市区中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到学生总数的35%。

  但学校也反映了他们发展中的困惑:教育资源的增长追不上城市扩容。中原区伏牛路小学校长张红丽建议,教育应在省级层面提前规划,令加建学校更有积极性。

  产业为基,就业带动,确保农民利益最终还是靠发展

  确保农民利益,最终还要靠产业和就业。郭庚茂多次提到,城乡一体化的前提是工业化和城镇化,以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只有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创造更多就业,容纳更多农村人口转移和高端要素集聚。

  新郑市把强化产业支撑与促进转移就业有机结合起来,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调整产业布局,有序推进各类产业向园区集中。承接产业辐射,围绕商贸物流、食品烟草、生物医药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目前,新郑市二、三产业占比高达96.5%,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创造就业岗位,确保农民就近就业。新郑提出“一个社区一家企业,一个家庭两人就业”模式,新社区布局要求在临城、临镇、临干线道路、临产业集聚区,两公里内至少有一家规模企业作为产业支撑。由乡镇牵头,以社区为单位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为每个家庭创造两个就业岗位。

  新郑市委书记王广国说,“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强调产城互动,这说明确保农民利益的最终途径还是靠发展。这几年我们基本上把全部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都用于发展产业。有人说新郑这账算的不聪明,腾出土地多搞房地产,短期就见效,发展产业成本多高、周期多长?但是没有产业支撑,就没有人气聚集。产城互动,必然要跳出过去土地财政的窠臼,从长远发展着眼,在地方的持续健康发展中让农民真正得到城镇化的实惠。”

  《 人民日报 》( 2014年12月21日11 版)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