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大豆里的循环经济
- 发布时间:2014-12-19 15:31:52 来源:新民晚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张钰芸
一颗小小的大豆,在一座座工厂里辗转加工,除了榨出大豆油,蛋白、豆皮等也一个不少,上一道工序的副产品都能成为下一道工序的原料,最终被“吃干榨尽”,可生产出两百余种产品。
这颗大豆的华丽转身,得益于益海嘉里集团的母公司丰益国际旗下的全球研发中心。在这座中国最大、最先进的粮油生产研发基地,通过研发和创新,大豆、水稻和花生等一系列粮油原料,逐渐形成一套套独立的循环经济模式,不仅提高了农民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还通过变废为宝,提高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让传统的粮油行业焕发出更多活力。
技术创新将原料“吃干榨尽”
走进位于上海高东开发区的丰益全球研发中心,就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油脂香味。尽管在益海嘉里上海企业群中,这幢灰色小楼有些不起眼,但却是集团创新发展的智库。丰益全球研发中心总经理徐学兵教授介绍,研发中心目前的重点工作就是研究以绿色加工方式为主的粮油循环经济模式。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多、产量最大的省份,所产大豆蛋白含量高,但最近几年,国产大豆陷于“减产、低价值”等困局,行业无法实现突破。为此丰益全球研发中心加大研发力度,深入发掘产业链纵向延伸,不仅可将大豆通过压榨、精炼成精制油,还利用大豆压榨的副产品开发出了具有高附加值的蛋白类等相关产品。
仅以益海嘉里在河北秦皇岛的大豆深加工基地为例,大豆压榨后,油脂当中的副产品经过加工制作出大豆卵磷脂,用在中和过程中所产生的皂角做酸化油,进一步加工成生物柴油或作为油脂化工的原料;脱脂后的豆粕用来加工烘焙豆粉、食用豆粉、大豆浓缩蛋白、大豆分离蛋白、大豆组织蛋白、水解蛋白等高附加值的蛋白类产品。
而在制作分离蛋白过程中所产生的蛋白废水,经过厌氧发酵处理后每年可产数量可观的沼汽,可用于生产大量蒸汽供给生产使用,从而相当于每年节约上千吨的标准煤。发酵处理之后的废水再经过处理后可以达到RO水的标准,可以重新作为生产用水,实现循环利用。
这还没有结束。油脂在脱色过程中会添加白土,过滤出来的废白土中会含有25-30%的油,通过挤压可以压榨出一半以上的废油用于油脂化工行业,每年可回收近1000吨废油,剩下的废土可以掺入到煤炭中燃烧,相当于2000吨的标准煤。
在益海嘉里“大豆循环经济模式”下,从一颗大豆提炼成食用油,到各类副产品综合利用,最终可以产生出两百余种产品。一次次的蜕变和转身,实现了一颗大豆最大的价值,堪称“吃干榨尽”的模板。
这一条长长的产业链也被照搬到了稻谷、花生等产品里。
徐学兵告诉记者,从种植、储藏、加工到包装,直至送抵消费者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文章可做,其中尤以加工环节内涵丰富。“过去我们每天要扔掉上百吨的稻壳,后来经过摸索和实验,成功地实现了稻壳燃烧发电创新技术,光是将电并入国家电网,就能创收不少。烧出来的稻壳灰更有用,从里面提取出活性炭和白炭黑,白炭黑出售给美国轮胎公司,这是能够增加轮胎摩擦力的绿色可持续材料。”
说完了稻壳还有大米,在一粒粒大米变得洁白透亮前,还要精心磨去黄糠和白糠,这可是好东西。黄糠里有纤维、蛋白和稻米油,稻米油富含谷维素、植物甾醇和维生素E,是非常健康的食用油。白糠则能作为配料直接添加到冰淇淋、饼干等食品中。
在研发科技人员的手里,花生衣、花生壳也全都不能扔。“这里面都是纤维,可以制作成厨房用具、压缩板,水解后还能变成酒精。”
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数据库
去年,国内多个省份出产的大米被检出镉超标,“镉大米”让老百姓担忧。今年,台湾地区又频发“黑心油”事件。作为占据中国粮油市场领导地位的企业,丰益全球研发中心在食品安全上有何建树?
徐学兵告诉记者,研发中心下属的营养与安全中心已经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数据库,以信息技术手段跟踪记录国内外食品安全动态。“数据库主要包括几方面的内容,一是收集国际上最新的、过去未了解的污染物信息和国内农药的发展情况。二是收集国内外各个区域粮油原料的样本,在研发中心进行分析,储备数据,常年跟踪。通过数据对比,判断其品质是否发生变化,特别要关注可能出现的污染物。一旦出现异常指标,就要对集团采购部门发出预警,避免采购当地原料。”
他表示,研发中心的另一大任务就是及早发现现行法规之外的潜在风险,并做到未雨绸缪。“前两年反式脂肪酸在食用油行业掀起风暴,但我们早在2010年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对所有工厂进行了排查,对发现生产的食用油反式脂肪酸含量达不到国际标准的个别生产线,即便稍高于欧洲标准,立刻开始调整,在国家关注到这个问题前就解决了。”
他表示,目前数据库的收集重点仍集中在粮油原料和产品上,今后将向两头延伸,往前深入农业领域,例如土壤、水质及大气污染等情况,往后关注消费者健康,对使用不同粮油产品的消费者身体状况进行跟踪和研究。
在他看来,研发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传统工艺的技术改良为主,通过品质强化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第二阶段是绿色加工方式,产品多元化发展,国内少数大型企业在做,益海嘉里就是其中之一。第三阶段则是消费模式创新,,社会在不断发展,要能预测10年后家庭生活的变化,判定出10年后粮油产品的发展趋势,并提前做好规划。目前丰益全球研发中心正在尝试第三阶段。
徐学兵说,“未来5年,消费者可能需要个性化的油品,比方说适合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食用油,适合婴幼儿、儿童、青年、老年等不同年龄阶段的食用油。未来10年,家庭厨房可能会变小,方便类食品占据主流。我们甚至想象,今后可以像饮用水一样,在小区门口放个自动化机器,就能购买任意品种、任意数量的油品。”
企业应挖掘出更多创新能力
从1991年推出中国第一个小包装食用油产品“金龙鱼”,益海嘉里在中国耕耘了20多年,与其他外资公司只是在中国设立区域性的研发中心不同,益海嘉里直接将全球研发中心设在了中国,这也是目前全球前四大粮油企业中惟一的一个。
这座投资8亿元于2009年底成立的全球研发中心,设有粮油技术与产品研发、新产品及技术咨询、产品技术服务、科技合作与交流、粮油食品专业人才培育等5个“中心”,对全球粮油行业发展共同关注的生物技术、食品安全、食品营养与健康、农副产品综合利用、生物质新能源新技术等几大技术领域进行研究。
“丰益国际集团40%到50%的业务在中国,今后中国更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粮油产品贸易国和消费国,考虑到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无论是人才资源、总部经济还是国际辐射力都处于先进水平,我们在已有7家工厂的基础上,又将全球研发中心设立在此。”
徐学兵说:“过去贸易和经营创新是集团运营的主动力,研发人员分散在各地工厂内,但在食品安全管理、知识产权、潜在市场预测等方面不能满足需求。所以5年前,在已有研究机构的基础上,我们将科学家集中在上海成立全球研发中心,从刚开始的30多人增长到近300人,10层高的研发大楼也将在2015年年初启用。”
而他在成为丰益全球研发中心总经理前,曾为丹麦奥胡斯大学研究食品生物技术的教授。他告诉记者,研发中心的核心人员都有国际背景,其中董事长蔡南海就是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教授,包括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外籍人员在内,团队内约15%的研究人员拥有博士学历,拥有硕士学历以上的则占到85%。目前平均每年申请发明专利50到70项。
“在国外,80%的科技创新来自于企业,但在中国,大量专利都在大学里完成,企业的创新能力没有被挖掘出来。”徐学兵认为,无论是从产业发展,还是新技术应用上,企业都应该成为创新的主动力,关键是在内部形成创新文化,用机制激励出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过去粮油行业分散,小企业没有研发能力,但随着行业整合,一批有能力的大中型企业在成长,当年‘短平快’的发展模式必然不能满足需求,只有以科技为导向的企业才能获得长远成功。”
【高管建言】
丰益全球研发中心总经理徐学兵:
2009年我们在上海建立全球研发中心,创办过程中体会最深的就是人才需求。上海要成为科技创新的中心,重中之重就是人才。无论是管理层还是研发主体,只有有了人才,才能健康运行。
引进人才靠什么?高薪还不足够。这些高端科技人才的最大诉求是平台,只有给予他们优良的研究环境,支持他们的研究,才能真正把人留下。上海在一些支持体系上需要改善,对于拿着外国护照的人才来说,无论是创新平台建设,兼容不同国家的文化,还是孩子的入学问题都需要解决。
此外,建议更多的开放式创新。很多大的课题或者项目,很难依靠一个团队、一家高校做出大创新,我认为共享性和合作性非常重要,通过合作来取得成果,应该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界的共识。
举个例说,我在丹麦奥胡斯大学工作时就曾参与美国的重大项目研究,丰益全球研发中心也和全国的几十座高校有合作。中国的研究机构应该放弃面面俱到的研究方式,转而主攻一个方向,然后通过强强联合达到重大创新。另一方面,这种开放、共享的精神也可以用在研究设施上。中国很多高校或者研发机构购买了非常先进而且昂贵的仪器,但使用率却不高,如果可以开放给其他机构共享,对于加强交流和提高研发能力肯定有帮助。
创新需要坚持。中国人创新能力很强,但目前我们的创新还集中在模仿性上,真正突破性的、原创性的创新少一点。如何突破这一困局?我认为关键在于量变引发质变。如果没有足够的积累,很难一下子达到质变。因此,无论是企业的研发中心,还是高校等其他研究机构,都应该增强内部创新文化,建立鼓励创新的机制。比方说在管理上加以提高,完善提升项目评审机制、奖励机制等,鼓励科技人才不断积累,最终形成良性运转的创新文化。
【记者手记】
在走进丰益全球研发中心之前,也许你很难想到一瓶食用油、一袋大米的背后,会有这么多的研发人员,从种植、采购、加工、储藏等多个环节,确保产品的食用安全以及生产方式的绿色环保。
将初级的、传统的粮油行业,改造成以精深加工产品为主,“吃干榨尽”所有原材料的现代工业,研发和创新功不可没。高大上的研发中心这一次不是在汽车公司,也不是在医药企业,而是在关系国计民生的粮油工厂中,用技术创新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吃得营养,吃得绿色,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这天采访结束后,恰好是下班时,脱下白大褂的研发人员一拨拨走出,乘上通勤班车回到住地。目力所及之处,几乎都是年轻人。更可贵的是,在丰益全球研发中心,85%以上的研发人员拥有硕士以上学历,核心人员更全部拥有国际背景。
汇聚全球智慧,是研发中心应有之义,也是城市发展的一大幸事。对于上海来说,这样的“科技投资”多多益善,不仅高校里要有,企业里也应该有。一大批科学带头人、高新科技人才的引入,将诞生大量的新产品、新技术,使得上海成为人才高地的同时,更将是创新创造的高地。
“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不是嘴上说说的事。只有这样的研发中心多了,才有希望。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