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9日 星期天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为未来发展种下“金苹果”

  • 发布时间:2014-12-19 15:31:51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叶薇

  前不久,宝钢中央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张忠铧与十几年未见的老同学在上海匆匆一聚。别后,收到短信,赞叹他不仅保持了原来的利落,更增添了安静、从容、自信气质,充满了励志向上精神。

  在同学眼里,一直奋斗在钢铁技术研发一线的张忠铧,获得了国家、上海市以及行业内的诸多大奖,是传奇人物。而在他自己眼里,所谓励志,只是在宝钢搭建的创新大舞台上坚定不移地走了下去。

  张忠铧所在的宝钢中央研究院,已经诞生了数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发明奖等重量级奖项,在硅钢、汽车板、油井管等多个领域屡斩殊荣。在钢铁这样一个传统工业领域,在市场形势低迷的当下,宝钢靠什么逆袭?

  一心搞科研其他都不用操心

  张忠铧1998年博士毕业就到了宝钢中央研究院,从事石油管相关产品和技术的研发,一呆就是16年。

  “当时,我试探性提出能否把抗腐蚀油井管作为一个研究项目,没想到迅速得到中央研究院的批复。”他回忆说,工作第一年,他到沙漠油田走访了2个多月,提出了“3Cr抗腐蚀油套管预研究”项目。

  对中央研究院来说,他的想法正中要害——二氧化碳和硫化氢腐蚀是世界石油天然气工业中普遍存在的腐蚀类型,也是困扰中国油气工业发展的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如何同时满足用户对油套管“抗腐蚀”和“经济性”的双重要求,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按当时规定,产品开发类项目研究待遇更高。但这个项目,从前期调研开始就享受同等产品开发的待遇。资金、人员等各项资源,一个都不缺。”

  在宝钢的创新平台中,研发人员可以“甩开膀子”,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可以说,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只要有想法就行!”张忠铧说,宝钢为研发人员创造的外部条件很齐全。“硬件上说,宝钢可以说是国内搞材料研发手段最全的单位之一,有想法都有载体去不断试验;软件上说,我们的氛围也比较宽松,做试验难免有失败,有时一次失败甚至要付百万元的学费,但如果大方向确定的话,我们就不怕,收入待遇也不会受影响。”

  在宝钢的沃土上,好种子落地就能发芽。2006年,由张忠铧主持的科研团队经过艰苦摸索攻关,终于在国际上首次成功研发3Cr系列抗腐蚀油套管,不仅成功解决了中等腐蚀环境油气田油套管腐蚀的问题,而且从整体上带动了中国抗腐蚀管的研究和制造水平提升。目前,这一系列产品已成功用于国内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所属多个主力大油田并出口东南亚、中亚及南美等地区,3年来为宝钢创造效益超过3.9亿元。研究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守住寂寞十年摘取“明珠”

  与张忠铧的健谈不同,中央研究院硅钢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李国保显得有些口拙。他似乎很犯难,怎么才能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自己钟爱的取向硅钢研发。“还是到我们实验室先看看吧。”

  让记者吃惊的是,实验室竟和办公室紧紧挨在一起。“出了办公室就是实验室,我们讨论数据、看现场,随时随地。”

  记者随李国保走进实验室。“这台装备是做脱碳退火试验的,这台是做我们的核心工艺,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装备。”李国保介绍,取向硅钢被誉为“钢铁生产皇冠上的明珠”。当初,三峡水超高压变压器所需的取向硅钢,全部依赖进口,供应商闻讯立刻每吨涨价1000美元。“不自主研发,永远被卡脖子。当初研发真的难,这个实验室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自己琢磨出来的。”

  难在哪里?比如,有个环节是要向钢板里“渗氮”,通过特殊装置通氨气进入热处理炉,分解出氮原子,再作用到钢板里,形成一种微小的夹杂物。钢板的“细胞”也就是晶粒有不同的方向,而只有一种叫高斯方向的晶粒长大,才能做出取向硅钢。怎么让夹杂物帮助晶粒往同一个方向长?“必须一个参数一个参数地调整模拟,每个工序都要做几十轮的转换试验,几个月才能摸索出控制规律。”

  说到这里,李国保终于想出一个比喻。“高斯方向的晶粒就好比种子,夹杂物是肥料。怎么配出肥料?要有多少肥料?要在控制最好的时候,种子才能长出来。有时候两三个月一炉合格的钢都做不出来。”

  无数的试验、分析、检测,无数不眠之夜,攻关期实验室经常通宵达旦,灯火通明。记者在硅钢研究所的照片墙上看到了10年前的李国保,再对比现在,良久不言。“我老了很多吧?但是,我的心和头脑还很年轻。”老李憨憨地笑。“宝钢的舞台很大,我们搞技术的干得踏实。在中央研究院这个平台做什么都是一路绿灯。”老李记得有一次引进一个装备,投资巨大,但审批流程特别快。“当时凡是涉及硅钢的项目都是加急特批的。我们看准了方向,就要走下去,哪怕这条路非常孤独和寂寞。”

  2014年,宝钢历经十余年研制的“低温高磁感取向硅钢制造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产品成功用于三峡地下电站、溪洛渡、国家电网及南方电网等输电工程。

  啃下“金苹果”产销研一起上

  张忠铧、李国保分属不同研究所,他们除了都是中央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外,还有同一个身份,宝钢“金苹果”核心团队成员。

  在宝钢中央研究院张丕军院长看来,“金苹果”计划培育“能够漫步国际舞台的科技领军人才”,不仅是通过机制创新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更赋予他们在本领域技术策划、实施和重大技术决策的使命。“‘金苹果’研究的不仅是项目,更是要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跨部门岗位交流、驻海外进行技术跟踪和用户服务、学术交流、研修培训等,“金苹果”们有广阔的空间去施展才干。同时,给负责人放权,研发项目做什么、不做什么,“领军人物”就是拍板者,管理部门变成服务者,帮助研发者找资源、做协调,让创新团队无后顾之忧。

  汽车用钢研究所所长蒋浩民对此深有体会。过去的研究是一个个项目,各顾各的。“金苹果”计划是以一个领域为研究方向。他所在汽车板团队6个核心小组成员中,产品研发2人、用户使用研究2人、还有1人是市场销售方面专家、1人是制造方面专家。销售专家带来的市场需求和对产品反馈信息,制造方面专家带来生产上碰到的问题,他们和科研人员在一起,组成产销研紧密结合的研发体系。“为了快速试制新产品,需要进行一定批量的试制,这个决策有时甚至不需要请示管理者,我们技术团队就能做专业决策。”

  过去的研发团队跟着项目走,一个项目研发做完,现场投产,团队随之解散;如今,他成了宝钢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创新不再为单个项目所限,而是不走到汽车板领域的世界前沿,团队永不解散。

  张丕军介绍,以往年度考核时,考量研发人员需要“算效益、算贡献”,现在却是“看进展、看未来”:像汽车板这样的“金苹果”团队,公司定下三年发展目标,每年考评目标进度,哪怕重大创新暂时带不来一分钱利润,也会着眼未来,给予激励。

  另一方面,如果研发取得成果,除了基本工资奖金外,还有“贡献累计金+利润当年分享”的激励制度。

  在“金苹果”创新机制的引领下,汽车板团队在世界上率先开展第三代先进高强钢的实验室研究和大生产试制,成为世界首家试制出样件的钢厂。宝钢人给这种新材料起了个中文名字“淬火延性钢”。这是第一个以中文命名的高强钢。

  【高管建言】

  宝钢中央研究院院长张丕军:

  研发有四个基本问题。一是干什么,即选题和方向;二是谁来干,即人才队伍建设;三是用什么干,即研发手段建设;四是创新氛围的营造,也就是机制体制建设。

  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需求驱动。市场和用户是创新的来源,我们的创新永远瞄准用户未来的发展方向,再通过产销研技术创新体系将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

  从宝钢的实践来说,研发是一个体系,需要很多配套工程。比如,无论是硅钢、油井管还是汽车板的研发,物理、化学、力学、焊接、腐蚀等共性的技术团队,都在研究院这个平台上,这样研发团队就可以集中精力去攻破核心环节。就比如,主刀医生很重要,但没有护士、麻醉师、化验师等人员与条件配套,再高明的医生也无能为力。

  同理,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多在研发的公共保障上下功夫。任何一家科研单位的力量都是有限的,要想在一个单位里把所有的研发手段、能力都配齐,不可能也没必要。

  有句老话说得好,“种好梧桐树,不愁招不来金凤凰”。上海应该建好研发服务的公共平台,打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链,把各种各样的服务做好,研发的资源和人才就会有集聚效应。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