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11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陈四清:开启人民币国际化新格局

  • 发布时间:2014-12-16 16:49:54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2009年7月,以中国人民银行与相关部委联合发布《跨境贸易人民币试点管理办法》为标志,人民币国际化的大幕正式开启。试点五周年来,经常账户的人民币输出推升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贸易结算+离岸市场”的发展主线逐步成型,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不少具有标志意义的重要进展。

  在当前推进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合作背景下,资本账户输出人民币的前景正变得愈加清晰,“企业‘走出去’+人民币资本输出”可能成为人民币国际化深入推进的新主线,下一个五年,人民币国际化将进入两条主线交替推进的发展新格局。

  经常项目的跨境人民币收付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人民币国际化历程起始于经常账户项下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发展于经常账户项下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收益和各种转移收付活动中人民币使用比例的不断提高,收效于经常账户下人民币资金持续净流出推动离岸市场不断扩容。五年来,“贸易结算+离岸市场”的发展模式逐步成型,人民币国际化取得显著成效。

  缇辰崴闶褂盟平明显提升。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的使用规模迅速扩大,2014年1~9月,全国累计办理经常项目下跨境人民币结算4.82万亿元,已超过2013年全年业务量,是2010年业务量的近10倍;同期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在海关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提升到15.6%,人民币已成为中国对外经贸往来中使用的第二大结算货币。

  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人民币在“出、转、回”的跨境循环过程中向境外净输出资金,2014年1~9月,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净输出破万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境外人民币资产规模不断扩容。中国银行跨境人民币指数(CRI)8月份数据显示,当前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存款总量已超过2.54万亿元,中国香港、新加坡、伦敦等覆盖欧亚地区的多个离岸人民币市场稳步发展,促进了人民币在境外的流转和使用,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七大支付结算货币和第九大外汇交易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2014年以来中国银行发布的各期人民币国际化指数显示,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的使用活跃度较2011年提升了一倍多;人民币在离岸金融市场上的规模也比2011年提升了两倍多,人民币在境外存贷款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权益投资市场以及外汇储备等方面的存量规模和使用份额明显提升,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接纳。

  深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仍面临不少艰巨的任务

  “贸易结算+离岸市场”发展模式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良好开局,但是深入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仍面临艰巨任务。

  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使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国外贸进出口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从2011年的6.6%提升至15.6%,增长明显。但应注意的是,与其他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货币相比,首先这一比例的绝对水平并不高,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其次,这一比例也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外贸进出口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实际水平。由于中国内地与香港之间的跨境人民币往来在整体跨境人民币结算中的比例高达53%,事实上,与香港以外地区贸易往来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要明显低于15.6%,全方位提升人民币跨境流通使用仍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人民币国际化三阶段中的区域化有待进一步夯实做强。区域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环。欧元国际化的成功,在较大程度上得益于区域化的成功。欧元在欧盟以及部分北非及地中海国家较高的使用水平,为欧元国际化奠定了较为牢固的基础。相比之下,虽然近几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在远离中国的欧洲、澳洲甚至非洲地区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在中国周边地区,如韩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人民币的结算使用水平还不高。做实区域化,须着力于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扎牢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基础。

  人民币资金输出的渠道和模式亟待进一步拓宽。我国目前人民币跨境收支的特点是经常账户人民币收支为逆差,资本账户人民币跨境收支为顺差。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初期,经常项下的逆差是向境外市场输出人民币资金的重要通道,但随着人民币跨境使用涵盖的国家越来越广泛,经常账户的人民币跨境收支状况将逐渐与我国整体跨境收支状况趋同,最终有可能呈现收大于支、总体顺差的局面。这意味着未来经常账户输出人民币资金的能力有可能随着人民币跨境使用水平的提升而逐步下降。在离岸人民币市场总体规模有限的情况下,有必要未雨绸缪,摸索新的人民币资金输出模式,在经常账户人民币资金净输出可能减少的情况下,接力承担起输出人民币资金的职能。

  人民币与境外实体经济的融合程度还需大力提升。深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市场基础,需要培育和增强以人民币资金引导资源要素的跨境流动、参与境外实体经济循环的能力。从目前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人民币参与境外实体经济循环的能力还显不足。

  首先,以离岸人民币债券资金的运用为例,在2014年上半年约1600亿元的人民币债券发行额及约4400亿元的人民币债券余额中,中资企业的发行额和余额占比均超过7成,这些资金通过不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往往会回流境内市场,参与境外实体经济循环的人民币资金规模较为有限。其次,从离岸人民币市场自身结构来看,离岸人民币存款的发展较为突出,存量已超2.5万亿元;而贷款的发展相对滞后,保守估计其总体规模不足万亿元,其中,境内银行为“走出去”企业各类境外投资合作项目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尚不足400亿元,说明人民币为境外实体经济担当融资货币的职能还有待增强。

  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现状与人民币在境外实体经济的运用具有表里关系。目前存在的不足,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民币与境外实体经济结合尚不够紧密的现实。推及人民币国际化,还需要从强化离岸人民币市场对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能力入手,大力扶持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繁荣,促使人民币更深入地融入境外实体经济和生活。

  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输出将为人民币国际化增添新动力

  2006~2013年,我国对外投资的年均增速达23%,明显高于外商直接投资9%的年均增速。2013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上升至902亿美元,与当年吸收外资金额1176亿美元相比,差距缩小为200多亿美元,如果保持上述增速水平,201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即可超过外商直接投资,届时对外直接投资有可能成为净输出人民币的重要渠道,“企业‘走出去’+人民币资本输出”可能成为引领人民币国际化深化发展的新主线。

  第一,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有助于提升人民币的计价结算职能。不少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对所使用货币的计价结算职能有重要支持作用。为对冲汇率风险,对外直接投资项目往往会带来以投资货币计价的销售收入,这将直接提升该货币在贸易计价结算中的使用水平。

  此外,直接投资还对全球供应链的计价结算有着重要影响。中国银行在2014年对境内外3100多家公司企业进行人民币跨境使用状况调查中发现,由于上下游客户均采用外币报价,不少企业进出口中面临货币错配的顾虑,而未能实现人民币计价结算。这也是人民币计价难以进入全球供应链计价环节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调查结果说明,想要掌握人民币计价结算的主动权,需要构建以中国企业为核心的全球供应链条,中国企业“走出去”并参与全球资源采购、中间商品分包到最终商品销售的完整供应链,是必然选择。在此过程中,推动企业带资“走出去”,依靠对外投资输出人民币资本,并通过投资项目的销售收入实现人民币回流,有助于从微观层面夯实人民币计价结算职能的基础。

  第二,对外直接投资输出人民币有助于推动人民币货币区的形成。人民币货币区,是指进出口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较高、其货币与人民币汇率挂钩态势较为明显、人民币承担“锚货币”角色的区域。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一国货币要成为所在区域的锚货币,除要求该国经济规模和贸易份额达到一定体量、金融市场发达、币值基本稳定等之外,所在区域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流动较为自由,经贸投资联系紧密,发展趋向协同也是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

  人民币具有成为区域锚货币的条件。中国与周边经济体,如东盟国家的经济和贸易往来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能够为周边国家提供巨大市场,但亚洲区域内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企业积极“走出去”,参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建设,促进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正是从产业层面提升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发展的协同性,对于人民币货币区的逐步形成具有基础性的推动作用。

  第三,直接投资输出人民币有助于优化人民币跨境循环模式。一国货币国际地位的巩固和提升,往往伴随着持续的经常账户顺差和对外净资本输出的历程。美国的经常账户顺差和对外净资本输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一期间也是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不断巩固的重要时期。马克的国际化同样伴随着德国从1971年开始的长期经常账户顺差和对外净投资。

  以对外直接投资输出人民币,以经常账户回流人民币,可避免“特里芬难题”带来的困扰,这对于货币国际化推进初期,亟须进一步提升国际支付地位的人民币而言,无疑是更加可行的选择。

  第四,直接投资输出人民币有助于激发境外实体经济的人民币需求。根据中国银行跨境人民币指数计算模型测算,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活跃度相当于美元的六分之一、欧元的四分之一、英镑的三分之一、日元的二分之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6136亿美元(截至2013年末),相当于美国对外投资存量的十分之一,英国、德国、法国等国的三分之一,日本的三分之二。

  货币跨境使用活跃度的差距与这些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的差距大体上较为匹配,这可能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即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奠定了境外实体经济对该国货币需求的基础,从而进一步支撑该国货币跨境使用的活跃程度。

  同时这也说明,以境外直接投资项目为载体是打开人民币资金进入境外实体经济循环通道的重要手段,随着境外实体经济对人民币资金需求的逐步培育和扩大,离岸人民币市场引导境外资源配置功能也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形成与境外实体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有效推动人民币境外使用水平的提高。

  扩大直接投资的人民币输出,开启人民币国际化新格局

  通过直接投资输出人民币资金,需要以跨境投资能力和全球化经营水平为基础,这需要从企业自身、经济合作氛围和金融合作环境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打造以人民币计价的全球供应链。一是推进人民币在能源和大宗商品的计价和使用,通过对能源资源类企业的投资或参股、“走出去”资源开发等,使人民币成为计量能源和大宗商品生产成本的价值尺度,在供应链的源头为人民币成为计价货币打下基础;二是提升企业的跨国经营水平,通过积极“走出去”,增强中国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引导和利用各种生产要素、组织生产分工的能力,逐步扩大人民币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定价话语权;三是要推进技术升级和进步,增加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向供应链的高端迁移,逐步提升在全球供应链的主导地位,提升人民币在全球供应链的定价主动权。

  加强经济合作,为人民币“走出去”创造合作共赢环境。推进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代表的国际经济合作,使惠及相关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合作成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有效载体。一是将人民币嵌入东盟、中亚等国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人民币项目贷款、银团贷款等方式为这些国家改善基础设施提供融资,在促进中国与东盟、中亚等国家互联互通的进程中,打造境外“人民币走廊”;二是以人民币“直接投资+对外援助”形式加强与非洲经贸合作,使人民币走进非洲成为促进非洲经济开发建设的重要机遇;三是以“直接投资+金融投资”推动人民币进入欧美国家,借鉴和吸收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推进国内产业升级;以促进实体经济稳定、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良好的离岸金融市场环境为目的,不失时机地参与欧美国际金融市场,逐步扩大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使用份额。

  加强金融合作,为企业“走出去”和资本输出提供切实保障。一是积极推进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经营步伐,强化与国外银行业在人民币支付清算、资金拆放、报价做市等方面的业务合作,为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资本输出提供更加完善的配套银行服务。二是积极推进以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为代表的区域金融合作,为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资本输出提供可靠的金融组织保障。三是继续扩大在央行层面的货币互换合作,使人民币在补充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参与国际贸易融资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以人民币“走出去”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保障。

  总体而言,五年来人民币国际化成就斐然,未来发展也同样任重道远,需要在企业层面、金融合作层面以及国家经济合作层面开展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看,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其作用类似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播种机、宣传队和宣言书,一旦企业“走出去”有效带动人民币“走出去”并形成自发的良性循环,人民币国际化将开启崭新格局。■陈四清作者系中国银行行长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