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民族村寨的迷藏如何绽放

  • 发布时间:2014-11-25 00:32:43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贵州省有17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77%,设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216个民族乡,据不完全统计,50户以上的民族村寨共有1万余个。

  今天,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这一现实宿命已经将少数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宿体——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生命逼迫到了虚弱的一个困境中。如何保护和使之健康发展已经被提上了紧迫的日程。

  深山中的秘藏

  晨曦初展的时分,记者来到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榕江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利侗寨。此时,这个距县城北23公里,全村308户1319人的小寨子似乎还没有完全地从四周青山和古楠木林升成的藏青雾霭中舒展开自己的身躯。

  大利侗寨无疑是深山中秘藏着的一件珍宝。

  从进寨的山路上便可看到这个侗寨的基本全貌,一条小溪从寨中穿过,五座侗族特有的花桥横跨溪上。依山傍水的寨中木楼星罗棋布地摆布其间,风光无限。

  2006年,大利侗寨就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之后,2011年被贵州省誉为“魅力侗寨”,2012年被贵州省政府评为“百村计划”保护工程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示范村寨”,同年12月被国家建设部公布为“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2013年4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3月,大利侗寨又被国家住建部公布为全国第七批历史文化名村。

  据榕江县副县长金文凤介绍,榕江全县多数村寨为民族村。现有州级民族文化保护村寨9个;全国传统村落9个,3个民族村寨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4个国家级“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大利侗寨无疑是其中的一颗明珠。

  但是,对于这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发展建设,现实情况又不容乐观。首先,榕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限于财力,保护经费投入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而面临的其他困难和问题就有普遍性了。

  “其实,政府相关部门一直在做大利侗寨的保护工作。”金文凤说,“从申报立项上就已经走在了贵州省许多地方前面。但是,我们还应该加强保护建设工作,而这就需要省级层面的政策支持了。”

  “我们现在的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短板和困难,任务艰巨而复杂。”黔东南州州委常委、州政府副州长唐柏飞就大利侗寨一些村民在建的砖混住房已经影响和破坏了原有村寨风貌这一情况对记者说,“民族村寨抢救保护、开发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但老百姓‘买不买账’是这项工作的基础。所以,‘以人为本’也成为了这项工作的核心原则。让老百姓满意,在保护的前提下也必须考虑他们日益增长的改善住房和生活条件的愿望,仅仅是宣传民族村寨保护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着力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从实际出发,发展相应的产业,让村民们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提高,从而有自觉性。”

  破题美丽乡村

  贵州省住建厅副厅长杨跃光告诉记者:“贵州省在特色民族村寨保护发展工作中,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长远目标,结合贵州省风景名胜资源较为丰富的实际,把民族村寨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一并考虑,进一步完善功能,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民居的附加值,让民村村寨建设既是基础设施投入,也是生产资料投入,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

  不过,仍有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配套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而随着乡村旅游服务业的发展,环境保护和民族特色特点弱化等矛盾也开始突出起来。

  对此,贵州省文化厅文物局资源利用处的张玉娟就指出,现在在特色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对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淡漠和功利的态度,是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受更大破坏的“第一杀手”。而这种态度来自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村寨的保护和发展中地位和作用及其特殊性认知的缺失。

  “坚持以人为本、道法自然,大力发展美丽乡村贵州游,让居住在乡村里的群众生活得更美好,让来到乡村旅游的人们感到更舒适更快乐。”今年9月18日,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到该省安顺市云峰八寨调研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时的这番话无疑给该省乡村的保护与开发圈定了范围。

  据了解,近年来,贵州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在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项目上对民族地区给予重点倾斜,推动基础设施向乡镇以下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改善民族地区生产生活生态条件。规划到2018年,三个民族自治州交通建设再实现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和通村油路通车里程“三个翻一番”,实现建制村通油路、通客运和乡镇客运站3个百分之百目标。

  但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似乎远非如此。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延续的灵魂和血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不仅蕴藏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也是少数民族和地区发展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等特色经济,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当我们看到一样是民族村寨的大利寨和纳灰村不一样的境遇时,不知能否为下一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归纳出更好的应对之策。

  本报记者管弦/摄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