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科体改革:“星期天工程师”再出发

  • 发布时间:2014-11-23 01:30:43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科体改革进行时

  科技日报浙江湖州11月22日电 (记者宦建新)30年前,德清县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中创造了产学研合作的“德清模式”;30年后的今天,“德清模式”再一次被历史赋予新的使命——在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最后一公里”上先行先试,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再探新路。历史为什么再一次选择“德清模式”,“德清模式”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承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任?22日,科技日报社和浙江省科技厅联合举办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 企业主导协同创新”为主题的“德清模式”30周年深化创新研讨会,为“德清模式”的发展献计献策。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科学的春天”里,德清砖瓦厂为求生存求发展,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建立了“科研生产联合体”。在此带动下,一大批“星期天工程师”来往于科研院所和企业,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这种“产学研”相结合形式,拉开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大幕,掀起了产学研结合的第一次浪潮,史称“德清模式”。

  2003年德清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科技担保公司,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搭建融资担保服务平台,十年来累计为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近40亿元。2011年又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和县域科技支行,创新科技金融产品,进一步深化了两者的有效融合。以“金”的介入为突破口,德清县各种创新要素涌动与集聚,形成了“政产学研金介用”为一体的创新体系,成为新“德清模式”。

  围绕技术市场建设,大力探索创新资源市场配置,激发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实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等方面先行先试。“德清模式”以“体系的力量”,探索打通科技经济结合“最后一公里”,标志着“德清模式”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

  “德清模式”30年成功的实践经验是什么,如何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新形势下为什么又选择了“德清模式”;“德清模式”如何用体系力量先行先试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面对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德清模式”新的发展路在何方。由科技日报社和浙江省科技厅举办的“德清模式”30周年深化创新研讨会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在当前全国上下推进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进一步发展好“德清模式”,对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德清县代县长王琴英在致辞中说,“德清模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一种探索样本,“德清模式”出自德清“土壤”科技创新,德清将继续先行先试,探索创新驱动新路径。面对新的任务,王琴英认为“德清模式”需要依靠三个方面来深化:一是依靠市场,配置资源;二是依靠改革,释放创新活力;三是依靠法治,规范创新制度。

  科技日报社总编辑刘亚东说,“德清模式”是改革开放的产物,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对“星期天工程师”耳熟能详。“德清模式”是一个“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体。说“变”,是因为“德清模式”是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动态过程,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都赋予了“德清模式”特定的内涵;说“不变”,是因为不同时期的“德清模式”都具有相同的精神实质,那就是求实和创新。研究和报道“德清模式”,是科技日报义不容辞的责任。

  浙江省科技厅厅长周国辉说,总结推广“德清模式”的成功经验,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浪潮下,用“德清模式”去启迪、激发、推动我们的改革。我们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动力引擎,围绕破解“四不”问题和打通产业、技术、资本融合通道的要求,发扬“涉险滩”“啃硬骨头”的精神,紧紧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重点,加快突破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克服资源配置“碎片化”、创新活动“孤岛化”现象,切实把从事科研创新的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调动起来,真正让创新创业的活力竞相迸发。

  专家、企业代表等在研讨会上交流研讨,亮出观点,提出建议。特邀嘉宾、高校院所、科技中介、企业、部门等200多人参加本次研讨会。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