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獐子岛“业绩变脸” 中介难逃其咎

  • 发布时间:2014-11-06 03:33:29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 孟 佳

  10月30日晚,A股上市公司獐子岛发布的三季度业绩报告,报告中的“业绩变脸”引发了市场热议和质疑。

  獐子岛表示,105.64万亩海洋牧场受北黄海异常冷水团影响而遭遇灭顶之灾,獐子岛前三季度由盈利乍然变成亏损8.12亿元。

  据媒体报道,2014年9月15日至10月12日,獐子岛按制度进行秋季底播虾夷扇贝存量抽测,发现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经公司判定,此系海洋牧场发生自然灾害所致,獐子岛据此决定放弃105万亩海域成本7.35亿元的存货采捕,并进行核销处理。受此影响,獐子岛前三季度由盈利变成亏损8.12亿元。

  这引发了股民的巨大反弹。股民认为,獐子岛单方面作出放弃采捕的决定,未提供第三方采捕测试和验证,很难让人信服,最起码也应提供死亡扇贝作为证明。同时,公司只是采纳了中科院海洋所监测平台数据,证明有自然条件异常的情况发生,冷水团等灾害天气对扇贝存活的影响程度并没有权威说法。

  獐子岛回应,公司已对相关海域进行了存量调查、会计师监盘,存量调查和监盘过程中进行过拖网采捕。其会计师事务所亦表示,该所进行了实地查验,发现“一网下去没有网到东西”。这引来更大质疑,会计师这种业余操作,有没有可能查清獐子岛的存货?

  不管獐子岛有没有财务造假,类似事件近些年已不鲜见,獐子岛事件只是再一次将上市农业企业“存货盘点难”的问题暴露给公众而已。

  农业生产的复杂特性和不确定性,让长于静态数据分析的证券监管部门、保荐机构、投资机构历来感到头疼,谁也说不清一百多万亩水域下到底有多少扇贝。业内通常只是按平均水平去测算一个约数,但农业产出变数很大,这样的统计依然有很大不确定性。仅仅从会计的角度很难得出正确结论。

  此前,为应对IPO农业存货盘点难题,监管层曾提出保荐机构跟踪会计师监盘的建议,要求自查报告要说明存货盘点的时间、地点和具体情况,深海养殖的企业应说明雇佣哪位潜水员盘点。不过,这样的存货盘点比之前要更为细致,却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摸不清到底有多少存货,自然也就无法判断存货是否遭受损失、遭受多大程度损失。因此,具备“不可抗力”特征的自然灾害,很容易就成为造假农业股的惯用伎俩。

  在“中小板造假第一股”绿大地,2010年1月声称“思茅基地苗木死亡造成存货减值计提超预期”,原因是基地受到旱灾的影响出现死苗现象,旱灾又导致虫灾病害蔓延,加重了经济损失。随后,绿大地发布业绩预告修正,从盈利增长突变为盈利下降。

  表面上看,农业上市企业骨子里是“靠天吃饭”的基因,流程上“非标准化”因素太多,和规范化、透明化运作的上市公司财务要求相悖,导致了对其监督无力的尴尬。但从根本上看,这仍是A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缺陷造成的,是中介机构“守土无责”的老问题。

  例如,绿大地案发后,有投资者发现,公司上市时的招股书中,篱笆和普通水井的造价居然高过深水井10倍,但会计师、保荐机构竟未察觉。会计师、保荐机构可能因为缺乏专业知识无从判别,但发现不了常识缺陷仍难逃其咎。

  曾经的“中国农业第一股”蓝田股份,亦曾在业内亩产不足1000元时,编制出鱼鸭养殖亩产3万元的神话,这则脱离常识的神话能常年推高蓝田股份股价并一再增发,却被学者刘姝威一则600字的短文戳穿,足见中介机构失职之严重程度。

  回到獐子岛事件,审计机构声称进行了实地查验和多点位监测,得出“一网下去没有网到东西”的结论,确实难让人信服。如无法通过技术手段判断损失情况,应通过调查第三方提供扇贝苗的机构等方式,核实其投入情况,再根据成长周期等因素估算存货。

  从审计机构的表态可以看出,其并不完整掌握獐子岛的存货情况。若无法弄清实际情况,审计机构应出具有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但在獐子岛2013年年报和2014年半年报中,审计机构均给予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獐子岛(002069) 详细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